查看原文
其他

天津理工大学侯静婕: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现代化的基本观点

天津日报 文明天津 2024-02-19

在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向而行。把握“两个文明”相协调,正是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贯通起来的关键抓手。如何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理解其中要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结合。

以辩证的观点把握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以辩证的观点把握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要看到“相协调”的第一个层面,是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协调”。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物质对精神具有决定作用并受到精神的反作用。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特别是从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分离起,“意识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在到物质层面的“再协调”中改变世界。正如《国语·郑语》中讲“和实生物”,即为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可以促进新事物的生成,实现发展。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结果,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
在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协调”中,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文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新的物质生产方式、分配方式、发展方式并在精神文明层面产生与之相协调的反映──新的物质生产目的、分配目的、发展目的,最根本的是以人的目的超越资本的目的。然而,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协调”并不意味人类文明形态的自动更新,精神具有相对独立性,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有其自身的运行逻辑和物质基础,人类文明形态的更新需要从精神到物质层面的“再协调”。要将中华文明特性同新的物质载体有机结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文化产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产业。在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协调”与精神到物质层面“再协调”的循环往复中,完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以全面的观点把握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以全面的观点把握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看到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不可分论,人是文明的基本尺度。“全”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完也,从人,从工。”人们为了创造历史,首先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作为其他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提出现代化作为物质生产活动出现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思想。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述,现代化大工业“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做好了准备”。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不再有个人层面或者某个民族、地区、国家层面的实现,只能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单位的全面实现。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启了世界市场,却从未开启“真正的共同体”──能够代表每一个个人利益的共同体。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前提。“包容性”与“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球化不可逆”以维护世界交往的底线,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以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建设“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的伙伴共同体替代“利聚而来,利散而去”的盟友共同体,以自由自觉的感性劳动超越资本理性,使人类劳动回归人类本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物质文明前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是消灭一切对立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尊重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精神文明前提。在一个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的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破除“虚假的共同体”并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的必然方案,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以平衡的观点把握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意谓万事万物总处于变动中,但也总有一定的方向和规则,即为根。从变动到复归,就是平衡。平衡是动态的平衡,道路是平衡问题的关键。以平衡的观点把握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看到选择并始终坚持一条正确道路的重要性,这条道路,只能是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为两个文明的平衡发展赋予道路保障,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才能保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路中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才能保障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富裕是共同的富裕,生活是美好的生活,确保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作者侯静婕: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为天津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协同创新中心项目JJSZKY202202018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天津理工大学侯静婕: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现代化的基本观点

天津日报 文明天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