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京畿大地的壮阔行进——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附H5)
天津日报2024年2月25日头版
请点击阅读原文浏览H5⬇:十年协同新地标
(一)
一体化、一盘棋,时代的声音响遏行云。这一高瞻远瞩的重大国家战略,挥毫区域布局鸿篇巨制,叠加空间优势和发展要素,架构区域协调发展的黄金时代。
历史向我们敞开机遇的大门,十载光阴,春华秋实。
“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成为破除壁垒的一把钥匙。
激情澎湃的协同篇章,雄浑落笔,一鼓作气。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的过程也是激发更大活力的过程。这十年,京津冀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京畿大地铺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这十年,三地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持续发力,一项项重要规划出台、一个个重大项目实施,从建设工地到创业园区,再到高铁与高速公路联通起的城市群,这片土地上生机勃勃、活力激扬。
总书记的殷殷厚望,协同发展的滚滚洪流,改革创新的声声召唤,对天津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这十年,这座城市紧紧抓住历史性窗口期,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重大战略机遇,自觉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大战略中展现天津作为、贡献天津力量。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稳步推进。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高质量发展航船高扬风帆,乘长风破万里浪。
(二)
作为京津冀及“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雄安新区主要出海口,天津港志在万里,连续多年跻身世界港口十强。
津门极望,海阔天高。巨型集装箱船靠泊天津港,一辆辆无人驾驶电动集卡在“智慧零碳”码头来回穿梭,京津冀“海上门户”志在万里、蓬勃兴盛。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视察天津时曾来到天津港,提出“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明确要求。
以天津港为核心、以河北港口为两翼,推动区域港口从竞争走向竞合,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中携手发展壮大,覆盖环渤海主要港口的环渤海“天天班”运力持续增长,为京津冀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智慧港口志在万里,天津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由十年前的1300万标准箱增至2200万标准箱,稳居全球集装箱港口前十。
重大国家战略,意味着国家的资源、国家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汇聚,带来的是大变化、大发展。天津港的蓬勃兴盛,就是一个生动体现。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2019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一朵花的比喻,寓意深远。
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蕴含其中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我们能看到创新的律动:北京研发、天津转化,为高科技企业成长提供了丰沃土壤;在天津港,我们能聆听开放的足音:高水平打造京津冀“海上门户”,高质量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在天津和平区朝阳里社区,我们能感受共享的成色:精细化服务提升着群众的获得感……
建设“一基地三区”,肩负“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重要使命,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一盘棋”越下越大,天津用科技创新之“智”提升发展之“质”,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从1到N”的转化,见证创新发展的实干担当。
再将镜头拉近。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新场景,赋予京津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战略定位。
这一定位,标注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带来新的机遇、新的更大发展。
从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的主题,看协同发展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担负起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职责使命,天津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贯穿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的具体实践中,贯彻落实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各领域、全过程。
从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看战略共识、看协同机制、看紧密互动。“动起来”“热起来”,天津与京冀携手抓落实、协同促发展。立足“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唱好京津“双城记”,深化与河北对接合作,协同任务更加明确,项目推动更加务实。
从三地联手打造重点产业链等一系列重要举措,看协同的深度、看发展的质量。以系统观念统筹政策、健全机制、对接服务,让“协同”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子。
京津冀协同发展,撬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格局,践行着新时代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三)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宏大的战略、长远的谋划,肇始于2014年的春天,福泽于十年后的今天。
贯通“产业链”、完善“交通网”、优化“生态圈”,公共服务不分“你我他”,这是一场考验定力、毅力的深层次变革。
中关村,是北京科技创新的代名词,如今已在天津生根发芽。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产业协同的生动范例;城际列车上密集的人流、往返的频率,是京津“双城记”和“轨道上的京津冀”的直观反映;蓝天白云、山清水秀,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颜值担当,是生态协同的显著标识……
瓣瓣同心结出累累果实,见证着天津落实、融入和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坚定步履。
先进制造业是京津冀深化协同合作、形成联合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三地携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关键是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走进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千帆竞发的火热氛围和只争朝夕的蓬勃气象扑面而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产业,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正致力于实现京津两地创新资源与成果转化精准对接。
产业协同有多“燃”,新动能就有多“劲”。去年,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门联合绘制6条产业链图谱,协同发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牢牢抓住“产业”这个重中之重,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京津冀产业协同向产业链供应链区域联动扩展,让“新动能”成为“主动力”。
以协同促融合,以融合求突破,实现更广泛的资源共享,共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推动协同发展向深处拓展。
协同发展,交通要先行。“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加速度,铺就的是协同发展“高速路”。
有人感慨,高铁“公交化”,让北京人拥有了“海河夕照”、天津人拥有了“紫禁微风”。中午在北京吃饭,下午回天津准时上班,可以轻松实现。从天津到雄安新区,也不过一个多小时车程。
四通八达的高铁串起“双城生活”“双城工作”,在一张蓝图的指引下,京津冀区域内轨道线不断加密,区域内高铁总里程增长到2576公里,实现高铁对地级市的全覆盖。半小时、一小时城际交通圈快速推进,京津冀区域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加速形成。
从更深层次看交通,经脉打通,一通百通。交通越便捷,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越活跃。打通交通大动脉,拉近的是“物理时空”,带来的是“化学变化”,改变的不仅仅是交通格局。“同城效应”明显,各种资源要素流通顺畅,就能愈加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协同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宏伟的篇章,最终落点是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然体现到增进民生福祉上。
2023年,京津冀取消异地就医备案。“以前最头疼的就是出差时看病,换一个城市就需要重新备案一次,现在三地间往返工作,如果需要看病方便了很多。”老张是天津一家企业的采购员,对此感触颇深。
就医便利,只是京津冀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一个缩影。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是协同发展突破点。十年来,三地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人才资格异地互认、社会保险顺畅转移接续、跨区域教育合作深入开展……
围绕新需求、新期待,办好一件件实事,既温暖了一颗颗民心,也解除了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激发了协同创新活力,给三地企业和人才发展带来新机遇。
生态环境曾是京津冀的民生痛点。生态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要靠发展来解决。
在一线工作近20年的天津荣程钢铁轧钢厂生产厂长杨子江回忆,以前车间粉尘多,连周围的建筑和车辆都是“灰头土脸”,“现在,我切身感受到了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好处。”去年,全国首个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在天津成立,以科技协同赋能京津冀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一手抓“联防”,一手抓“共建”,把生态环境治理好,把绿色经济发展好,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生态获得感更强了,折射的是协同共赢的方法论,带来的是践行“两山”理论的深刻启示。
协同发展,“人民”作为主题词,始终重若千钧。
协同发展之路,也是一条坚持人民至上之路。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协同发展的成果就会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四)
天开高教科创园已经成为一座充满科技感、文化感、现代感的科创新城。
流年驰隙,山川新颜,十年奋斗只是序章。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视察指导工作,对新时代新征程上天津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和“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蕴含其中。
“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加强科创园区建设”“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思想的引领,殷切的期待,是这座城市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京津地区科教资源富集,天津产业基础雄厚、生产要素齐全。如何用好这些优势,对落实好总书记提出的“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重要要求至为关键。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其内涵正契合京津冀协同发展之需。
半年前,孔繁华带领北京研发团队入驻天开高教科创园。在园区的牵线下,他们自主研发的相变储能新材料收获了来自本地企业的第一笔订单。
天开高教科创园,既服务天津高校成果转化,也为京冀的创新成果提供孵化服务,借助北京丰富的创新资源优势,促进“北京研发,天津制造”。这座充满科技感、文化感、现代感的科创园区,正迎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拔节生长。
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主动承接和吸纳北京科创资源,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推动优势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融合越是深入,越能让创新成果更快更高效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有竞争力、吸引力的区域价值链。
“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激励着我们。助力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尽快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投资孵化总监沈亚文表示。在研究院引育孵化的企业中,有5家已成长为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
沈亚文身后新落成的京津冀智能医药产业园内,最醒目的位置上有一排刚劲有力的大字:打造未来产业孵化器,构建新质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历史性机遇,正在打开改革开放更大空间。总书记视察天津的重要讲话,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前进道路上,制度创新始终是重中之重。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在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东疆产业与创新发展展示中心,一块块展板和一个个模型,记录着深化改革开放的足迹。615项制度创新举措、153个金融创新案例,一项项来自北京等地的科技成果在自贸试验区成功转化,并通过自贸试验区“走出去”。“我们将更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先行先试上下功夫求突破,强化制度创新协同、高水平开放协同。”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唐中赋表示。
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让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未来也将更加精彩。
……
时光,见证奋斗足迹。
实践,书写厚重答卷。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十年恢宏画卷,也昭示着更加雄阔壮丽的未来。
树牢“一盘棋”思想,展现天津作为、天津担当,新的征程已经开启。
广袤的京畿大地春潮涌动,协同追梦的京津冀,正奋力书写璀璨夺目的新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