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诗言志 共克时艰 · 抗疫诗歌专栏】||《第一次出征》



疫情还在蔓延。迅速传染的病毒并不是第一次降临,人类的历史,就是与它们斗争的历史。但不变的是,总有群人一直在那里,在未知中探索,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斗在最前线。


今天带来的诗歌《第一次出征》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孙悦创作,我们还邀请了旅居美国的新闻界前辈、上海电视台第一任主持人沈西艾老师朗诵此诗,以此感谢长宁流调小分队里第一次出征的杨雨帆、蒋亭安,整理绘制出新冠流调“宝典”的余力,他们加班加点、全天24小时随时待命,这些零距离直面疫情的逆行者用心守护我们的健康,我们真心感谢他们的付出。




诗歌原型

1


☟☟☟

滑动浏览诗歌原型人物故事

流调小分队—零距离直面疫情的逆行者


这是1月30日的傍晚,长宁区疾控中心两名年轻的小分队员走进食堂,这里的晚餐供应已接近尾声。杨雨帆和蒋亭安刚刚执行完一次对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任务。她俩是入职分别只有一年多、两年多,刚刚的出动也是她们职业生涯第一次真正走进流调的现场。


流调的目的是获取被调查者的发病史、旅行史、接触史等信息,为分析疫情的传播路径、控制疫情进一步传播提供关键的依据,回答密切病例被谁感染,可能感染谁的两个关键问题。例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根据患者发病过程中的活动情况,寻找患者密切接触过的人员,对他们采取相应的医学观察等措施。


因此,调查中小分队员要做到尽量细致。疑似患者最近一段时间去过哪里、密切接触过哪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的班次等,这些信息,了解得能多详细就要多详细。碰到对方记不清楚的,她们还要想办法帮助对方尽量回忆。一次简单的流调,通常要花上半小时到一小时,这还不包括穿脱防护装备的时间。如果碰到的情况复杂,则需要花费数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流调完成后,如果需要对疑似患者进行标本取样的,她们还要等待医院的取样完成,并换上新的一套防护装备,将标本送回疾控中心进行检测。流调小分队待命时段是全天24小时,无论白天黑夜,只要辖区内相关医院有疑似病例的信息发来,他们就要立即全副武装赶往现场,走进隔离病房,与疑似患者近距离交流。


虽然在疫情爆发之前,所有的流调队员都参加过很多次演练,但真正要面对实战,而且还是如此重大的疫情,杨雨帆和蒋亭安难免会紧张,流调时不断提醒自己要更细致、更耐心、更沉稳。同时,她们还需努力克服防护服的闷热、眼镜加护目镜对视线影响的等,流调后浑身上下已被汗水湿透。


谈到对于工作中感染病毒的风险是否害怕,杨雨帆说:“这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去承担和面对的责任,怕也要面对。”


蒋亭安说,家人知道她要去一线,一直嘱咐她好好保护自己,“所以我肯定要练好自己的技能,做好防护。”她说,家人也理解这是她的职责,需要她去做这件事时,她就一定要去做。


除了近几天担任流调的工作,前些天她俩也一直在数据组参与工作。“每天很忙,并没有时间去想太多其他的。”不过,她们还是相约在执行现场任务时,都穿上了红色的衣服。“我们希望能旺一点。”她俩笑着说。


两位小姑娘说,她们的勇气和信心还来源于同事的强力支持。“我们的领导、同事这些天都一直加班加点,有一位还几乎通宵连轴转。她不仅坚守岗位,还给我们总结出了非常实用的流调经验。”


她们说的那位“连轴转”的同事,是长宁疾控的余力。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大约10点半钟,值班的余力接到流调任务,立即赶往同仁医院。那个疑似患者是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气喘得很厉害,说一两句就要喘一会儿,对话过程比较慢。余力耐心地问完了所有问题,回到疾控中心,写完流调报告并通过审核后,已经是第二天凌晨3点多了。她抓紧眯了几个小时,天亮后的7点,她又穿上防护服、提着标本箱前往市疾控送样。


尽管如此,她还在开动脑筋,思考如何能把流调工作做得更好。余力平时就是单位里的“科普小达人”,有一手绘画和制作视频的“绝活”,她想到,可以试着把流调的整个流程做成小视频,分享给要去现场的伙伴们。


1月28日的晚上有了想法,第二天她就和同事们一起着手做。同事去流调地点同仁医院等现场踩点,回来后绘制平面草图,余力在这个基础上加工,很快视频就传到了同事们的手机里。同时,余力和同事还整理出了图文版的新冠流调“宝典”——流调SOP(标准处置程序)。


这份“宝典”对流调的全部流程介绍非常详细,包括医院的哪个位置有怎样的设备、该走哪条通道、哪道门该怎么开,标本容器在中心的哪个位置领取,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所有重点内容都用突出的底色强调出来,还配上了许多图片。视频则专注于流调医院病房现场的事项,加上声音和动态元素,非常实用。这套图文和视频,已经成为长宁疾控流调小分队人手一份、出任务前的必学功课。


“这些天最难的就是睡眠不足,平均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余力说,长宁疾控的许多工作人员在今年的整个春节期间都没有一天休假。长宁疾控的许多工作人员连续奋战,中心领导办公室里都摆着一张折叠床,他们已经好几天睡在单位,没有回过家。


“这次我真正感到自己能为大众做出贡献,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名疾控人的职业意义。我们还要为抗击疫情坚持下去。”余力说。




诗歌创作者

2


孙 悦

孙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原中国福利会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出版作品有诗集《夏天的玫瑰》《菊与剑》《当代青年诗人十家》;散文集《女性与爱》《打造超强孩子心理宝典》《丝之江南》《植物中的中国文化》《曾经沧海》;儿童读物《神猫宝石儿》《丝瓜电话》《程颂的故事》《乐游陶瓷国》等数部。 


第一次出征 

作者:孙 悦

 

仔细地穿上防护服

戴好口罩和护目镜

就像战士披上了战袍准备出征

两个花样年华的姑娘

相视一笑,打个V字手型

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

 

没有硝烟,没有炮火

有的是狰狞的病毒无情的疫情

说不怕,那是假的

谁都热爱自己的生命

可既然选择做一个白衣战士

那就要将责任铭记在胸

 

再默默地温习一遍

流行病学的调查流程

然后,走进隔离病房

与疑似患者近距离交流、倾听

耐心询问,将患者的发病史

旅行史、接触史一一捋清

细声安慰,将患者的焦虑之情

恐惧之心慢慢抚平……

 

汗水已经浸透了她们的衣领

护目镜也一片朦胧

但为了获取更多详细的信息

找到那些与患者密切接触过的人

她们与病毒赛跑,画出了

一条条可能传播的路径

为控制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提供了关键的依凭

她们用毅力和沉稳

诠释着一个战士的神圣使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流调小分队里

她俩的同事“科普小达人”

整理绘制出了新冠流调“宝典”

将“标准处置程序”图文化、简约化

让她们这些新手受益匪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这个特殊的农历正月里

疾控中心的白衣战士们

二十四小时坚守岗位听命令

随时等待着奔赴战场

春节,仿佛只留下一张去年的倩影……

 

当她们完成了第一次出征

已是万家灯火,新月初升

两个花样年华的姑娘

相视一笑,打个V字手型

此刻,胜利属于她们,也属于战友

是他们给了她俩勇气和信心!



孙悦寄语


多一点耐心就能多一些细节,多一些详情就能少一点传播。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你们用勇敢和知识,为这座城市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诗歌朗诵者

3


沈西艾

西艾,上海电视台第一任主持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后任教于该院表演系。参与筹建深圳广播电台,任文艺编辑兼主持播音。现旅居美国。


请点击欣赏诗歌朗诵版 朗诵者:沈西艾


沈西艾寄语


继续努力,坚持下去,战胜疫魔,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加油!


没有惊天动地,只有默守初心。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身体力行。

坚守一线的还有很多“白衣战士”,

他们主动冲在最前线,

为了人民的健康安全,

舍小家,顾大家,勇敢迎战疫情,

病人的康复就是他们最大的期盼,

致敬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人员!


以诗言志 共克时艰
“长宁在一线”——抗疫诗歌创作朗诵主办单位 
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
上海新虹桥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以诗言志 共克时艰 

抗疫诗歌专栏


01期《距离——献给汪阳和她所有的伙伴》

作者:简平   朗诵:赵静


02期《让党旗在战场飘扬》

 作者:岳青林   朗诵:岳青林


03期《像他一样,像他一样》

作者:杨绣丽   朗诵:刘家祯


04期《致敬白衣天使》

作者:冯亚濛(丫萌)   朗诵冯亚濛(丫萌)


05期《一位天山党员突击队员写在观察点的报告》

作者:安德烈   朗诵者:张晓明


06期《致:最可爱的人》

 作者:徐芳   朗诵:单伟君


07期《这个春天》

作者:王怡鑫   朗诵:王怡鑫

08期《答卷——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部周萍而作》

作者:成雅明    朗诵:成雅明


09期《当人们用眼神彼此拥抱的时候》

作者:王萌萌   朗诵:曹雷


10期《善待......》

作者:廖士材   朗诵:廖士材


11期《逆行天使》

作者:潘真   朗诵:苏光琪


12期《风月同天共坚强》

作者:原因   朗诵:张松颖


13期《春天的愿望》

作者:筱欣奕奕   朗诵:张弘&富敏


 -End-



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