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该不该、要不要、能不能扣分的思考
关于该不该、要不要、能不能扣分的思考
这两天,福州市质检开始网络阅卷,我守在电脑前,不停地回复一线老师的疑问,因为本次质检不少试题较为新颖,呈现方式灵活,学生颇感应对困难。阅卷老师宅心仁厚,不忍下手,千方百计为学生找到得分的理由。归纳起来,不外乎“该不该、要不要、能不能扣分?扣几分?”等。
质检不同于中考,阅卷的评分标准也肯定有所侧重。质检是中考前对初中生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教育!其中包括对学生应试策略、答题规范、专注力,耐受力、诚信,直面困难等等,都是一次很好的考量,也可能是一次直面失败的历练。
从阅卷的角度而言,可能有不少与平时考试前后不同的评判尺度,令一些老师感到困惑。
正好Q空间里曾经对此写过一点个人思考,在此再次贴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借鉴,仅供参考吧。
1.概念新授课阶段,要严格按规范要求,实施操作,此时不宜省略步骤及书写。
2.对于头脑灵活但常常丢三落四的学生(成绩在中等偏上)在单元考、上学期半期考阶段可从严要求。
3.对成绩中下,学习较为自觉的学生,不必过多规范性的要求,以免失去攻坚的胆量。
4.对学困生,以发现亮点、给足“思考分”为主。
5.要区分科学性与严谨性问题,对前者,要一丝不苟,一步不让!对严谨性,要视学生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思维生长局限等因素,分阶段分层次分对象要求。
6.要区分不对与不妥,让学生明白怎样的解答是可行的,但还有更为贴切、完整、严谨的表述。让他们在肯定自己的同时知道继续努力的方向。
比如:
这里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妥不妥。是存在一个可能对后续学习产生误导的隐患。
可以肯定地说,中考阅卷这样的表述不会被扣!
但老师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课本的规范表述不是这样?他们的区别在哪儿?哪一种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这个代数式不应是个定值!只有当满足题目条件时才成为定值。
7.要区分细节与核心,主要与次要。
如:
此题中连接BE并延长,延长时用实线。若用虚线也无妨。答案中用虚线有可能是为了区分答题作图与原有图形。
这样的问题就不必去纠结。若纠缠不清反而会让学生草木皆兵,不知所措。
8.从阅卷中能够发现许多我们日常教学中,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与其在此时分分必争,不如在日常教学中多加引导和鞭策,保护学生不妨从避免他们冒失分之险开始。不妨换位思考,试想想,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答?他的理由是什么?这其中是否有值得肯定之处!
有人说:说服他人从共情开始。
让我们学会共情,在教育学生之前,学会理解学生,看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