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与素养——阅卷微思
昨晚十五中的领导老师以及省电教馆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奋战夜半,终于基本解决了网络问题,让今天的阅卷得以正常进行。谢!谢!!谢!!!
阅卷中的纠结不止于学生的错,而是我们该如何理解初高中衔接?如何让老师们明白中学数学各个分支的教育价值?怎样的教研才是有效有益的?为什么我们倡导的作法难以实施到位?为什么北京卷那么大的阅读量和思维量经年不衰?!怎样的难度定位是适合学生年龄需求的?如何鉴别课改丛生的模式?如何在众说纷纭中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如何让老师们明白“立德树人”不只是思品老师的任务,学生素养已经开始落实到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逐步在试卷中呈现。
下面这几题您觉得如何?
无意中看到一篇李尚志老师谈核心素养,转帖其中的一段话,希望有更多的老师看到并引发思考。
条条道路通罗马。课标不能给你规定从哪条道路去罗马,只要求你到的是罗马。罗马是什么?就是学生要懂得该懂的东西。不仅要学懂书上写了的知识,还要有能力去扩展知识,并且有能力用老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包括应付考题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这样的能力就是现在的课标说的“核心素养“。不要去问编课标的人什么叫核心素养。更不要抱怨他们不回答,他们如果回答了,你又抱怨没法执行。假如你是课标专家,也不能让别人不抱怨。专家不回答最好,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往“核心素养”这个篮子里装内容。人家给你一个篮子,你自己提着篮子去买菜。如果篮子已经装满了,你只能吃篮子里的菜,你也许又要抱怨那些菜不好吃。篮子空的,你自己装什么都可以。但不能装砒霜,地沟油,三聚氰胺。怎么判别该装什么?如果你装回去的东西把你毒死了,你也不用判别了。即使没有毒死,吃了之后血压血糖血脂升高了,也是问题。
什么是核心素养?你用2016年的高考题训练了学生,他们全会了,可是遇到2017年的高考题还是不会做,这就叫应试教育。如果训练的2016年的高考题,学生一拿到2017,2018年的高考题,觉得与2016年是换汤不换药,这就是核心素养。如果觉得2017与2016高考题完全不同,无从下手,这就是缺乏核心素养。
其实,我们现在不要太在乎核心素养怎么论述,应该关注的是你在教学实践中怎么做。我根本不认为核心素养是什么新东西,也不指望它把坏的教学变成好的,只关心了一下它会不会把好的教学宣布为非法。发现还不会。我就不管它了。当然,你说某些领导可能利用核心素养来搞形式主义。没有核心素养他也可以搞形式主义。反过来,你还可以利用核心素养来为你的好的教学方式辩护。这就够了。你还能奢望什么?
数学通报向我约稿,我准备写系列文章论核心素养。第一论讲“核心素养怎样考”。不是脱离数学另外写文章来论述核心素养,变成文科考试。我统统都是数学题,大部分是中学老师没训练过的,所谓“超纲”的。如果“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全都不会做,我的题就失败了。我在其中某些题后面加一句提示。有的学生“凡是老师没训练过的就不会”,就被淘汰。还有的一看提示就醒悟过来怎么做了,这就是核心素养起作用了。我认为:最重要的核心素养是:遇到没教过的问题,会用已教过的知识来对付。俗话叫“照葫芦画瓢”。教过葫芦没教过瓢,照着葫芦也能画瓢。差一点的,依样画葫芦,也不错。最糟糕的是:学了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的求根公式, 遇到by^2+cy+a=0就说超纲了。学了三角函数的定义 sinA=y/r, cosA=x/r。已知r,A求(x,y)就不会了,说这是极坐标,超纲了,极,坐,标这三个字只在语文课学过,数学课没学过,不能跨界。就不知道利用小学算术的“被除数=除数x商”这个旧知识得到x=rcosA,y=rsinA。这就是缺乏核心素养的典型案例。
数学教育要培养的一个核心素养是:目标清楚。课堂上叫做审题,知道该干什么。
比如考试题是解方程,就要去寻找方程的解,要写清楚我找的解是哪些,还要论证为什么你找的是解,而且是全部解。
有人会说你这不是数学素质,其他课程也要培养这种素质。那好,我不把它叫做数学素质,但他是1.数学需要的一种素质;2.数学可以对培养这种素质作出重要贡献,数学不禁止别的课程培养这种素质,也无权禁止。
既然如此,我们作为一个教师,也应该目标清楚,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这个目标一辈子不变,不管风吹雨打都要清楚。还要善于利用风和雨来帮助实现这个目标,这是另一项核心素养。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看你悟出了什么?你的所思所悟一定会渗透在你的课堂,进而影响你的学生。
这是思维的草根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谢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