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边疆行(之二)—— 一节课的纵横深浅

2017-08-11 福州 唐羊 思维的草根

这是第二场讲座的课题。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源于下校听课、调研发现的一些问题,其实还是在谈我们的考、教、学、研,只是更多的从课堂教学的角度。

         不少人在研究课堂教学的质量、效益,关于有效教学或高效教学的文章比比皆是,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发现课堂教学的差异,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的45分钟如何渡过。


一节课45分钟

=45个1分钟

   =90个半分钟

                                         =…

        如果我们仔细回放这节课,你就会发现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怎么被消磨在一个个无效的言行中的。要想提高教学效益,不妨从每个一分钟入手!

       一节课,可以分为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如何处理才能达到良好效果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研究的课题。

       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影响一节课有效性的因素,从而寻求最佳途径。(没有最佳只有更好)

       我们都希望一节课能够呈现这样一些层面的东西,能够承载不止于知识层面的内容。

        那么,作为授课者,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什么?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也即针对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的目标定位,在目标、策略与评价视角下进行教学设计。

目标,说的是“终点在哪”;

策略,说的是“路径在哪”;

评价,说的是“是否到达了那里”。

也即:

起点在哪,

终点在哪,

路径在哪,

拐点在哪,

节点在哪,

现在在哪。

    没有目标的学习是被动的,麻木的,也是非常痛苦的。作为教师,我们是在为“考”而教?还是为“理”而教?!我们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求“理”还是求“用”?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高分学生,在达到了几乎各方要求的高指标后,对自己生存的意义产生怀疑?为什么“抑郁现象”困扰着不仅仅是成年人?为什么学习、求知变得越来越失去魅力?是教不会还是不会教?   

    不记得哪年看过的这样一个绘本,它曾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有意识地去探寻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这是对学生起点的关注!也是对当今教育的反思——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单纯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下列关注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节课,我们真的要讲那么多吗?什么是该讲的,什么是学生自己可以悟出的?

        如何讲解概念?为什么类似的题一考就倒,屡考屡错?

掌握数学概念的两种方式

一是从大量的实例中总结归纳出关键特征,加以概括抽象形成概念,称之为概念的形成;

二是利用已有知识去理解掌握新概念,称之为概念的同化。


非概念变式的介入不可过早

    听课中发现,老师们习惯于在介绍完新概念的定义或性质后即进行判别正误的练习,而判别正误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往往是三错一对,那么,在学生尚未熟悉概念本质特征的情况下,这样的练习留在学生记忆中的印象——错误多于正确。

对于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的再认识

1.从认知规律上讲,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目标化的整理才能获得阶段性认识.如果不重视概念形成的过程即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便不能理解新概念,或对新概念理解不深刻、不全面且容易忘记.作为补救措施,进行大量的应用练习、辨析练习是能够起到一定的内化作用的,但这无疑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2.从认知规律上讲,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学习新概念时,没能通过已有经验的提升的过程则不易将新概念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这样的后果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模糊了对新概念的认识.

3.概念形成的过程就是抽象的过程

    要在概念系统中教会概念,这是教学设计必须牢记的教学规律   

    任何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不在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中掌握概念,就难以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这就是说,在概念系统中才能掌握概念。



(未完待续)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思维的草根”的公众号。珍惜当下,守望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