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维的起点在哪儿(之二)
解题思维的路径在哪儿?
继续昨天的问题【解题思维的起点在哪儿?(之一)】
当我们解决了这道题的第一问后,对这题的图形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第2问设AD=x,这给了我们什么提示?
变量来了!
而实际上,前面我们已经知道D是一个动点,因而,对于线段AD长度的不确定性我们并不感到意外!只是我们需要关注这个提示信息——它“暗示”我们要去注意题中的数量关系!既然设AD=x,那么,是否可以用这个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余的数量?显然,BD=5-x,由上一题的结论易知:BE=3x/4,
至此,对于AD=x,我们找到了与之相关的一些量。但是,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不少孩子在解题过程中,走着走着忽然就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干什么或者要干什么?!
继续审题——原来题目要我们求的是一个四边形BDCE的面积S与线段AD的长度x之间的关系!这让我们自然地将目光集中到四边形BDCE上来:
(1)这是一个已有一个直角的四边形,对角线并不垂直;
(2)四边形的两条边长可以“被”x表示;
(3)由相似可得不少相等的角——实现角的转移。
要求面积S与x的关系,首先要能把四边形BDCE的面积S表示出来——显然,在上述条件的诱导下,我们把四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DBE与DCE(想一想:为什么不是分为另外两个三角形?)。因为三角形DCE是直角三角形,孩子们是不是顺理成章地“希望”角DBE也是一个直角——这样就可以把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的和——直角三角形面积是孩子们乐意接触的东东!
现在的问题变为:如何证明角DBE是直角?!不要忘了先前我们已有的成果——ΔBCE∼△ACD,∴∠3=∠A,
那么此时得到∠DBE=90°是不是轻而易举?!此时,
如何求得DC、CE的长度?
当我们解题受阻时,不妨退一步考虑,想想我们究竟要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求得DC、CE的长度——为了求出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有几种方法可求?……
残留的记忆告诉我们,相似在前头向我们“招手”——面积比等于相似比!
此时还有最后一个障碍——要用哪一条对应边去列式,比例中的线段是否都已知或可求?三角形ABC中三条线段都可取,而三角形CDE中可求的只有……DE!此时是不是感觉勾股定理超级可爱?!
思路清晰了,接下来就是完整的表达了(下面只给出简解)。
回顾我们的思维过程:对一道有图的题,我们可先从图形的直观感觉入手,识别、猜想它的生成过程(基础图形是什么?有何特征、结论,添加的图形顺序是什么?)。然后通过读题,作图,达到还原图形生成过程的目的——这为我们了解图形隐含信息、发现解题思维的起点很有帮助。
当我们解题遇到障碍时,退到起点,想清楚我们的目标,此路不通,可否另辟蹊径。题是死的,一般都有固定的答案(等在那儿)思维是活的,只要不被吓倒,总有解决的办法(这办法以后还能再用用不?),再想想,这题原先是什么干扰了你的思路?后来又是如何突破的?
另外再提醒一点:在寻找思路时不要考虑解答格式,不要在意表达是否规范,会做了再来要求之。
有时,一道题就象一幅画,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就不同。
幸运之神的降临也许就在于你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多走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