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校园霸凌,我们还有多少不知道...... | LIFE观察 NO.19
“校园霸凌”这个词汇对中国的民众来说已不再陌生,特别是近年总是能见诸报端。2003年全球学生健康调查小组(GSHS)在中国杭州、武汉、乌鲁木齐对9015名13-15岁学生展开了调查,显示平均29%的学生曾经在受访前的30天内受到一次或多次的欺凌。
时隔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专题报告。其中的校园霸凌部分显示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都在霸凌受害程度较深地区的前列,都高于PISA各国平均值19(香港为32,澳门为27),中国大陆地区数值为23,也稍稍高于平均值。
2016年UNICEF发布了校园霸凌报告(U-Report/SRSG-VAC),其中收取了18个国家10万年轻人的数据,显示全球学生中25%的人曾经历过霸凌。其中25%的人因为外形,25%是因为性别以及性取向,25%由于其所属少数族裔以及国籍。基于近年已有的霸凌调查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7年1月份公布了《校园暴力和欺凌全球状况报告》(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global status report),总结出了已有校园暴力的特征以及具体倡导。
可能你觉得这是发生在自己之外的事情,但有时离你可能只有咫尺之遥。仔细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或自己班级的学生有没有出现以下的一些症状呢?
● 身上有难以解释的伤口(割伤、淤青)
● 与朋友相处的时间变少
● 会害怕到学校,或是害怕走路到学校,或者是害怕参加社团活动
● 对课程忽然变得没兴趣,或者表现较差
● 当回家后,常表现情绪低落之情况
● 会常常说自己头痛、胃痛、或其他胜利问题来缺课
● 睡眠品质下降,或是常做噩梦
● 忽然会变得食欲不振
● 出席率有突然的变化
● 缺乏自信及自我认同感
已有的霸凌调查显示,孩子们很多时候并不会向身边的大人诉说自己的情况,或者害怕对方报复,或者觉得大人也无能为力,但就是因为这种隐蔽性,我们反而需要时刻注意身边孩子们的安全成长。
那么说到“霸凌”,它到底和我们常说的孩子间的打打闹闹有何不同?每个国家对待霸凌有哪些应对措施?中国现在的家长和学校又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霸凌&打打闹闹,傻傻分不清?
▲ 图片来源:《哆啦A梦:伴我同行》
我们熟知的哆啦A梦里有这么一个经典场景,就是大雄被胖虎追着打,到底这是否就是一种霸凌呢?2014年台湾的教育团体就认为《哆啦A梦》会助长校园霸凌,联合要求华视下架,最后调整的结果是华视将在节目播映前及节目播映中,加注警语来提醒观众。
虽然整件事的逻辑解释起来很简单,但是背后需要辨析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当然除了儿童看到这些内容到底会不会模仿?模仿之后到底又是谁的责任?这样的问题之外,首先需要辨析哆啦A梦里面到底是不是存在霸凌问题?
为了来辨析清楚,我们来看看哆啦A梦的故乡日本官方的定义:
▲ 来源:日本文部省霸凌防止对策
在上图中可以看出日本每10年左右就对其定义做出修改,例如1994年删除“这一行为需得到学校的确认”,同时增加不应从表面上和形式上,而是应站在受害学生的立场、观感上,对行为是否属于霸凌进行判断。2006年不再限是强者对弱者,或持续化的攻击行为。2013年又补上了通过网络进行的行为的霸凌。
从这些概念中可以总结出可见的霸凌特征:
(1)双方的力量是不对等的
(2)一般是多次的
(3)有意性或习惯性
(4)造成身心的不良影响
(5)个人或群体参与。
基于以上的辨析,我们再来看一下大雄的遭遇,他已经满足了很多个条件,应该可以判定是个受害者!现实中我们没有多啦A梦的魔法,遇到霸凌的现实中的“大雄们”往往是无助的。他们会面临众多形式的霸凌,包括:
1
直接霸凌
言语霸凌,肢体霸凌,性霸凌等,一般以言语、神态、手势或暴力行为,对他人进行直接的人身攻击,以取笑、威胁、贬低、辱骂、轻视、刁难和武力为主要表现形式。
2
间接霸凌
以损坏名誉、孤立、散播谣言或者损坏和窃取他人私有物品,而给他人带来消极影响的偏向社交上的霸凌,此种霸凌形式主要在女生群体中出现。
3
新形式霸凌
网络霸凌 (cyber mobbing),这种主要通过在社交平台、网络和电子媒体上推送和散播伤害他人的材料等包括网上谩骂诽谤、网上泄密、网络排挤、网络跟踪等方式,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到网络霸凌。
其中直接霸凌中的言语霸凌是小学阶段最常见的霸凌形式,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出现情况会逐渐减少。不过在高年级的女生中,言语霸凌的现象会持续更久。老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也是一种暴力,表面上看是“恨铁不成钢”,但是实际上会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
直接霸凌里的性霸凌很多人只是狭隘的理解为是性侵害,其实以不当碰触性器官(例如男生们对女生袭胸)、调戏辱骂、说黄色笑话、嘲笑身材或外表、取不雅的绰号,嘲笑性别气质(娘娘腔或男人婆)等多种形式都是属于性霸凌。
▲主要受害人群图示 UNESCO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global status report
意识到霸凌的存在,我们能做些什么?
对待霸凌的讨论不应只是简单粗暴的去讨论是否需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中国现在霸凌的治理也只限于本校学生家长和学校所在社区的派出所,但霸凌问题的对症除了个人的关注,其实需要整个社会体系去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可以从各国的做法中了解他们是如何搭建防霸凌的安全网的。
美国的Olweus intervention program(以下简称OBPP)至今已经有35年研究及实施的历史,该项目针对5-15岁学生,覆盖小学和初高中,采取全学校的运营方式。项目目标是“改善伙伴之间的关系,促进校园安全,让其成为学生健康积极成长的场所”。有研究显示该项目已经有所成效,学生通报的霸凌事件减少了一半,学生破坏他人财物以及旷课等行为也有所减少。
该项目提供Olweus项目指南(Olweus Schoolwide Guide)面向学校的管理层提供包括校园团队组建,问卷分析,成员培训,与学生、家长以及社区的互动内容等。同时还为老师提供的专门项目指南(Teacher Guide)帮助教师以及其他支持员工应对校园的霸凌问题,包括班级规则制定,班级例会,角色扮演,处理个人霸凌问题,与家长进行互动等等。
除此之外,该机构还会在项目进行前后提供Olweus霸凌问卷(Olweus Bullying Questionnaire)的评估工具,将每个学校获得的数据将与国家的数据库进行比较,并提供一份分析报告以便参考。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Olweus会派出机构的专业培训员与学校的成员组会面、进行两天的培训,会根据学校的问卷调查来制定适应学校特征的防护方式。并在之后通过电话与学校的项目管理者保持联系。其他学校中的工作人员(如校车司机,学校餐厅工作人员,保洁人员,家长志愿者等)也会获得相关的知识。该项目也同时与各基金会,政府机构等进行合作,为学校链接可用的财政资源来实施校园霸凌的项目。
美国除了此类机构,国家层面上50个州均已通过了反霸凌法,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设立stopbullying网站,每年的10月为全美的“反霸凌月。学生校内欺负同学,家长必须接受教育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等等措施。
Anti-Bullying Alliance是英国一个联合各种组织以及个人的团体,目的就是为了停止霸凌,为孩子和年轻人提供一个更安全的环境。可以根据其具体要求成为核心成员(core membership)或准会员(Associate membership)。该组织主要的工作有
● 成员间支持性学习以及有效实践的分享
● 通过防霸凌周(Anti-Bullying Week)来进行公众宣传
● 在全国以及地方级别展开防霸凌的项目
2017年的防霸凌周将在今年的11月13-17日举行,此次的主题是“不同但平等”(“All different, All equal”),在防霸凌周将会选出“为善助力“奖(Power For Good Award)孩子们能够推荐老师以及学校的员工来竞选,只要他们关心学生安全以及精神健康,在促进校园和谐发展上有所贡献。最终会有一位小学阶段的获奖者以及一位中学阶段的得奖者。在这个防霸凌周中该组织还将提供相关的课程资源等来辅助学生举办相关的活动。
除了该组织,英国对于校园霸凌更是采取零容忍政策,当事人一旦做出明确禁止的行为,不论后果是否严重,都要严厉处罚,不予宽恕,法案赋予中小学校长对校园霸凌有着定期停学甚至永久停学的处分权利。此外,对因校园霸凌而被永久停学的学生, 替代性教育服务将继续完成对霸凌者进行行为修正的任务,以防止此类学生流入社会走向犯罪。替代性教育服务可由地方教育部门提供,也可由私立学校、企业、非营利组织等机构提供。
日本近几十年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防霸凌体系,包括学校所在的社区、校外的青少年辅导机构、热心公益的民众组织等。 并且已经提供了众多的网上团体提供霸凌的研究数据以及相关资源。
其中日本在学校内部建有“Peer Support”( 同伴支持)和“CAP”(Child Assault Prevention,预防学生攻击计划)。
“Peer Support” 是利用同辈群体的力量来帮助学生,鼓励不同年级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在这种同伴支持中,学生有些不愿意跟教师讲的话可以向高年级的同伴倾诉,同时也培养了高年级学生的关心美德。
“CAP” 计划,由对学生的计划和对教师的计划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是一体化的、不可分割的。对学生的计划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权利意识和人权教育,然后是通过情境教育,教会学生在遇到暴力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概括起来 就是“no—go—tell”, 即“要学会说不,在危险的时候离开,然后告知别人。对教师的计划包括教师培训, 目标为能够早期识别学生的危险反应,创造让孩子把事情说出来的环境。
总结以上国家的相关措施,正如联合国报告中总结出的有效的防护对应机制所示:
- 领导力(Strong leadership);
- 安全和有包容性的学校氛围(a safe and inclusive school environment);
- 相关知识、认知以及技能方面培养(developing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skills);
- 有效的合作关系(effective partnerships);
- 反应机制的建立(implementing mechanisms for reporting);
- 其他相关支援以及服务(providing appropriate support and services);
- 收集以及利用相关数据,评估体系(collecting and using evidence)
但是有了这些以上的系统帮助难道就已经够了吗?
答案当然是 NO!
例如在日本,学生固定在一个教室容易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因此可以采取更换教室的方法来减少暴力 ;但在美国校园暴力的发生却与更换教室的次数成正比。究其背后的原因美国的校园暴力通常发生在不认识的群体中,而日本的校园暴力一般发生在亲密的群体中。
▲ 数据来源:日本反霸凌协会http://stopijime.jp/data
那是否同一个文化圈或生活环境的国家,它的霸凌的情况就是很相近的呢,结果并非如此,调查的数据也困扰了很多的研究者,例如同样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高福利国家,瑞典的欺凌比率比较低(15.3%)但是丹麦的比率却有两倍之多,达到29.6%。又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样具有地理和文化上的相近性,前者的比率是25.6%,后者则达到了44.8%(数据来自于HBSC 和GSHS研究报告,2001-2007)
当然,每个国家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整对待霸凌的方式。
中国方面,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南大学社会风险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的数据指出,语言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该报告还表示,校园欺凌行为呈现出以“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地理空间分布形态。
根据《国外视野下中小学校园暴力的防治策略研究》中显示国内校园暴力事件有以下的特点:1,女生参与校园暴力的案例逐渐增多 2,针对教师的校园暴力增多 3,校园暴力发生的场所从暗到明,从隐到显。
但是以上的研究并没有提供其他更详细的信息,如霸凌的具体场所(教室里?走廊?体育馆讲堂?操场?厕所?回家路上?朋友家里?家附近?)以及霸凌最常出现的月份是何时?以及对应的男女差别等等。关于这些信息其实都需要研究者通过问卷等方式进一步调研,这将帮助中国的防霸凌措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后记
今年3月底Netflix推出了迷你剧《汉娜的遗言》(13 Reasons Why),改编自Jane Asher的同名小说,它讲了一个简单又沉重的故事,它讲的就是校园霸凌。
一个已经自杀的姑娘,通过十三卷录音带再一次和我们隔空对话。她想告诉我们她为什么这么选择,又是什么把她一步步推向了死亡。
每一卷录音带像海报一样,都讲了一个人,一个故事。他们脸上贴的标签,就是Hannah选择自杀的原因,也是她想要质问每一个人的问题。
▲ 汉娜的遗言(13 Reasons Why)海报
在这部剧的讨论内容里,有一点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也让我印象深刻。片里的女主性格相对有缺陷,敏感、内向、无法通过外部渠道来得到帮助,所以有些人说出了“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认为受害者受到校园暴力是受害者自作自受,被欺负是应得的。这个观点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但说出这句话的人到底是抱着怎样的一种心态?
其实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另一个霸凌人,那就是周围的旁观者,他们相信丛林法则,相信弱肉强食,相信并维持歧视和冷眼旁观,其实这才是霸凌背后更可怕的地方。
最近正在上映的日本动漫《声之形》也是一样,过去的霸凌者可能也会转为被霸凌者,只是简单的批判受害者,或者只是简单的批判霸凌者,这都不应该是我们要传递的一种价值观,更多时候我们期待要尊重他人,尊重多元文化,相信没有人是性格完美,行事周全,相信每个个体成长环境和思维方式不同,敏感度也不同。我们其实没有资格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去看待这个问题。
正如贯穿全剧中所有人都说出的那句话“只要我们有一个人做了不一样的事情,她可能就不会死。” 其实我们每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会改变身边人最重要的决定。如果相信了这一点,我希望这也许是改变霸凌事件的极其重要的一步吧。
参考文献:
李俊杰,《校园欺凌基本问题探析》,上海教育科研
邱关军、刘佳,《国别视野下中小学校园暴力的钢制策略研究》,基础教育
师艳荣,《日本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原因探析》,外国教育研究
史景轩、王印华,《校园暴力视角下日本教育的矛盾与冲突》,东北师大学报
宋雁慧,《中日校园暴力防治措施的比较研究》,中小学管理
钟玲,《美国“站起来反对霸凌”教育活动及我国校园霸凌预防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
作者:宝丽格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招募
1. 传播实习生1名,请将简历发至mzj@21cedu.cn
2. 翻译志愿者多名,参与兰徳研究报告及其他教育创新议题材料的翻译,请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