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吴鞠通轶事(严冰编著):一、卤点豆腐出淮阴 追问其由无(吴)石膏
点击上面的蓝色文字:“孙均来新平台”就可以关注我们,每天更新传统文化精彩内容供大家学习和分享,只要大家认真观看都会受益良多,希望多多分享出去,让更多人受益!
本文转自(大医吴鞠通轶事)一书,作者是严冰。本平台为弘扬传统文化故转载分享望见者受益!
一、卤点豆腐出淮阴
追问其由无(吴)石膏
淮阴,古名也,秦制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其名未改。淮阴地处苏北平原,气候宜人,人杰地灵,历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古谚,淮阴还是“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的鱼米之乡,这说的是现在,58年大跃进,旱改水才吃到了大米的。提起古淮阴,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一穷,老百姓种地,靠天吃饭,种的是小麦、棒头(玉米)、花生、山芋、黄豆等杂粮,杂粮多的很,有虹、爬、绿、红和小豆,还有小谷、小粮、高梁、荞麦等,年成好,无天灾,收成就好,生活还过得去。二白,冬春一到,风一吹,白色土地到处可见,这和东北的黑土地正好是鲜明的对比。东北的黑土地和淮阴的白土地,恰恰相反,白的像霜,像雪,手沾一点,用舌头舔舔,又苦又涩又成,当地人称叫“盐碱地上的霜”,地上的“霜”越多,收成就越差,有的只能种苦草,当柴烧,有的连草也不生,兔子都不在上面拉屎,但这里人都不嫌弃它,把它用扫帚扫起来,做硝,再用水化了再晒,如此两三次就可以当盐吃,叫小盐,稍带点苦味,但比没有盐吃好,这是穷人家的事,晒过后剩下的水就叫盐卤,这个盐卤还能伤人,往往有人想不通,或受欺受压,或遇有爬不过山的事,就回家喝盐卤,一鸣哀哉送了命。这盐卤也不是一无是处,它给淮阴人带来机遇,盐卤点豆腐,江南水乡,西南高山峻岭,西北的黄土地,东北的黑土地,他们都没有这个机遇。说这盐卤点豆腐,还有一段故事呢。在清朝,淮阴出了个大医生,姓吴,小名叫塘,大名叫吴塘,字佩珩,号鞠通,别看他这个小名,还有来历呢?相传,隋朝大将军罗成西征南下,在淮阴大兴庄宿营,马饮了当地汪塘的水,马跑如飞,打了个大胜仗,凯旋而归,后来就把这个汪塘,起名为“罗成饮马塘”,说水有仙气,人吃了,则聪明伶俐,马饮了,则其力倍增,据说吴塘小名则由此而起。吴塘聪明过人,学成医后,在淮阴王营三盛街“问心堂”为人治病,药到病除,颇有声誉,在京城还给皇妃看过病呢。他技术高超,凡病皆治,尤其对发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善用石膏,高热者,轻则石膏半斤,重则石膏达斤,没有不效的。有一年,天气炎热,发热病人很多,鞠通用石膏治疗,无不药到病除,可也惹来了不大不小的风波。淮阴盛产黄豆,豆腐、豆芽、千张(百叶)等豆制品就多,有“豆腐之乡”之称,远近闻名,古代准阴又是南北交通要道,南方各省进京,皆要坐船由淮阴码头登陆北上;北方人南下,骑马而来,也必经淮阴石码头,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此地,故也称“御码头”。换船南下,故有“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之谓,此八字碑,至今还立在淮阴石码头呢,所以南北商贾,来往过客,络绎不绝,每到淮阴都吃惯了淮阴的豆腐,据传说:“到淮阴,不吃豆腐等于没到准阴”。可这一年夏秋,忽的,豆腐渐渐买不到,从淮阴王营到西坝,从西坝到码头,从码头到豆瓣集,渔沟五里,乃至准安河下,都很少能买到豆腐,纵然有,也一上市就一买而光,外地人到淮阴吃不到豆腐,都很扫兴,豆腐店也没有办法,追其由,石膏都被吴鞠通买去治病用了,一传十,十传百,没有豆腐因无石膏,没有石膏点,哪来的豆腐呢?都把这个罪加到了吴鞠通的头上,所以无石膏就变成了“吴石膏”,当地人就把吴鞠通称为吴石膏,于是吴石膏就变成了吴鞠通的代名词,之后,凡有因买不到豆腐的,就会有人手指着淮阴西坝镇的三盛街说:“你去找吴石膏吧,豆腐都被他吃了。”果真,也确有人去找,结果知道是为治病所用,当地人也就算了。都说:“治病要紧,治病要紧,少吃点豆腐有什么关系呢?”可外地人不知,到这里总会提出要吃豆腐,没吃到的,就会说什么:“真倒霉,到淮阴连一口豆腐也没吃到,白来了。”说也巧,渔沟镇上,有个杂货店老板,平时爱喝豆浆,听说街上吵吵闹闹没有石膏点豆腐,就没有豆腐吃,他就和老婆讲:“上次我要吃咸豆浆,你给我豆浆里加点小盐,后来豆浆就变成了水,水和豆腐脑都分开了,如果加压,再把水挤掉,不就是豆腐吗?你不能试试吗?”老婆一听:“是啊,有道理。”于是,就用清水浸泡了二斤黄豆,在拐磨上磨碎成浆,沙沫后再装进布口袋,过滤去渣,再把豆汁放到锅里烧开后,慢慢向锅里一点一点的倒进盐卤,一边倒一边搅,果成水漂豆腐脑,加压去水后,比石膏点的豆腐又老又实,又白又嫩,还别有风味,老太婆喜出望外,立刻叫来左右邻里品尝,大家都出口称赞:“好办法,好办法,你为我们渔沟人做了一件大好事。”于是卤点豆腐就这样成功问世了,周围五集头的豆腐坊以及老百姓听了以后都纷纷来学,这也无大学问,一看就会,一看就知,于是卤点豆腐就这样在淮阴传开了,可以这样说,在淮阴这片大地上,农民家家都会做豆腐,而且十有八九都是卤点豆腐,从此在淮阴大地就出现了两种豆腐,一种是“石膏点豆腐”,一种是“卤点豆腐”。因为卤点豆腐好吃,所以南北商贾,来往客人,路经淮阴都又喜欢吃卤点豆腐。吃后称赞不已,原因是卤点豆腐,白如水晶,嫩汪汪的,实似砖,细软可口,当地口谚谓:“豆腐翻屋脊,拾起照样吃”,意思是说卤点豆腐老而实,嫩而不撒,从房屋这边摁到房屋那边,豆腐不坏撒,完好无缺,照样吃用。不知什么时候,卤点豆腐很快就由淮阴传到大江南北,成了众人桌上的一道美餐,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经过准阴渔沟镇骡马街和准安平桥,吃了卤点豆腐,都连声称赞:“好菜,好菜,天下第一菜也。”历经厨师加工精制,如今“平桥豆腐”已名扬海内外,还被载入《中国名菜大典》呢。
真谓:
“淮阴百姓心灵巧,
卤点豆腐出新招。
豆腐之乡无豆腐,
都怨鞠通无石膏。”
多一次分享,多一人受益,多一次转发,多一次布施,感恩一切
【搜索关键词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感恩您的关注,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长期转发分享传统文化精彩讲课视频、公益论坛、及一切利益众生的正能量!如果您有精彩内容可以提供给我们,通过平台分享出去让让多人受益。有什么更好的建议也可反馈给我们!感恩家人!您的持续收看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平台编辑:孙均来
手机:15145538103
微信QQ: 87202986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平台
更多精彩平台长按二维码关注:爱心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