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之《大学人文基础》
大学人文基础
《大学人文基础》是我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表达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程团队充分发挥《大学人文基础》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的原则,有效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挖掘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文明和谐”“敬畏自然”“坚定信念”“工匠精神”“高尚情谊”“审美人生”“实践创新”等十大课程思政主题元素,为更好地引导广大学生向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搭建良好的教学平台。
崔 涛
构筑共同的未来梦想——《大同》解读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认识《大同》一文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体味儒家积极用世的内在情感;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
2.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
三、育人主题
家国情怀
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过程及内容 | 设计意图 |
一、课程导入 任何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富足、文明的美好的社会里,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称其为“大同”社会。 | 开篇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进入到先贤圣哲关于“大同”最高社会理想的伟大构想,由小及大,可以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容易走进文本,以便自然地切入家国情怀的育人主题。 |
二、课程内容分析 1.整体感知,初识理想社会 提问1:怎么理解“天下为公”? 提问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拓展延伸,畅谈理想社会 小组讨论1: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小组讨论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你准备如何做? 3.教师寄语,共创理想社会 | 2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理解儒家“大同”的最高社会理想。 |
2个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文本中走出来,认识“大同”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体味儒家积极用世的内在情感。 | 切入思政育人点: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
教师充满斗志的寄语,是为了使学生的家国情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 切入思政育人点: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 |
三、课程总结 “大同”社会是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借鉴吸收《大同》对未来文明发展的设计,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贡献一份力! | 课程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点:树立家国情怀,为共同的未来梦想做出贡献。 |
五、实施过程
(一)课程导入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富足、文明的美好的社会里,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诚信相待,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称其为“大同”社会。
(二)课程内容分析
1.整体感知,初识理想社会
提问1:怎么理解“天下为公”?
教师明确: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而不属于一家一姓。这是一种纯粹的公有制,是“大同”之世最根本的特征,也是“大同”之世其它具体特征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前提。“天下为公”是把全人类视为生命和文化共同体,为大同理想确立了最基本的原则。
提问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教师明确:(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各安其身。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小结:在“大同”社会里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谐、安定的局面。
2.拓展延伸,畅谈理想社会
小组讨论1: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教师明确:大同思想与全球化社会息息相关,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离不开大同思想。各国加强经济联系,打破贸易壁垒,实行互通有无,努力让商品流通快捷,将全球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经济体,经济全球化把经济变成了所有人的事情,各地的经济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这正是大同思想在全球化经济进程方面的体现。
小组讨论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你准备如何做?
教师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的表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以说这和《大同》的社会蓝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大学生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应该齐心协力,奋发图强。
3.教师寄语,共创理想社会
大同社会,美好理想;不负青春,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
(三)课程总结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总是相似的。《大同》所呈现出的那个公平、正义、诚信,又充满温情、关爱的社会,是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社会理想,习总书记把“求大同”作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因此,“大同”之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之梦,它正在走近我们,成为社会生活的向导,为了向这个理想目标迈进,我们要借鉴吸收《大同》对未来文明发展的设计,树立家国情怀,为共同的未来梦想做出贡献。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在反抗》解读
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过程及内容 | 设计意图 |
一、课程导入 新冠疫情横扫全国,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人类究竟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寂静的春天》就早已敲响了人类将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警示之钟。 | 开篇从新冠疫情导入课程,引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势切入敬畏自然的育人主题。 |
二、课程内容分析 提问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些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2: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问3: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类能够停止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吗? 小组讨论:我们普通人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 提问1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厘清三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
提问2、3起到延伸拓展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 切入思政育人点: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体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
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我做起,对大自然有正确的认知践行方式。 | 切入思政育人点:培养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
三、课程总结 这次疫情,为人类再度敲响警钟,让我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承担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实现人的幸福安宁和自由全面发展。 | 课程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杰出成就和崇高地位,了解鲁迅思想的精神实质;
2.把握《伤逝》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艺术特征和主题思想,并能对其中的悲剧原因与意义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2.引导学生树立自由、平等、独立的爱情观。
三、育人主题
高尚情谊
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过程及内容 | 设计意图 |
一、课程导入 鲁迅《伤逝》中的子君与涓生勇敢地顶住了来自封建习俗势力的威胁,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理想——“自由恋爱”与“婚姻自主”,然而两位主人公不过大半年就以家散人亡的悲剧告终,令人悲叹不已。 | 从涓生和子君为何经自由恋爱却以悲剧告终导入课程,自然切入大学生应培养高尚情谊的育人主题。 |
二、课程内容分析 提问:你怎么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小组讨论1:在初步赢得和建立了自由选择的爱情以后,怎样保持爱的鲜艳和芬芳?怎样保持生命的激情和渴望? 小组讨论2:大家从文本的阅读当中获得了哪些启发?如何理解爱情的真谛? | 提问意在让学生深入理解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是社会原因、经济原因、性格原因和性别原因等多维度叠加而产生的悲剧。 |
小组讨论1意在让学生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进行深刻反思。 | 切入思政育人点: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
小组讨论2意在让学生对现实爱情有理性的认识,并结合疫情中出现的许多真挚爱情的事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爱情的真谛。 | 切入思政育人点:大学生应树立自由、平等、独立的爱情观。 |
三、课程总结 希望同学们能从子君和涓生的爱情中得到更多的启示,理性地对待爱情,审视婚姻,从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 | 课程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点:应树立一种平等博爱、守望相助、大爱无疆的爱情观,有如橡树屹立,木棉花开。 |
年度活动 | 节目内容 |
2018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人文短剧专场 | 1.人文短剧《幸福照相馆》 2.人文短剧《甄嬛后传》 3.人文短剧《趣味运动会》 4.人文短剧《感性与理性》 5.人文短剧《小心走路》 6.人文短剧《刘三姐》 |
2017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话剧专场 | 1.中国古典话剧《范进中举》 2.外国音乐剧《音乐之声》 3.中国现代话剧《沙家浜》 4.外国童话剧《白雪公主》 |
2016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戏剧专场 | 1.中国古典戏剧《西厢记赖婚》 2.中国当代戏剧《欢乐颂》 3.外国戏剧《金苹果的传说》 4.中国现代戏剧《边城》 |
2015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 1.国学荟萃 2.创意配音《东成西就》 3.中国现代戏剧《伤逝》 4.情境辩论《文学阅读与生活认知》 5.情境主持《电视购物》 6.外国戏剧《伪君子》 |
文章来源:常州工学院教务处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