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五型”人才队伍助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肩负着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建设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队伍”“怎样建设这支人才队伍”事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效、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需要一支能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教学名师型”人才队伍,并以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者作为这支队伍的培养目标。这是学院人才工作高度的体现。思政课承担着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大使命。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需要一批努力践行“八个相统一”的教学名师,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在融通教育生态规律和教学数字化发展规律的探索中,通过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走心率”,通过话语内容、话语表达的创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再转化为学生的信仰体系,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翻译家”和“宣传员”,让思政课成为引领青年学生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人生航向的“金课”。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需要一支以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追求的“理论名家型”人才队伍,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水平研究者作为这支队伍的培养目标。这是学院人才工作深度的彰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这就需要一批具有强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的名家,一方面在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基础上,加深对学科基本范畴、规律等的科学揭示,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国家战略、区域需要和学科特色凝练学术方向,通过科学回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总结提炼百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发挥咨政建言“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需要一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使命的“宣讲骨干型”人才队伍,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传播者作为这支队伍的培养目标。这是学院人才工作精度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就需要一批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宣讲骨干。一是做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宣传、阐释,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运用,揭示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特点,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传播,紧扣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深入浅出回答好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三是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通过国际性学术会议等载体,讲好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和平崛起的伟大历程、“中国奇迹”的发生原因、中国道路的必然选择、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需要一支以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己任的“谋划执行型”人才队伍,并以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作为这支队伍的培养目标。这是学院人才工作宽度的展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实践已经证明,专业高效的管理体系是重要支撑。在学院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有格局、懂管理、肯奉献的管理服务人才队伍不可或缺。因此,管理服务人才队伍是构建学院内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中坚力量。正是他们前瞻性系统性地谋划,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才使学院治理效能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学院发展的强劲动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需要一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跨界融合型”人才队伍,并以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协同者作为这支队伍的培养目标。这是学院人才工作广度的显现。当前,学生认知结构多样化、知识获取多元性趋势不断显现,这就需要思政课在丰富内容、拓展资源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课程的知识厚度、人文温度和接受效度。因此,要加强校内外联动,激活各方面资源,广泛吸纳满足思政工作需要的育人主体,形成一支专业背景多元、力量相互协同的大思政课教育教学人才队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外的学科资源、业界资源等有效整合,并转化为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资源。


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的重要时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应立足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构建思政育人共同体,凝聚育人最大公约数,加强队伍建设、做好人才规划、加快人才引育、夯实发展根基,为确保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不竭的动力保障。


作者:陶好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人才培养 | 不断创新产学研协同的人才自主培养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加快打造农业领域人才创新高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才发展专委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