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驰:白日梦游记 | COVER
午后时分,暖阳透过落地窗毫不吝啬地洒进室内,刚刚晒过的被褥也散发着阳光的气息,一切都松弛而散漫。这是一个寻常的工作日,我们为徐新驰造了一场白日的甜梦,在远离地平线的酒店房间里,将匆匆的步履和聒噪恼人的声音关在窗外,假装这天是一个假期的开始。
快门声和闪光声此起彼伏,从正午时分到暮色四合,拍摄持续了近一天的时间才真正结束。在经历了一整天的镜头洗礼之后,少年人的脸上也不见疲惫,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活泼热络,显露出一种大男孩特有的顽皮。直到采访的镜头架起,才开始收敛起笑意,挺直了腰板,表现出一丝正襟危坐的紧张感。
以夜色中的北京为背景,这个十九岁的大男孩开始一点点回忆起这两年经历的成长与故事,也许是得益于这两年的表演训练,也许是天生拥有不错的表达能力,他口中的故事极具画面感下,生动有趣。我们从一年多以前的艺考聊起,在时光的流逝中回溯,寻找成长的痕迹,将发着光的瞬间一一拾起。
以下整理自徐新驰自述:
其实初中考高中的时候我是体育特长生考的,我们高中有个传媒部,里面有老师选我去做播音主持专业方向的学生,然后我就莫名其妙上了一堂表演课,就喜欢上了表演。那是一堂动物模拟课,当时我记得老师说:“现在给你几分钟你去找道具”,我找了个纸箱,抠了个洞,然后前面放了一个小塑料,空调一吹它就会动,跟着空调摇头,当时就是觉得蛮好玩的。但是演完之后老师说:“你这个想法还不错,妙点子。”从那时候开始我有点喜欢上了表演,想着我也试试表演吧,后来就来北京开始专门学习表演。
虽然一开始学表演是一个巧合,但是对我来说并不是一时兴起,要不然我也不会那么有毅力去学文化课。我从小是个学习不好的小孩,那时候为了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准备了近两年的时间。而且我们那年因为疫情很多的备考和考试都是在线上完成的,对于我来说还挺不适应的,需要用很大的毅力去调节自己。
高考完之后我是在《最好的朋友》的剧组里收到的上戏录取通知。那天恰好没我的戏,早上我就开始睡不着。很早就醒了,坐在床上开始等,一直等到下午3点。到点我该查成绩了,就打开网页,但是一直显示加载不出来,最后啪一下结果蹦出来了,看到通过了,我直接就从床上蹦起来了,脑袋直接撞上了天花板。
然后我就开始特别兴奋地绕着酒店走廊跑,光脚丫子跑,剧组每个认识的房间我都去了一遍,到了制片主任或者是剪辑的屋,敲门,然后跟他们说我被录取了,人家就恭喜我,但是根本不知道我录取啥了,我也不告诉人家,就是想发泄一下那个兴奋。后来我回想起来,那一整个拍摄过程中我都是带着笑的,就是那个上头劲儿还没下去。
但是在拍那部戏的过程中我也真的学到很多东西,是我第一部男主戏,镜头比较多,需要作为主人公去撑起一部戏,但是那时候还没有多塑造角色的认识,算是第一次知道要靠自己和伙伴们撑起一个戏的难度。还好邵年这个角色是一个标准的阳光大男孩,活泼开朗,敢做敢当,跟我生活中也比较贴近,演起来不算太困难。
在学校和片场能学到的东西是很不一样的,虽然从高中就开始学习表演,准备艺考,但是我记得刚开始拍戏的时候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不会看机位,也不知道特写、近景、远景分别是什么,一点一点才明白过来。如果遇到了不会演的片段,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时候,我就会打给带了我很长时间的表演老师,他会给我很具体的指导。在跟前辈们合作的过程中也能学习到很多,有时候感觉自己一个刚入行的小屁孩站在他们面前能很明显感觉到他们的气场,感觉他们就像楼宇一样。你会不自觉地就投入到他们的表演当中,那个魅力是我没办法说出来的,得去现场才能体验得到。
那种魅力有一部分是时间赋予的,但是光靠时间去积累的话,我觉得是不够的。之前采访有人问过我“你觉得你会在意一岁一岁的年龄吗?”我说,我觉得人生是阶段性的,是一段又一段的,有可能下一次成长是25岁,没有具体的年龄。在我看来表演也是这样的,你有可能在某个戏就被启发到了,然后突然get到这样的表演方式更好,或者这样的去读剧本更好。顺其自然就行,我不是特别着急,慢慢来。
前一阵子在一个节目当中我演了一个石油工人,那个角色和那个年代都离我非常遥远,是铁人王进喜身边的一个工人,所以我也去了解了一些与王进喜相关的故事,然后尽量让自己去理解要演的角色。他们经历的可能会比荧幕上呈现的更苦一些,当时的石油工人,哪能像我们剧中那样穿那么好的帽子,哪有那么厚的棉衣,当时那种精神真的是非常可贵的。有了老一辈人他们经历的一些事情,才有了我们今天这样的繁荣。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孩子的人,我记得高考做题的时候有一回做到一个关于孤儿的一道题,特然就特别感触。我妈之前开过养老院,所以带着我去过孤儿院,而且我也是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能感觉到少了一方的陪伴都会有一种心理上的缺失,那那种两方陪伴都没有的孩子怎么办呢?然后突然就有了一个以后想要开孤儿院的想法,虽然不会那么快,但起码我有能力的时候,我会去做这个事情。
出品 Production:丝博莱特传媒
主编 Editor in Chief:辛奕霏 Leila Xin执行总监 Executive Director:郭朕豪 Timothy Guo摄影 Photographer:卞肖永 Xiaoyong Bian编辑&造型 Editor&Stylist:郑素洁 Sujie Zheng采访&撰文 Interview&Writer:张煦然 Xuran Zhang化妆&发型 Makeup&Hair:安然 Ran An视频制作 Video Production:卷 17 Seventeen美术编辑 Graphic Designer:薛欢 Huan Xue服装协助 Assistant:张姝 Shu ZhangETRO | dunhill | ZZegna | TOD’S | MingZ | TIWILLTANG | EKCOOKIES | moditec | RSNY
COVER|张晚意:等一场雨
COVER|徐仁国:HORMONE X
为用心的我们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