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深于《哀悼基督》的悲哀

2017-06-06 谭 松 木公的呼唤

 

《哀悼基督》是米开朗基罗的开山杰作,二十多岁的艺术家在三年的创作中以激情、愤怒和悲哀雕塑了这件传世佳品。

十五世纪末,萨伏那罗拉,一个“代替基督来清除世上污秽”的修士,奔走呼号,一边揭露罗马教廷的荒淫腐败,主张宗教改革,一边为一个清明的天空“鼓与呼”。

罗马教廷逮捕了萨伏那罗拉,并将他烧死在火刑柱上。

这位被烈火吞噬的圣者,使少年的米开朗基罗大受震撼。

哀悼基督本系圣经故事,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号啕痛哭。

米开朗基罗借此经典在雕像上寄托自己对那位伟大改革者的哀思,被专制暴力所虐杀的萨伏那罗拉正是他心中的耶稣,抱着尸体无限悲伤的美丽圣母则象征着意大利祖国。

面对暴虐和黑暗,总会有人类优秀的先驱奋身而起,在血光刀丛中奔走呼喊。当然,这种呼喊和抗争,往往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剧告终。不过,萨伏那罗拉是幸运的,他献身的热血震撼了无数有良知的心灵(也包括米开朗基罗这种伟大艺术家的心灵)。“意大利母亲”对她优秀儿子的深深哀悼使这一悲剧得以升华。米开朗基罗的良心、悲痛和哀悼,通过他的艺术创造展示于世,让不幸的生命、难言的悲哀凝固成一种感昭后世的永恒。

 


注视《哀悼基督》的雕像,我赞叹苦难催生的艺术;想到米氏1000个日夜的艰辛,我感佩人类良知的壮美。

悲剧,若能唤起一种震撼、留下一尊永恒,便不会跌落到绝望的深渊;火刑柱上的萨伏那罗拉,若能得到“哀悼基督”的悲哀,便会拥有一种永生的欣慰。

 

真正的悲哀是无法“哀悼基督”的悲哀,面对被虐杀的生命,不准良心发出半点声音。

真正的悲愤是不准追问焚火的残暴,血色红火中依然是“胜利者”的狂歌长笑。

真正的悲剧是啼血的长鸣穿不透凝重的黑夜,先驱者壮烈的头颅冰封在冷漠的荒原。

真正的绝望是密密麻麻人群中那密密麻麻的麻木,透彻心灵的寒凉则是掷向殉道者的石块和沾裹着志士鲜血的馒头。

 

苦难累累的大地上,看不见“哀悼基督”的千古雕塑;时光流逝的废墟里,抹去了殉难勇士的青春血痕。

在尸体加尸体的悲壮落幕后,是刑火加刑火的肆意狂乱;在一年又一年的铁血祭日里,是一浪高一浪的暴虐独舞。

禁止的,是在花岗石上雕刻出悲愤的永恒;抓捕的,是在烛光里试图“哀悼基督”的人仁志士!

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一种深于《哀悼基督》的悲哀。


如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