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越五千年—从良渚之行谈蒙小历史教育 II

一歪特李 宇宙客厅沙龙
2024-08-23

次去知道良渚和去良渚博物院是为了陪Ellen老师。那是去年春节刚过,我陪着Ellen老师,带着7岁半的垚垚一起逛良渚。Ellen老师一脸兴奋,我是各种惊讶,而垚垚则是各种无聊。Ellen老师的激动是因为她发现良渚文化完美地契合蒙小历史的各种示范。而我的惊讶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博物馆的布局居然完全遵循蒙小历史的脉络。而垚垚的无聊,则体现在对一堆“破烂”一丁点兴趣也没有。


因为这次有意思的经历,我留了个心眼,在教室里备了一本《五千年良渚王国》,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用得上。


图:平装版性价比最高


而这一次,也算是一时起兴吧。缘起是,给6岁的小娃娃们示范了《人类基本需求图》,大娃们又蹭过来旁听,总不能白听嘛!总归要做后续工作。我灵机一动,从教具架上抽出了《五千年良渚王国》。我们一起研究 “良渚人民吃什么?” 这个终极灵魂拷问。


图:6岁的丢丢研究的食物的需求


这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良渚人民种植水稻、狩猎和驯养动物、采集水果。孩子们都表示看懂了,也各自画画和写了文字部分。嗯嗯,不错,第一步跨越就此完成。


事后,我简单回顾了一下整个过程,孩子们带着问题 (良渚人吃什么?)阅读书籍,然后再把读到的内容,进行组织和整理,形成文字,这不就是写报告么?之前,我一直头大如何领着孩子们做报告,现在终于有一点眉目了。


尝到了甜头后,我继续鼓励孩子们研究良渚人的其他需求。我们选择了良渚人的住作为第二个问题。住比吃看起来难多了。因为,在我们图表中,住的需求是指建筑材料的分类。而这些在这本书里并不详细,书中详细介绍的则是良渚城的建设。所以,孩子们觉得很困难,但特别喜欢书中精美的地图,就开始用最认真的态度来画地图,但这是抄图啊,不是独立思考啊!不是研究啊!我一边暗自着急,一边看着孩子们“傻”画了8-9个小时地图。我觉得所谓的“研究”一度陷入僵局,但是孩子们却很细致地乐在其中。


图:佑佑的地图,与原版地图相比,加入了通过好几本书的阅读才确定的大雄山、汇观山、大遮山、瑶山方位。


破局则来自我们开始研究城池中的宫殿、城墙的修建 于是,我们又一起看了宫殿的建造方法。发现了使用了一种叫草裹泥的东西。我们继续补充完善报告。


图:佐佐的城墙、祭台等研究


看到孩子们觉得研究太难了有点退堂鼓,我鼓励他们说,等我们研究完了良渚,一定要去一次良渚,目标5月底。孩子们就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每天良渚的书全靠抢。


等到了研究良渚人的陶瓷和玉器的时候,我们直接以《五千年良渚王国》内容为主,但仍然以《人类基本需求图》为主线来做。比如,孩子们从一开始研究玉就灵魂拷问“玉是做什么用的?” 于是,我们一起把这本书关于玉的介绍全翻了个遍,最后从书中得出结论:一部分是祭祀礼器、一部分是为了梳妆打扮爱美的追求。所以,孩子们的研究就把玉分成两类:礼器和梳妆打扮。是不是这样看待玉的视角维度更接近本质了呀!?


图:佑佑关于玉的研究


当所有的大孩子们都形成了对良渚的衣食住行、玉、陶瓷、甲骨文等的完整研究报告;6岁的小娃至少研究了1-2个领域,我们就开始了良渚之行。 


图:一年级的小鱼写的陶的烧制过程


图:孩子们在后续的陶艺工作坊用盘泥的方式制作的黏土模型

说明孩子真的理解了这一制造过程。这不在陶泥老师的课程范围哦。


第一站是良渚博物院。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在没有导游的情况下,所有娃都有很专注地认真看,他们拿着书各种惊喜地对照着书的图片和实物展品。他们更发现了很多报告没有的内容!


图:米多看到陶器展品,兴奋地拿出她反复阅读的《良良的陶瓷世界》做对比


当我们非常兴奋地在博物院看到了草裹泥实物和草裹泥的土块标本时,大群孩子都冲了过去,引的周围观众一脸看不懂。还有当看到复制版7米长的独木舟,也造成了如此一窝蜂的轰动。


到后来,我才意识到孩子们其实比我想象要深入的多!在第三展厅,垚垚在看到卞家山遗址这几个字的时候,就脱口而出“平民的殡葬区!反山埋葬的才是国王……” 等我们走过去的时候,果然!是外城的殡葬区,出土的都是陶器、纺轮等没啥“值钱”的东西。而佐佐和佑佑则非常亲切地给我们介绍每一件装饰用的玉器是戴在哪里的。他们的一部分知识来自于他们自己的研究,一部分则来自于博物馆的介绍。


在这一刹那,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和5000年前的文明,是这样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而15个月以前,他还在这里到处乱跑,我还在纠结他的专注力是不是有问题,各种头痛。


第二天,当我们站在良渚遗址公园的时候,说实话,如果没有做功课或请导游的话,看到的不过是几座仿古茅屋和一块块的稻田罢了。而所谓的宫殿区居然就是一个土坡,没见任何宫殿。而这些有准备的孩子们则可在这个“土坡上”想象人们当年是如何削掉一块山、又用草裹泥和土垫出来这么个平台,宫殿应该又是多么宏大。虽然孩子们逛得时间并不长,但是亲眼看到他们画的水城门、路城门和宫殿和城墙。也算是圆满了吧!


当孩子们都很认真地看考古学家相当“枯燥地”介绍如何推测良渚人的运输石块的工具时,我差点泪崩。这种视频,对不了解良渚、对良渚不感兴趣的成年人来说也未必看得进去,但是孩子们却都如此认真地看完了。让我特别特别感动。


在行程之前,我很忐忑地问我的搭档老师们,我们是否需要给孩子们预留一些问题,让他们到现场去研究?我还带了历史问题图表,以备冷场之需。在进门之前,我还在各种纠结要不要请导游。事实证明,我真的是多虑了!!


这是第一次,我感受到了历史如此鲜活地展现在眼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跨越了5000多年,回到了良渚王国。我们一起真实地感受古良渚人生活的热情,对他们留给各种发明和文化是如此的崇拜。


另外,这一次我发自内心地体会到的蒙奶奶的真知灼见:外出,是由孩子发起的。如果没有能力发起,至少也是孩子真正热爱的主题并经过充分的准备再去,才不会陷入传统的走马观花模式。相比较孩子们的报告,博物馆的任务单是不是看起来更像松散知识的堆叠?


图:良渚博物院为家长准备的任务单


在这一个月里,我们一起筛选问题、带着问题找书、自己找书的重点、用自己的话总结重点、用恰当的图表组织形成报告。这是他们的日常。等他们小学毕业,应该已经基本具备独立看法和思想了吧?这不就是我们四叶草蒙小的追求 —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么?


虽然对于快9岁的垚垚来说,他的字还是歪歪扭扭,满篇错别字还是不忍直视,但我真的释然了。


附:良渚相关研究书籍:

必备书籍:

《五千年良渚王国》 —— 主题:食物、陶瓷、城、玉

《良良的陶瓷世界》——  主题:陶瓷

《中华遗产杂志2019年6月 良渚古国专辑》 —— 主题:甲骨文、草裹泥、房屋、水利系统


可选书籍:

《来自良渚的X:初遇》 故事有点难懂,但良渚的蚕、苎麻、腰机和纺线等介绍,还算独家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宇宙客厅沙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