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给孩子金山银山,
都不如给予高质量的陪伴
前段时间,许久未曾露面的演员汤唯,通过个人社交平台分享了一组与老公和女儿一起游西湖的照片,并配文“念起西湖里的荷,10年”。
照片中,一家三口整整齐齐,画面温馨和睦,打破了网友对她“婚变”的猜测。
其实,汤唯近些年在公众面前出现频次变少,只是因为她想多陪陪自己的女儿。
在她心中,家庭永远是最重要的,只要有空,她就会陪孩子一起阅读、种树、看世界。
但汤唯绝不是那种溺爱孩子的妈妈,她曾经对媒体讲过一段她和女儿的对话。
她对女儿说:
“在我心里的排位顺序,我爸爸妈妈是第一位,你爸爸是第二位,你是最后一位。”
女儿听了就开始大哭,她对女儿解释道:“因为将来你一定会离开。”
女儿说:“我不走。”
她说:
“不可能,因为将来有一天,会有一个好像你爸爸一样的人,出现在你的身边,所以到时候,你不会陪我的。”
汤唯的话扎心却又现实,她清醒的意识到,女儿是个独立的个体,会有自己的生活,不能也不应该被父母的亲情“绑架”。
所以她从不避讳谈这些话题,而是将它们明明白白的告诉女儿,引领她成长。
难怪会有人评论:
“真羡慕汤唯的女儿啊,有这样一个通透的妈妈,这样的童年谁不想要?”
作家饶雪漫说过:
“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不过是不同方式的陪伴。”
若是缺失了父母的陪伴,再好的学校教育也是无用的。
要知道,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
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站着无条件托举他们的父母。
还记得那对“租房20年培养出3个学霸”的父母吗?
他们的家庭条件其实一般,收入微薄、生活拮据,一家五口挤在一个60平的出租屋里。
但即使这样,他们依然把挣到的钱都投入到了孩子的教育中,坚持陪伴孩子。
其实,夫妻俩也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
范玉华也曾经历过一番内心的挣扎,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他能做的好像越来越少。
尤其是孩子一住校,十天半个月都见不到,他也很焦虑,不知道孩子的情况如何。
后来,他慢慢想开了,明白了这个时候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陪伴。
他会时刻注意孩子的情绪,发现不对时及时和孩子沟通,引导他们表达情绪。
还在家里安装了一个拳击沙袋,有空就教孩子们打拳击,缓解压力。
就这样,在父母的悉心陪伴下,三个孩子一个读博、一个读军校、一个考入清华大学。
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
“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父母一定要明白,教育孩子是有期限的。
在该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他,等他长大了,再多的钱都敌不过他的败家,也挽不回你们错过的亲子关系。
教育最大的死敌:就是用脾气管孩子
李玫瑾教授提到过一个观点:“家庭的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对孩子来说,精神上的富足远比物质上的满足重要得多。
然而令人难过的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根本意识不到这点,他们固执地将自己的想法套在孩子身上。
很多孩子即使有父母陪在身边,却依旧像个“孤儿”。
我之前曾带过一个初中女生,她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偏好,但性格上却有些“缺陷”。
她从不和同学们交流,下课了也不出门,经常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望着远方发呆。
有次我在办公室加班到很晚,快到闭校时间了才准备走,结果发现她还在教室里。
在陪着她往家走的路上,她聊了下家里情况,我才知道她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她的家庭状况其实不算差,但是妈妈总是喜欢和身边的人攀比,想让她更有出息,于是给她报各种班。
但这些兴趣班的花费又特别大,一来二去家里的钱就不够了。
妈妈就整天和爸爸吵架,埋怨爸爸没出息。
而且一旦她哪里做的不对,妈妈就劈头盖脸地骂她,说自己累死累活的不就为了她,她怎么还不懂感恩。
她叹了口气,对我说:
“老师,我真的不想回家。
我小时候还不是这样的,他们会陪着我玩,我们都很开心,后来不知道怎么就变成现在这样了。
我不想上那么多的课,我也不需要多好的生活,我只想我们一家人能好好在一起。
我是希望他们能陪着我的,但是现在这种‘陪伴’真的不如不要。”
《家庭的觉醒》一书中说:
“教育中,家长们很容易陷入‘情绪漩涡’,用暴戾之气震慑孩子。”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父母的过度焦虑,在竞争压力如此大的当下,他们不自觉地就会有很多的担心。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可以解释这种思维模式——“灾难化思维”。
即习惯性将小问题严重化,由此联想到更深更远的影响,将之夸大为一种灾难,产生极大的恐慌情绪。
例如一看到孩子玩手机,就想到玩物丧志,学习成绩下降,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这辈子完了。
于是,父母很容易在这种坏情绪的作用下,将自己的害怕转化成对孩子的攻击,情绪失控,对孩子动辄打骂。
殊不知,教育最大的死敌就是用脾气管孩子。
著名教育专家乔艳坤曾说:
“家庭教育其实并不需要父母多么的‘优秀’,一个有着平和态度,情绪稳定的‘正常’父母,就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我们当然相信,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错误的陪伴方式,崩坏的情绪和态度,只会一步步毁了孩子。
真正明智的父母,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高质量陪伴孩子。
最高级的家庭教育,
是父母做好这3点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过:
“不是当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父母,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大行当。”
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当父母的做对了,孩子才能行走在光明的大道上。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从来不会被以往的教育经验所限制,而是不断学习,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一)高质量陪伴孩子,遵循“PEERE法则”
1.Pause(暂停):
在陪伴孩子时暂停手头的其他事,看见孩子的需求,及时并积极的给予回应。
2.Engage(参与):
陪伴不是引导和命令,而是参与和跟随,加入孩子的行动,陪着孩子探索世界。
3.Encourage(鼓励):
尊重和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以欣赏而非批评的眼光去看待他的天马行空、与众不同。
4.Reflect(反馈):
将孩子看作一个平等的人,学会倾听孩子的意见,与孩子真诚地交流想法。
5.Extend(衍生):
不是填鸭式地将自己知道的东西,一股脑地灌输给孩子,而是引导他独立思考、发散思维,扩展孩子的视野。
(二)批评孩子时,灵活运用“三明治效应”
1.先认同,肯定孩子的优点。
2.再建议,指出孩子的不足。
3.后鼓励,增加孩子的动力。
例如,孩子考试时语文成绩差了,可以这样说:
“妈妈看到你这次的语文成绩了,不错呀,比上次还高了5分。
作文这里有一点点跑题,可能是你的素材积累还不够。
但是没关系,之后妈妈陪着你一起看书,咱们母子齐心协力,你下次作文肯定会写得更好的。”
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若是直接批评他,很有可能会引起他的逆反心理。
学会“三明治效应”,委婉的批评孩子,不仅会督促孩子及时改正问题,也会加深亲子间的关系。
(三)提升自己,做成长型父母
1.接纳自己的情绪,找寻合适的发泄方式。
例如跑步、拳击等,不要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2.学习科学的教育方式,懂得反思和调整自己。
根据孩子的状态、年龄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模式,而不是依靠本能、不知变通。
3.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活出自己的人生给孩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