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方智库丨跨界沙龙:多方合作,共促“一带一路”落地

东方智库秘书处 东方智库Orientalthinktank 2020-09-10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封帅

  在国家关系研究中,“一带一路”常常被看作是大的倡议、协议。在政治方面上,“一带一路”是中国重大战略举措。但是,抛开宏大叙事,对于私营企业来说,却可能意味着重大的风险和挑战。资本是逐利的,只要是对资本友好的、开放条件良好的、法律有保障的地方,即使没有任何战略倡议,企业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投资。但是我们发现,“一带一路”沿线,除了新加坡等一些基础条件不错的国家,大多数国家经济结构单一、金融发展不足、国内政治动荡,甚至对外来资本的友好程度也不高。因此,“一带一路”是百年大计,旨在优化投资环境,多层次地思考,发挥各方的力量,系统解决安全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社会风险、文化风险等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国家应发挥战略大后方的作用。政府的作用是不容忽视也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在基础性建设和战略对接层面,需要政府间的合作、使馆间的协调。

  第二,企业应在充分评估风险的基础上理性决策。无论政府的台子搭建得有多好,无论基础设施推进得有多顺利,最终走出去的是企业,直面风险的也是企业。因此,企业要事先充分评估风险、做好风险应对策略、理性决策。

  第三,研究机构应与时俱进,加强对中小国家的知识储备。“一带一路”建设给所有的研究机构,特别是国际问题研究机构提出了很大挑战,客观来说暴露了相关研究的弱点和不足。过去我们研究视角过高,大多从国际、体系、洲际、地区的层面进行研究,或者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法国等大国角度进行研究,对于发展中小国家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这和当前学科设置和科研管理方面不够支持密切相关。对此,我有一些建议:一是要重视人类学研究。对国家问题的研究不能悬在空中,应以人类学研究为基础。二是开展对具体知识体系的研究,加强对具体的现象和规则理解。比如为学者创造机会去调研地区长期居住观察。然而,在现行体制下,这一类研究很难实现,由此造成了学者研究成果无法为与企业实践提供切实帮助的问题。为搭建两者的桥梁,建议政府机构考虑为国际问题研究学者探索去当地使馆借调学习的机会,从而深刻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而企业若要实现更好地融入和本地化,也必须极力推动对话沟通。

  “一带一路”是伟大的倡议,其最终达到多赢效果有赖于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各方的力量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在不断的磨合、摸索、碰撞中增进了解、寻找共识、达成合作。

(东方智库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021-60850068。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东方网立场)

来源:东方网

作者:东方智库秘书处

微信公众号

东方智库

Orientalthinktank

东方智库是依托新型主流媒体集团——东方网打造的媒体型智库。智库立足上海,以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和融媒体的传播渠道,汇聚国内外国际问题领域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聚焦国际政治外交、国际经济贸易、国际文化科创及一带一路主题等热点,建成兼具社会型决策参考、融合型观点传播、产学研社群联动的复合式平台,以提升国际议题阐释传播的质量和透明度,并推动多元而畅通的全球观点碰撞和观念交流。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