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远丨全球抗疫呼唤疫苗,但研发疫苗问题多多

周远 东方智库Orientalthinktank 2020-09-09

点击上方东方


智库订阅噢!



东方智库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电话即微信号19916759390。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东方网立场。


本文共4227字,阅读需约9分钟


周远

东方智库首席研究员、东南大学国际战略智库首席研究员

新冠病毒(COVID-19)是当今世界的最大敌人,对全人类最大的威胁,新冠肺炎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危机。全球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防控疫情,都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图片说明: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来源:新华社)






疫苗是全球抗疫的关键






全球抗疫有成效,特别是中国等国迅速遏制了疫情,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恢复,但总体看全球的疫情依然十分严重,截至北京时间今天凌晨,全球的确诊病例累计已达3,875,995例,死亡病例270,020例。如果按照目前的疫情恶化趋势,全球病例突破400万、死亡病例突破30万大关,也许只是几天后的事。


各国防疫抗疫所能想到的办法、所能采取的措施,基本上都想到和采取了,各国医务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抗疫最前线,所能想到的救治办法、所能使用的药物,也都想到和用尽了,但病毒依然在猖獗,人类还是没有找到彻底制服它的办法。


现在世界各国,包括各国领导人和医学工作者、防疫专家们,都把抗疫战疫的主要希望寄托在抗击COVID-19的疫苗上。因为如果全面封城封国,力度太大,涉及面太广,次生问题太多,毕竟属于万不得已;而如果只是强调“社交疏远”和部分关停,又属于保守型、被动型抗疫,效果并不理想,美欧国家疫情依然无法遏制便是例子。


倘若采取瑞典那种“群体免疫”的放任办法,则风险实在太大,瑞典的首席抗疫专家兼首席卫生官员泰格内尔近日来事实上也有些顶不住了,因为这毕竟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泰格内尔最牛最狂最偏执,也负不起瑞典广大民众的生命责任。







全球疫苗开发的四大难题






从实施的便捷性以及代价比、安全性和保险性来说,世界各国无论采取哪种抗疫方式模式,都不如疫苗。但全球的抗病毒疫苗开发又存在很多掣肘,有客观的也有人为的。目前看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国际政治性问题。面对旷世未见的新冠病毒疫情,全球本应加强团结、共克时艰,协力遏制疫情、消除病毒,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坚持奉行“美国优先”的利己主义和孤立主义,一直都在单干。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4月24日宣布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启动国际合作倡议,以加速新冠病毒相关疫苗、诊断和治疗工具的研发、生产和公平分配。5月4日,应世界卫生组织等的要求,为了支持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开发,欧盟召开了国际会议,全球40多个国家和机构宣布捐款,累计金额达到74亿欧元。法国出资15亿欧元、加拿大和英国各出5.5亿欧元、德国出资5.3亿欧元,中国也明确表示了资助。


5月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中方坚定支持世卫组织在全球抗疫合作中发挥领导作用,欢迎世卫组织就加速疫苗和药物研发、生产和公平分配发出全球合作倡议,决定参加这一倡议。

图片说明: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来源于外交部网站)

但截至目前,美国对此倡议默不作声,此外还有两个世界大国也没有表态。客观讲,这三个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于新冠病毒疫苗的开发都是极其重视的,自病毒暴发以来一直都在加紧研发,并已开始局部性的疫苗临床试验。但从特朗普总统和美国官员的一系列公开讲话看,美国立足于自己开发疫苗,对全球联合开发疫苗没有表示出兴趣和参与意愿。特朗普一再力促美国疫苗研发机构、药企等公司加紧开发,在全球率先推出美国的疫苗。美国试图在全球率先成功开发疫苗,除了迅速有效遏制美国的疫情,也有国际政治战略谋划以及经济利益和医学科技等方面的考量。


世卫组织不仅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领域最权威、最专业的国际机构,也是研发新冠病毒疫苗最有优势的专业机构。世卫组织长期以来对世界上的各种流行病和各种病毒案例都有深入、具体的研究,掌握着这方面最全面的知识和数据资料。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卫组织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数千名专业工作者与当地的防疫和医护工作者,每天都在密切联系,他们对世界各地各种新冠病例的情况是最了解的。谭德塞早就明确指出,世卫组织是最有条件研发病毒疫苗的,任何其他组织和国家都无法单独开发出能被全球接种的疫苗。谭德塞的这番话是坦诚的、恳切的,也是实事求是的。


英国《金融时报》5月8日发表社评指出,在全球疫苗开发中“已经有一些‘疫苗民族主义’迹象。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正在为境内的研究人员、公司和生产提供支持,有时还附带让本国公民优先获取疫苗的要求。除了这种做法引发的道德问题外,它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图片说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中)出席例行记者会。(来源:新华社记者陈俊侠 摄)

二是医学专业性问题。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与各种病毒斗争并生存的历史。仅本世纪以来,全球就暴发了很多种病毒,几乎每隔几年甚至一两年就会暴发一种新的病毒,每一种病毒都有其特点,人类为攻克这些病毒付出了很多,也经历了很长时间。


仅RND类病毒下,常见的病毒就有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全部流感病毒、鼻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登革热病毒、轮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SARS 病毒、MERS病毒、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等多种多样。迄今为止,世界上对COVID-19病毒的很多情况其实并没有搞清楚,在这种状况下要开发出抗击COVID-19病毒的疫苗,无疑难度更大。此次病毒还有一大特点是传播扩散的面太广了,不像过去的一些病毒大多集中在某些地区或某些国家,对其的攻克研究和疫苗相对容易一些。


新冠病毒已蔓延到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各个人种、各个群体、各个地区和各种气温条件下的病例并不相同,就发病和死亡的年龄段而言,也很不相同,如韩国的病例主要是20多岁的年轻人,而美欧国家则主要是老年人。如果不能全方位和全面地掌握各种病例的情况,要开发出能适应全球的新冠病毒疫苗谈何容易。


一些国际评论指出,全球的流行病专家发表了各种论文,但观点杂陈,甚至相互矛盾。虽不能把这些论文说成是“假新闻”,但至少给人的感觉是专家们观点不一,有些还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彼此相互否定的论文或言论让人莫衷一是,难辨真假。


据世卫组织透露和美欧媒体报道,目前全球已在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至少有80多种,究竟从中选择哪些或哪个疫苗为全球疫苗开发的候选疫苗,也必将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专家们必定会争论不休,如果世卫组织的权威性不能树立和强化,这种争论将很难有结论。而且没有经过大范围的临床试验和实际接种,也很难做到谁能说服谁。疫苗的开发环节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这些都决定了全球抗COVID-19病毒疫苗的开发难以一蹴而就。


三是疫苗开发的经费问题。任何病毒疫苗的开发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而COVID-19病毒因其诸多特殊性,疫苗的开发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目前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国际筹款,包括各国政府资助、慈善组织和机构捐款、制药公司投资等。据报道,自跨国疫苗开发倡议提出以来,已认捐和筹集的资金约为80亿美元,不到保守估计的向世界提供疫苗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也即全球疫苗开发的资金缺口还非常大。如果全球不能同心协力,在经费上给予足够支持和保障,全球疫苗的开发成功也会困难重重。


疫苗开发的资助属于风险性投入,如果开发不成或开发出的疫苗不是唯一性、领先性和真正有效性的,这笔开发资金也就很难收回,这也是当前全球疫苗开发筹款不得不面对的难题。美国等国另搞一套,自己开发疫苗,意味着这些财大气粗的国家不可能拿出资金来捐助世卫组织倡议的全球疫苗开发。

视频截图:美国顶级传染病专家福西(左二)。(来源:CNBC)

四是疫苗的实际接种问题。这中间涉及的问题更复杂。疫苗的接种,必须在理论上有绝对的把握,否则就不能接种,因为谁也负不起这方面失败的责任。


根据国际规程,一种疫苗开发出来后,至少要经过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三个阶段的临床试验后才能正式开始接种。但疫苗即便能在今年底开发出来,疫苗如何分配、如何接种,接种疫苗的费用谁来承担,也都有很多复杂性。如果全面接种,经费跟不上,生产跟不上;如果局部接种,从哪些国家和哪些地区先开始接种?疫情之下最艰难的是非洲、南亚、中亚和拉美地区国家,它们最迫切需要疫苗,但这些地区基本都是经济贫困国家,如果不是免费接种或赞助接种,接种就是大问题。而如果不优先分配给这些国家接种,全球疫情就会因部分国家的疫情未能得到控制而导致全球抗疫前功尽弃。







国际疫苗开发加速挺进






不少专家指出,虽然目前全球都在呼唤COVID-19病毒疫苗,期盼能早日获得疫苗,但对于疫苗能否迅速终结新冠大流行的希望,也必须谨慎对待。谁也无法保证一定会研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产品。即使今年底明年初能开发出疫苗,在明年下半年之前进行全球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几率也很小。


尽管有种种艰难,但令人欣慰的消息也在不断传出。国际上的很多医学科学家们都在争先恐后地为抗击COVID-19病毒研制疫苗,很多制药、生物技术、初创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合作,不少已经在共同开发疫苗,并确定治疗新冠肺炎病症的新疗法。


特朗普总统近日表示,他相信美国将在今年年底前获得新冠病毒疫苗。美国顶级传染病专家福西也乐观地预测今年底前美国能开发出COVID-19病毒疫苗。美欧一些制药公司正在讨论的COVID-19疫苗开发时间表,已大大超出它们原先的进度计划。与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合作的全球最大、以研发为基础的美国生物制药公司辉瑞公司本周表示,它的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前准备好数百万剂,明年准备好数亿剂抗COVID-19病毒疫苗,但前提是必须在千分之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测试中一切顺利。


牛津大学的Inovio研究机构正在与瑞典的阿斯利康生物制药公司合作,几家中国公司也已经开始疫苗临床试验。如果各方面的合作和研发比较顺利,国际上有望在明年初实际部署疫苗。但专家们强调,这要求第一次接种部署工作就要做好,而从以往的情况看,在疫苗和药物开发中一次性成功的几率很少。


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开发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最近一个时期比较热门,多国医院在治疗新冠肺炎病人时使用了瑞德西韦,疗效反应不一。


牛津大学的研究小组正在使用一种他们已经在其他冠状病毒中试验过的方法,因此他们可能有一个疫苗开发成功的先机,据说他们开发的疫苗从4月份起已开始在人体中试验。与此同时,美国强生公司表示,计划在9月份开始对其开发的COVID-19病毒疫苗进行人体试验。强生公司在开发埃博拉疫苗后,在全球疫苗开发方面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总体看,目前世界主要的病毒研究机构和制药大公司都已大大缩短了它们的疫苗和药物开发时间。美国食药品管理局(FDA)根据特朗普总统的指令,也采取“特事特办”的审批方式,颁发了几十个“紧急使用批准”,包括抗病毒疫苗和药物的治疗和测试。


但愿真正有效的抗COVID-19病毒疫苗能早日问世,并公平合理和顺利地分配、接种,给人类带来福音。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来源:东方网·东方智库

作者:周远

编辑:顾航


精彩推荐



















END


微信公众号

东方智库

Orientalthinktank

东方智库,由上海新型主流媒体集团——东方网于2018年创立,是定位于国际议题的媒体型智库。东方智库围绕国际热点时事,阐释来龙去脉,评析事件本质,打造“信得过、读得懂、用得上”的海派国际热点时评。东方智库专委会由原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领衔,包括来自中联部、中央外办、中央党校、外交部、新华社、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东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和意见领袖。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