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树忠丨瞄准选民“痛点” 特朗普豪赌大选

孙树忠 东方智库Orientalthinktank 2021-03-12

点击上方东方智库订阅噢!

本文共2823字,阅读需约7分钟


孙树忠

东方智库研究员



9月7日,特朗普在白宫举行的美国劳动节(Labor Day)新闻发布会上为其竞选作政策演说,他放话称,将在对华贸易问题上采取更强硬路线,要把制造业工作岗位和关键供应链转移回美国,还威胁要阻止那些让工作岗位转移到中国的公司获得联邦合同,彻底结束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目前距离11月3日的美国大选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一如特朗普在2016年竞选期间将中国作为其大选策略的中心议题,2020年竞选的中心议题则是细化为“与中国脱钩”,直接将选民关注的恢复经济增长和就业“痛点”捆绑在“与中国脱钩”政策上。 


前不久共和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不提新施政纲领,而抛出了一个长达几十页连篇空话的特朗普《2020工作计划》,其中两页是“有料”的工作任务清单。这也就是特朗普为竞选连任向选民作出的许诺,开篇就是就业。特朗普承诺要“创建100万个小企业;在10个月内创造1000万个工作岗位;从中国回收100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从中国回收工作岗位的企业可获得税务优惠;供应链在中国的企业不准获得联邦政府合同”。其余还涉及到消灭新冠肺炎病毒、保健、教育、警察、移民、创新未来和外交政策等,共计49项大事。 


精准选“痛点”,荒谬定解题

截至今年7月12日,美国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连续第20周超过100万关口。连续申请失业救济金人数为1610万人,仍处于相当于去年同期水平10倍的高位。西方国家的家庭储蓄率多数非常低。普通家庭很难独立抗击外部冲击,因此他们很难承受蔓延性疫情的持续恶化。美国的情况就更为典型。据美联储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2018年有39%的美国家庭连一笔400美元的应急资金都拿不出,家庭储蓄一般只能维持三个月的家庭生活费支出。由此可以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尽快恢复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确是美国选民尤其是普通白领以下阶层的“痛点”。 


特朗普的竞选中心议题将选民“痛点”与“与中国脱钩”捆绑,这一策略也许赢得了竞选,但必定赢不了国运。因为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在华美资企业并不买帐。英国路透社9月9日报道,一份由上海美国商会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00多家制造企业中,仅有约4%表示将把生产迁回美国,14%表示将把部分业务转移到其他国家,超过75%的企业表示不打算把生产转出中国。鼓励美资企业将工厂回迁至美国本土,确实可以解决美国产业和经济空洞化、本土经济下滑以及失业率高企的难题。但问题是要落实这一策略难以如愿,因为这违背了客观现实和市场经济规律。美国问题的根源在于,目前美国的工业综合制造成本高于中国及东南亚国家,而且美国当地也缺乏相应的制造业人才及配套的产业链。更关键的是,中国既是世界工厂,有着全球最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和产业链,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快速成长。对于企业来说,生产靠近市场往往更具竞争力。因此,对于美资企业来说,100%补贴其回迁美国的费用,并不具有吸引力。其实,在过去几年中,美国也一直在推动“制造业回流”,但实际收效甚微。对外投资生产的目的在于提高净利润率,更多的美资企业仍然还是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选择对外投资生产。“市场和收益决定投资”是百试不爽的真理。只要资本逐利,投资取向都不是个别政治人物动动嘴巴就可以改变的。要改变这一切,除非动用行政手段、法律限制,那就彻底否定了市场经济及其规则,违背美国原本的商业信条。


 “痛点”捆绑“脱钩”,目的打压中国

特朗普将竞选的“痛点”直接捆绑“与中国脱钩”,既是竞选策略,也是他围堵中国发展的战略图谋。2017年12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了他上台不到一年后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位为美国战略上的竞争对手。自此,美国开始在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领域全面围堵中国发展。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美国尽其所能打压中国。显然这是符合美国霸权逻辑的。美国的全球霸权建立在军事、美元和高科技霸权的三个支柱上,缺一不可。近年,中国在高新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如5G等一些科技领域超越美国,着实让美国一些政客寝食难安。特朗普政府所谓的竞争手段则是打压、制裁和“脱钩”。其所谓的“与中国的脱钩”重点是在科技领域,尤其是高新科技领域。采取极端方式围剿中国民营企业华为公司,诸如断供、禁运等一系列“脱钩”手段。可见,美国发动的高科技“脱钩”正在全力推行。

资料图片:2017年12月18日,在美国华盛顿,特朗普就发布国家安全战略发表讲话。(来源:新华社/美联社)

除了高新科技领域之外,美国能否与中国全面脱钩?一个字,“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全球实现统一大市场,资本和商品有管理的自由流通基本实现,推动了新一轮由美欧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生产性投资加速流向综合生产成本低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过三十来年的发展,成熟的全球生产链、产业链、供应链及其价值链已经形成。仅一国政府意愿已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现状,而且代价巨大。直接投资是真金白银换成机器厂房等固化投资形状,一句话“要搬走”,那是何等的代价。企业如无生死攸关理由,不会轻易撤资搬迁。    


全球产业链重构,不可轻视

眼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抗疫的同时抓紧复工复产,并开始考虑规划产业链的重构。因为这一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欧美等国失策,造成疫情无法有效控制。主要原因是抗疫举措不当和抗疫物资不足。这些国家的政府发现,许多商品——包括国内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在内——完全依赖于别国。发达国家的一些生产企业因为零部件的供应短缺,导致工厂停工。不少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开始强调产业链的安全性,提出必须调整对外产业链的依存体制。9月5日,日本参与竞选首相的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发表了第一份涉华政策意见,提出必须进一步实施经济安全保障机制。要把产业链的安全性放到“国家经济安保”的高度。日本政府要求部分企业撤回日本本土或转移至东南亚国家,日本企业是如何回应的呢?日本在海外投资的企业总共是7万家,其中3.5万家是在中国。到7月中旬,在这3.5万家在华日本企业中,仅有87家日本企业向政府提出了撤离中国的补助申请。从数量上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客观上,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发达国家在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国周边国家转移也属于正常,这一现象已有几年时间了。但现实问题是,如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虽然只有中国的40%或50%,但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素质不能与中国相提并论,劳动生产率并不如中国。这种转移是有限的,也是缓慢的。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来源:新华社)

美国的“与中国脱钩”政策以及国际环境压力客观上促使中国深化改革开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未来产业格局的演变,中国推出“双循环”战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对美国的“与中国脱钩”压力,要因势利导,引领创新,提高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解决好系统产业链中关键、高科技、卡脖子部件的研发,形成能抵御“脱钩”的产业链集群。如此,美国对华经济和科技上的高压势必转化为动力,客观上推动中国努力创新,实现发展新格局。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来源:东方网·东方智库

作者:孙树忠

编辑:顾航


精彩推荐


END

东方智库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电话即微信号19916759390。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东方网立场。


微信公众号

东方智库

Orientalthinktank

东方智库,由上海新型主流媒体集团——东方网于2018年创立,是定位于国际议题的媒体型智库。东方智库围绕国际热点时事,阐释来龙去脉,评析事件本质,打造“信得过、读得懂、用得上”的海派国际热点时评。东方智库专委会由原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领衔,包括来自中联部、中央外办、中央党校、外交部、新华社、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东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和意见领袖。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