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树忠丨美国要从中东抽身,全力对付中国?难!

孙树忠 东方智库Orientalthinktank 2021-10-11

本文共4914字丨阅读需约13分钟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大变局”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国际力量对比、世界秩序和国际格局的变化,权力中心和财富的转移,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西方民主自由价值观遭遇挑战,信息时代对社会空间的全面改造,尤其是美国“一超独霸”的态势正在逐步丧失。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国际体系的根本性转变,当然也正在改变美国的战略重心。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在寻找敌人,目的是要调动美国国内两党共识,凝聚社会力量,维持发展动力和霸权。9.11事件后,美国以打击伊斯兰恐怖组织为名入侵了阿富汗、伊拉克。

资料图片:2011年2月8日,驻伊拉克美军士兵在伊东北部的基尔库克查看汽车炸弹爆炸现场。(新华社/路透)

2011年,美国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在一次国务院内部会议上提出,要关注中国的“经济扩张”,要积极开展经济外交来应对。2017年底,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发布了他上台不到一年后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位为美国战略上的竞争对手。自此,美国开始在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领域全面围堵中国发展。2021年6月8日,美国参议院通过《2021创新与竞争法案》,以与中国的科技与战略竞争为核心诉求,正式开启美国以国家意志为标志的对中国崛起的遏制战略,并试图以所谓的美国优先的“竞争与合作”,甚至对抗,来主导中美关系。美国对华政策的决策逻辑是中国高速发展要超越美国,应尽力阻止。对于美国统治精英而言,失去世界老大地位,绝不意味着仅仅顺序降为世界老二,而意味着美国今天所可掌控的世界资源的大规模流失,失去美国第一,就意味着美国失去一切。打压“老二”是美国二战以来惯用战略,无论这个老二是价值同盟,还是战略盟友,一概高压处置,直至打掉发展优势和势头。


中东曾是美国二战之后投入战略资源最多的地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该地区在美国对外地缘政治中一直占有核心地位,但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全球经济重心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美国从奥巴马总统时期开始,积极调整国家战略,将国家安全战略重心逐渐从中东的反恐转向了亚太地区,瞄准了中国。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加快实施,考虑已久的从大中东地区的战略收缩为此正式启动,主要的套路,一是减轻战略资产,二是减少军事力量投入。美国原定今年9.11前完成阿富汗撤军,没想到塔利班在5个月的攻城略地的时间里,只用了11天时间拿下首都,8月17日控制首都喀布尔。美军撤离阿富汗,在喀布尔机场时出现了类似从越战仓皇撤离的“西贡时刻”。拜登在阿富汗撤军后在白宫发表讲话时表示,结束阿富汗战争是正确的决定,美国将继续展开反恐行动。“世界在变化。我们正与中国进行一场激烈的竞争。”显然美国结束阿、伊战争后,要在中东地区战略收缩,矛头直对中国。不过,我们可能还记得,美国越战花费了7380亿美元,造成巨大财政赤字,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信誉受到冲击,再加上石油和多次美元危机,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20年的阿富汗战争,美国花费超过2万亿美元。今天的美国经济和美元问题虽然不是阿富汗战争直接造成的危机,但今天美国时局不妙,这毫无疑问有损美国的国运。


从阿富汗撤军应是一个开端。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前几天美国从沙特境内撤出了导弹防御系统。今年底美国还计划将从伊拉克撤军。美国并不是第一次从伊拉克撤军,伊拉克也不是第一次向美国提出撤军请求,美国却始终没有真正地从该地区撤出。美国在阿富汗撤军出现“西贡时刻”,拜登政府还能否有意愿从伊拉克地区撤军?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不断向该地区派兵,至2007年美国在伊拉克的驻军达到峰值27万人。小布什政府在2008年和伊拉克签署了《美国-伊拉克驻军地位协定》,并按照该协议的规定,美国于2011年底撤出在伊拉克的全部美军。然而,2014年“伊斯兰国”的兴起使得美国获得机会重返伊拉克,在伊拉克政府的请求下,美国在该地区驻扎了5000名美军。2017年伊拉克政府宣布对“伊斯兰国”取得胜利。2019年年底,美国开始和伊拉克政府就美军从部分基地撤出等问题进行谈判。但现实是,美国在伊拉克的地缘政治利益决定美国政府不会轻易地放弃在伊拉克驻军。伊拉克具有独特的战略地理条件,北接土耳其、叙利亚,西接伊朗,领土向南延伸至波斯湾,有一条狭长的出海口。这为美国保障和监视中东石油出口以及其在中东的军事活动提供便利。可见伊拉克对美国具有关键战略利益,是支撑其中东和北非地区行动的重要地缘依托。另一方面,美军在伊拉克的存在有利于遏制伊朗在伊拉克影响力的扩张。


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调整,美国必然在中东地区要进行战略收缩,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要从中东抽身。但这不代表要放弃中东,对美国而言,中东地区保持目前的“平衡”还是非常重要的。中东的大国战略博弈领域、区位和阵线正在发生演变,但历史遗留的地缘政治格局仍将发挥作用,而且新因素会刺激大国在中东地区展开较量,纵横捭阖,甚至强力对抗。而在今后的美国战略布局中,中东更多地会成为围剿、遏制中国的一个棋局,有时可能也就是一枚棋子。这意味着中东地区的地域政治将发生变化。

图片说明:美国总统拜登8月31日在白宫表示,结束阿富汗战争是正确的决定,美国将继续展开反恐行动。(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中东,自二战后一直持续为全球热点,一是域外大国争夺能源和石油生命线,石油因素是中东政治与外部大国互动的主要驱动力。美国副总统哈里斯承认美国过去很多年是为石油而战;二是区域内巴以矛盾、阿以矛盾尖锐,区域内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以及地区大国争霸等内斗不息。但不同历史阶段,中东的战略地位发生变化,各种矛盾和争斗方式也随之演变。当今世界格局正在重塑,国际关系正在演变,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国际能源结构调整和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中东的能源与交通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中东一直享有独特的地缘战略重要性也随之有所下降。但中东地区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中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四个角度看,美国难以轻易撤出中东,全力对付中国。


首先,从军事领域看。中东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是扼守东西方交通的战略要道,也是全球海上东西向大通道,海上连接欧亚大陆腹地的捷径,更是全球油气能源库,历来是美国的地缘战略要地。中东曾是美国二战之后投入战略资源最多的地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该地区在美国对外地缘政治中一直占有核心地位。据《华盛顿邮报》在2020年年初进行了一次粗略的统计,美国在中东驻扎约为7万名美军。美国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拥有一座阿尔.扎夫拉(Al Dhafra)空军基地,常驻兵力5000人。在卡塔尔拥有一座阿尔·乌迪德(Al Udeid)空军基地,常驻兵力10000人,并存放着大量武器装备。叙利亚方面,目前驻守着500-1000名美军,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巡视大马士革省与代尔祖尔省之间的油田,同时确保美国在叙利亚的影响力。除此之外,还有沙特、阿曼、土耳其、埃及、约旦等国,美军要么已经设立了军事基地,要么就是拥有随时使用机场、港口的权力。美国海军第五舰队直接负责波斯湾、红海等地区的事务,舰队驻地位于巴林,目前兵力7000人,而在大西洋舰队的总体框架下,分管地中海事务的第六舰队也能随时支援第五舰队。从美国目前的动向看,可能会从伊拉克部分撤军,叙利亚可能性不大。其它军事基地价值并没有改变,不会有大的变化。


第二,从地区国家合作与竞争角度看。长期以来,美国出于石油利益和地缘战略的考量,并为孤立伊朗,将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视为主要基建投资对象。另外,为增强对区域的掌控力,西方大国在与中东国家开展基建合作时,主要采取双边合作模式,重点关注某一国家内部交通网络或中东国家与西方国家间的运输网络。就基建而言,当前英、法在中东投资与援助的基建项目主要集中在其前殖民地。例如,英国将埃及、伊拉克作为主要的中东基建伙伴,而法国则将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北非马格里布国家视为本国的“后花园”。从本质上说,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大国与中东国家的基建交往是旨在增强对地区控制力、确保本国经济利益与能源安全的政治型合作。西方大国具有较强的优越感,而且具有排他性和针对性,认为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中东各国的政治转型,也是解决地区冲突与维护自身在中东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投资与援建中东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时,西方大国往往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与政治导向。


就中国而言,中东地区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汇点,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凸显,中国与中东多国的伙伴关系不断发展。中国与中东国家基础设施合作彰显“以基建服务民生”的理念,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三方合作模式“,在扩大中国参与中东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为增进南南互助合作、改变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不公正、不合理秩序作出贡献。中国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双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工程为抓手,通过解决“发展赤字”的方式解决“安全赤字”,缓解地区冲突,促进中东和平。从这种理念出发,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基础设施合作以道路、桥梁、机场、港口等硬件设施为优先方向。中国企业也积极参与西方国家开发的一些基建项目建设,如中国企业分包了法国设计的摩洛哥高铁项目一些重要路基建设;中铁大桥局牵头建造了法国设计的非洲最大的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斜拉桥。


美国以中国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倾举国之力围堵中国,并试图联合盟友、动员价值观联盟,形成对中国的全球围堵。在今年英国召开的西方七国集团峰会上,拜登提出了“重建更美好世界”计划,目的就是要替代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如果这个计划由于资金问题无法落实,或施工以及其他技术问题无法解决,美国更现实的选择,是在“一带一路”沿线节点性国家或地区下手,制造动乱;或扶持反对派,中断“一带一路”的联通性,制造资源流动的“肠梗阻”,由此扰乱“一带一路”贸易与投资的网络体系。

图片说明:6月11日,参加七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的领导人在英国康沃尔郡的卡比斯贝合影。(新华社发 英国首相府供图)

第三,从地区安全与稳定形势看。中东地区存在积怨已久的民族矛盾、宗教纠纷和边界问题,造成很多争端和战争。由于中东地区长期动荡、战争频频,社会发展处于落后状态。宗教冲突、纠纷与政治纠结在一起,使中东很多问题难以理顺。中东地区是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各大陆间的必经之道,该地区一些著名的海峡和水域通道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如:黑海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同时中东又是世界主要石油出产地,目前全世界已探明的石油总量约1366.4亿吨,天然气量约1128921亿立方米。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量的66.42%,拥有天然气占世界储量的31%。中东地区不仅油气储量大、分布集中,而且开发条件优越。因此,该地区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最敏感的地区,历来是大国争夺的重点地区,也是美欧大国介入、干预不断的主因。


伊朗问题。伊朗与美国较量了四十年不倒。伊朗是美国在中东的心病,只要美国不撤出中东,只要还有伊朗的存在,美国就不得不分出部分资源和精力对付伊朗。


第四,从油气供应线角度看。保障海外石油供应和能源安全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为此不惜投入巨大资源保障中东、中亚、美洲和非洲地区局势的基本稳定,并投入军事力量在全球大型油轮经过的重要水道派兵驻扎,大多为美国所控制。全球化时代,美国在为全球其他油气进口国提供公共产品的同时,更重要的保护自身的能源安全通道。但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世界油气能源供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19年,美国页岩气产量6815亿方,占总产量9209亿方的74%;以页岩油为主的致密油产量3.74亿吨,占总产量7.47亿吨的50%。美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产油国。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美国将成为仅次于俄罗斯和沙特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油气出口国。可以说,由于美国页岩革命的成功,带来的全球能源市场的“结构性”变化。自然,稳住经济高速增长和全球第一大油气进口国的中国,是美国油气出口商们不能忽视的。当然我们仍要保持警觉,防范美国出昏招,掐断石油供应线。当然,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能源企业已经深度地参与了中东、非洲和中亚等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与合作,也就是说,中国当前多元化的海外油气供应体系具有相当的“坚韧性”。即便美国切断中国的海上供油通道,但达不到彻底对中国“断供”的目的。



来源:东方网·东方智库

作者:孙树忠

微信编辑:桔梗

精彩

推荐


END

东方智库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电话即微信号19916759390。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东方网立场。



学习强国

东方网号


微信公众号

东方智库

Orientalthinktank

“东方智库”作为上海首个聚焦国际议题的媒体型智库,也是国内首个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聚合类智库平台,由上海报业集团东方网于2018年12月创立。东方智库定位于国际议题的“发声器”和“会客厅”,一方面立足国际热点时事,阐释来龙去脉,评析事件本质,打造“信得过、读得懂、用得上”的原创融媒产品体系和全网分发渠道矩阵;另一方面,基于传播技术变革、舆论生态迭代和受众需求更新的趋势,打造峰会论坛、闭门沙龙、直播访谈、主题培训、咨询专报等场景化智库服务。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