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的六点解读


530+全国社友,构建工业互联网认知框架

打通资讯→信息→知识→认知→见识的通路


工业互联网风向观察

这些年伴随着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信息化也在发展,如今进入数字化阶段。业内对于信息化与数字化的辨析,有些从概念本身出发,有些从应用层面出发,在不同的颗粒度上加以区分。

今天笔者偶然阅读到一篇思考文章,觉得甚有价值,给人以深刻启发,并附上@工业互联网研习社的解读和延伸理解。

通告|@工业互联网研习社 已启动工业互联网(IIoT)行业性解决方案与应用案例的编写工作,欢迎有需要的伙伴在后台留言「案例写作」,建立联系。(👉 👉 独家|为什么说垂直行业性解决方案是工业互联网产业走向“正规化”的重要标志?

本文来源|蓝沙发(FK-LSF)


1、 传统信息系统离线运行的弊端
 
传统的信息化是在大型系统内按照业务流建立信息流,由人工负责信息的输入、提取、识别和应用,信息系统相对于业务活动是“离线”运行的,业务人员需要在做完本职工作后回到系统内输入数据。

这就无形中增加了额外工作量,不能给作为信息生产者的使用人员带来价值(这部分工作量不会被记入业务绩效),而作为直接结果,业务人员不愿使用系统,系统数据变得不真实、不及时、不完整,数据的不可用导致数据的消费者(也就是管理者,但不是唯一的消费者)也不愿意基于系统数据来做管理,由此加剧恶行循环,最终形成系统流程和数据给管理带来混乱的局面,这就是为什么有“上了ERP找死”的说法。
 

@工业互联网研习社 解读

|其实,这种状况非常普遍,本质上源自信息(IT软件)与业务(OT运行)的“分离”(业内多称为“两张皮现象”),导致“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局面,无法在业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工作量及工作绩效方面达成对等,管理管控大于绩效改进,中基层管理者与基层员工纷纷抗拒之。

|对企业领导及管理者来说,与IT系统对抗的缘由是决策习惯与管理风格,有些管理者善于以经验管理,打破常规,不按套路(公司流程)出牌,朝令夕改,数据滞后或失灵……一大堆的说辞可以不使用IT系统

2、 业务的高速高质量运行,需要数据的自动产生和流动
 
将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与目前全民热火的互联网应用(比如嘀嘀打车、京东购物)相比,后者的数据流是随着人和物的活动自动产生和流转,极少需要人的输入,而前者的数据是人创造数据后推着数据走,效率和质量很低,难以提高业务效率和质量。
 

@工业互联网研习社 解读

这才是真正的数据驱动的意味:人的业务和活动在运转的同时,“自动化”的产生相关数据流,“自动化”的存储到数据中心或云端,然后经过集中处理后给予及时反馈,形成数据应用的价值闭环。

此时,每个人都是数据的生产者(创造者),也是数据的消费者、受益者,这样的数据驱动/推送(数据追着人跑)的感觉是不是很良好?

不仅在消费端已经出现大量的数据闭环,而且类似货车等其它物流全国运转的场景,也已经深入应用,打造“物流-车流-数据流-信息流-资金流”指日可待。

当然,这离不开数据的“在线化”,也有专家称为流动的“活数据”。

3、 数据应该来自业务的直接映射,而不是人的二次创造
 
传统信息化认为数据由人产生的,是人坐在电脑前基于人机界面输入的,但本质地看,人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从现实世界中识别数据,并手工输入数据,这个过程显然是非精益的,是不产生价值的,并可以通过技术加以消除,理想状态下,我们希望数据是从业务源生活动中直接产生并进入系统,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业务过程的“数字化映射”。
 

@工业互联网研习社 解读

关于“数字化映射”,其实涉及到很多的场景和系统,这也是分层的,比如设备级、产线级、车间级和公司级、产业链级等。

当前很多做云MES、云ERP的创业公司,瞄准的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数字化”,就是这一类,明显的指向就是“去纸质化”,就是利用数据自动采集和接入的方式,将物料从入场开始,到形成成品,抵达库房为止,进行横向和跨部门、基于数据驱动的制造协同,这释放了数据的应用价值。

 
4、 数据的消费者不是一元,而是二元甚至多元
 
传统信息化认为操作人员是数据的生产者,管理人员是数据的消费者,操作人员使用系统是义务,不是权力,这种说法其实是按照组织的权力结构分布人为构造了组织矛盾,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息系统的纽带上做了对立。

事实上,在业务价值的创造和流转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数据的生产者,同时也都是数据的消费者,不止操作人员需要上游的数据,工程软件和加工设备也都需要上游的数据,数据的消费者不是一元(管理者),而是二元(管理者+操作者),甚至是多元(管理者+操作者+工程物理系统)

@工业互联网研习社 解读这个权力视角和收益视角很好,能够解释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比如,明明是对公司有价值的事情,员工为何会抵制?公司任何的动作,都有具体的利益指向,员工不傻,你是真为他好,还是假为他好!
 
5、数字化的首要目标是末端延申,最终目标是打造数据价值生态
 
信息系统传统的离线运行模式的本质是系统没有对现实世界实现末端融入,系统飘在云端,人、业务和设备都在地上,数字化的首要目标是将系统通过毛细结构融入落地,实现数据的自动产生录入(比如物联感知环境下系统自动记录车间资源状态、物流信息、加工进度信息和成本信息)和数据的自动识别使用。

比如,工艺设计环节CAM软件自动读取设计模型和工艺知识库产生加工代码,数字机床自动读取加工代码进行零件加工,再比如装备作业中系统将定力参数自动下发到数字化拧紧设备中,并由拧紧设备依据数值自动实现自动拧紧,相当于将系统内的定力参数自动“注入”到飞机的结构中。
 
系统数据流的末端(输入端和输出端)实现解放了人,激活了工程软件和物流设备,将组织、人、技术软件、设备设施融入在一个整体的价值生态中,每个对象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构造出数据价值的良性循环。
 
末端延申是数字化的基本手段之一,数字化的最终形态是实现组织全要素的数字化映射,作为映射的效果,产品,组织结构模式、人、物理设备都映射到了数字世界中,形成现实世界(产品、车间系统,组织过程规范)的数字孪生体。

同时,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通过物联技术元素融为一体,两者通过数字线索相互驱动,物理世界的运行驱动数字世界的流动,数字世界的流动也反过来驱动物理世界的运行,我们可以称之为继数字孪生之后的数字共生
 
@工业互联网研习社 解读这段话说的非常好,也描绘出数据驱动理想境界——打通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虚拟世界)的边界,同时形成良性的物理-数据交互生态,数物繁衍,终成「数字共生」。
 
5、 谁是核心?
 
数字化的建设发展需要一个最终的价值对象,这个对象是谁?是管理者,还是操作者,还是数字孪生体?

一切业务活动服务于最终商业价值的实现,以价值流的视角去看,操作者是价值流的一部分,所有的管理行为是为了优化价值流结构。

因此,组织的核心价值流才是最终的价值对象,是数字化的工作对象,上述的数字化是信息化的末端延申,本质上是信息系统向价值流中枢的融入,这与一切管理手段向价值流的融入是一个道理。

因此,消除价值流中微观领域的低效、浪费和错误是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6、 关于谁是核心的误解和补充
 
但是,组织的价值流不是一维的,从订单到交付只是其中的一个日常维度,它服务于客户,另外一个长周期的维度是规划到报告,它服务于组织战略,组织战略是对于客户及其需求的选择,是组织价值的首要环节。

因此,不能在忙于核心价值链数字化的同时忽略了战略价值链的数字化,后者基于业务模型的确立和标准化、数据资产积累分析应用、指标计划的制定和统计分析来实现。(完)


工业互联研习社视频号简介

@工业互联网研习社 视频号长期深度聚焦#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数字化转型#等To B垂直领域,提供独家风向观察、知识点系列、To B系列、认知升级、行业要闻等,陪你一起,跨越知识鸿沟,构建工业互联网知识体系,读懂工业互联网发展大势,抓住数字化发展浪潮。

更多视频请关注视频号,已上传100+独家视频


工业互联网研习社

新思想 | 新观念

有态度 | 有深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