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2021年工业互联网市场深度观察的10条碎碎念

刘成军在线 工业互联网研习社
2024-09-16

构建工业互联网知识体系,读懂工业互联网发展大



工业互联网浪潮来袭,你准备好了吗?

2021年,悄无声息间成为历史的一页,而作为行业专业新媒体,有必要通过一些文字去记录思考片段。

本文碎碎念试图从工业互联网概念内涵、政策与标准、行业热点分析、发展阶段、数据要素、创业公司、品牌与市场、产品化与定制化、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等10个话题入手,深度剖析2021工业互联网发展态势,希望行业中的你带来一些启发。

另外,2021年业界各方发布了众多工业互联网行业报告、数字化转型方案报告,是精选的一手学习材料,欢迎加入。

工业互联网概念内涵

关于工业互联网的概念,业界已经纠缠很长时间了,很难达成一致。笔者今年注意在各个工业互联网有关的文件和报告(白皮书)中,已经在使用统一表述了,这表明在高层及各国家级机构中形成共识。具体表述如下: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对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一概念表述从多个层面和维度进行阐释,工业互联网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概念,而是技术与工业融合的新形态;所谓技术不是单纯指互联网(虽然概念中“互联网”是关键词),而是融到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总称中去;工业互联网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既可以作为底层的新型基础设施(数字新基建),也可以是各行业的应用模式,同时又是一个全新的工业生态;实现工业互联网的手段是“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目标在不同的层面具有不同的产业价值,与“两个强国”、产业链现代化及高质量发展格局进行关联,进一步做实工业互联网在我国工业发展和数字经济中的价值定位。

这个概念更多从融合本质、发展目标出发设定的,更具有宏观意义。对于微观企业主题来讲,更多要从价值重构、IT与OT融合、系统互联、数据打通、分析与治理等推动工业互联网落地。

政策与标准

工业互联网在国内的勃兴,离不开政策的推动和加持,目前已经形成基本顶层设计和框架体系。2021年的政策进展,值得关注的是,一方面国家和各省市延续“三年行动计划”,在广度和深度上推动;另一方面在「标准」方面的着墨颇多。《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印发,为未来15年我国标准化发展设定了目标和蓝图。

8月24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2021年第二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工业互联网平台 应用实施指南》之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5项国家标准正式获批立项。

11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2021年第三批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由工信部信发司推动制定的9项工业设备上云行业标准,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术语、模型分类等2项基础性行业标准正式批准立项。(注意:皆为「推荐标准」)

11月24日,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明确到2023年,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包括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行业领域应用标准)持续完善。(制定术语定义、通用需求、供应链/产业链、人才等基础共性标准15项以上,“5G+工业互联网”、信息模型、工业大数据、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标准40项以上,面向汽车、电子信息、钢铁、轻工(家电)、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应用标准25项以上,推动标准优先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率先应用,引导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等环节对标达标。)

实际上,从顶层设计与标准范围来看,远不止这些。建设指南2021中的标准体系框架基本上要把六大关键方向全部用标准管起来包括基础共性网络边缘计算平台安全和应用这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值得提醒的是我们需要在创新实践与标准制定间取得平衡,不能因为标准而丧失实践的可能性和丰富性,以及考虑标准体系的代表性、应用性和迭代性。

细心(申报项目)的小伙伴已经注意到了,在工业互联网应用新模式的表述上,比原来政策文件提法的四个变为六个,已经进行了“统一”,共有六个方向: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和数字化管理

热点分析

这几年国内出现持续追热点(风口)的态势,即使个人不太看好,也容易被裹挟其中。2021年的业界热点呈现出“集中”与“分化”的态势,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上,「5G+工业互联网」的组合得到了恩宠,成为年度大会的咖主;二是又兴起了「数字化转型」,而且概念被更多厂商所接受和采纳,一开始就走上泛化的道路上。但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来的快,去的也快”;

所谓分化,在工业互联网还没有形成“统一大市场”的阶段,就已经开始分化,“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出现了很多分支型热点,如工业软件、数字孪生、工业操作系统、工业智能等。很明显一些玩家没能从工业互联网赛道获得足够的商业价值和正向反馈转身选择另外的热点继续前行另外,接近年底热点界“杀出个程咬金”——元宇宙,从现实来看,工业界元宇宙的几把虚火烧不出一个有价值的赛道,最终逃不掉“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局面。

可以预见当大家不再热衷于更换新词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落地和深耕才会开始当大家跑马圈地都来不及的时候没有人会在意手里一亩三分地的精耕细作当大家粗略的横扫一遍却发现手中并没有余粮的时候就会把眼光下沉钻研手中的金刚钻解决方案与核心竞争力和用户的真实需求

 

发展阶段

尽管政策加持,市场推动,但“工业互联网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这一论断没有改变。要形成完善的交易结构和稳定的市场,离不开两大交易主体,需求方和供给方。

£ 需求端:提出需求、提供应用场景的工业企业,作为需求的发起方,是技术方案的承载体,是各种应用场景的汇聚地,是市场存在的土壤级存在。

£ 供给端:提出方案,以产品/解决方案立足的服务商,作为需求的满足方,通过整合软硬件解决方案,瞄准应用场景需求,进行边界界定、痛点挖掘和制定方案,推动问题解决。

工业互联网供给侧取得进展,源于三方面原因:一是供给侧企业源于内生动力,推出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二是需求侧企业基于现实需求,拉动平台及解决方案创新。三是各级政府因利势导,加快平台及解决方案发展。

走到市场深处,我越来越发现,需求作为市场最重要的一端,在早期特定阶段根本决定市场的走向,这时候需求就是机会,机会牵引供给,供给匹配需求,形成供需正向大循环。也就是说,只有长期刚性需求基础的土壤,供给才有可能根深叶茂,成长为体量巨大的公司。寻找需求土壤,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不断增强供给能力。

工业互联网作为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要求需求端和供给端在认知上和实践上完实现不断深化和迭代的循环过程,以激发更大更多需求和更稳定可靠的方案供给。

£ 认知上,对工业互联网的价值认知要不断深化,要挖掘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原理和创新思维,构建工业互联网的认知框架和知识体系,贯通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化转型的逻辑体系。“数据驱动+行业机理与知识”的优化范式,是笔者认为具有理论性的创见。

£ 实践上,工业互联网作为技术要素,要嵌入到业务价值链条中去,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数字化供应链、交付运维等发挥改善型或增量创新价值;作为平台存在,要努力成为数字化转型和数据智能的核心载体,成为公司知识工程和数字资产的基础平台。

数据要素

中央《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在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要素外新增了数据要素,并明确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自此,数据要素价值不断攀升。(与之同步进行的是,国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2022年1月1日起,《上海市数据条例》施行。在此之前,12月25日,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揭牌,全新构建 “数商”新业态,涵盖数据交易主体、数据合规咨询、质量评估、资产评估、交付等多领域,培育和规范新主体,构筑更加繁荣的流通交易生态。数交所成立当日完成挂牌的数据产品20个,涉及金融、交通、通信等八大类。

12月30日至31日,《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已经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待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目前,国内已出台数字经济方面地方法规的有浙江省和广东省。广州将成为全国首个出台数字经济立法的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据了解,山东、天津、安徽、吉林、山西、海南、贵州已出台大数据条例。

数据作为工业互联网的最大变量,数据是贯通现实世界(物理空间)与数字世界(虚拟空间)的主线,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数据价值亟需释放。


应用场景与商业价值闭环

关于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探索方面,中国信通院统计显示,装备制造业仍然是工业互联网应用最广泛的行业,在工业互联网应用样本中占比大概接近一半。原材料行业应用呈现增长态势。此外,工业互联网向非制造领域延伸。能源电力在非制造领域占比超过60%,其数字化设施与能力较为健全,为应用落地奠定较好基础。生物医药、港口、水务等领域应用占比均有小幅增长。

既是to B,又是工业属性较重的领域,工业互联网技术解决方案从形成到验证就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实现可测量的价值,对工业互联网实现商业价值闭环。

当前活得好的平台,一是拥有母公司订单支撑和前期已有良好发展基础的平台,二是垂直行业赛道的公司,拥有目标明确的客户群和方案覆盖能力,无论是销售还是交付,都能灵活应付,快人一步,它们也会成为综合性平台的香饽饽。

工业互联网运营商,也就是“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在职场中,“方案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仅仅指出问题,而且要提供方案,

 

创业公司

工业互联网赛道创业是慢工出细活,这个周期相对较长,与消费互联网赛道短短1-2年就完成一次“淘汰赛”相比,工业互联网领域的to B创业与服务则需要更多时间和耐心。

笔者年底走访一些2015年以来的创业公司,发现这一届to B创业者与之前明显不同,手握技术,资本加持,从一开始就走上自主研发/开发软硬件产品的道路,聚焦行业和场景,单点切入,从边缘到核心,持续迭代,享受一场To B盛宴。它们将是未来供给侧的主要腰部力量。

当然,这是美好期望,创业公司能否走出疫情带来的冲击和To B服务泥潭,尚需时间检验。好在,在资本加持下,给创业者带来难得的喘息时间。在赚钱之前能够融到钱,是工业互联网赛道的红利,后续持续融到钱才是真实能力的折现。这个赛道的逻辑是,既要赚,也要值钱,所以,周期很长,挑战很大。

2018-2021年,中国信通院对150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进行测试,发现平台能力整体还有待提升,更大的商业模型的建立处在一个爬坡过程中。

 

品牌与市场

2021年,大多数品牌与市场工作遭遇限制。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只是传播载体对于当前阶段的品牌厂商来说如何构建差异化的定位和鲜明特色的内容体系成为严重掣肘。这是当前普遍面临的困境,解决之道离不开人、认知和渠道资源的开拓。

在疫情的冲击下,以线下大会为载体的品牌打造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与@工业互联网研习社 联系合作的400人以上大会悉数推迟延期,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海)在延期之后未能如期举办,这将是线下大会大展遭遇的最大挑战。在国际上,停滞一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将于 2022 年 4 月以线下面对面的形式举行,主题关键词是“数字化和可持续性”。

得益于疫情总体控制与各地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2022年上半年将是大会的集中爆发期。既然线下会议的举办如此艰难,同时带来一定的价值稀缺性,在线下推动的同时,通过补充线上的传播,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传播共振效应。

要高度重视应用案例的价值谁会为你代言将成为考验方案成熟度和价值的主要参考标准积累应用案例,实际上也是在沉淀品牌资产。毕竟各方在频繁讲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了,而且同质化只会越来越严重,方案本身已经很难体现公司差异化特征和能力了。

 

九、产品化与定制化

当前,整个市场正处于多重力量并存的阶段,碎片化的需求和碎片化的供给并存,依然是当前的主流态势。

从需求端来看,一方面,大企业定制化需求依然强劲,对整个供应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无论你本来就做定制开发的服务商,还是工业SaaS工具型的产品化公司,都要乖乖的遵循定制化模式,尤其是业界兴盛的走行业头部客户的路线,总会绕不开的。另外,中小企业在成本压力之下撕开了一道道裂缝,需求不会太死板,可以尝试多种供应模式。当然,一旦企业盈利能力强,或者在行业具有更大的野心和站位,也少不了二次开发。

从供给端来看,产品化是未来,但定制化依然是主流。两者的结合与并存,将是长期存在的过渡现象,毕竟工业企业不会“毕其功于一役”,一股脑实现上云上平台。所以,既要立足当前,又能着眼长远,纯粹的SaaS公司坚定产品特色的同时,也要兼顾定制化开发供应;工业互联网平台则可以依托“工业PAAS+SaaS”双模支撑,在模型沉淀和灵活交付之间实现平衡。

 

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推动价值落地成为主旋律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各类服务商要朝着专业化、行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

£ 专业化道路是解决方案更加针对性,服务质量更稳定保障,满足或超越客户预期。

£ 行业化路线,就是要基于通用平台+行业套件,搭建行业化解决方案,这是实现纵向复制拓展和“打通最后一公里应用”的最快速方式。

£ 区域化发展,就是要深耕区域产业,以“块状经济”和工业园区为典型代表。

目前,这三条路线也是国家和地方重点倡导的方向。值得提醒的是,不是每家厂商都要三条路线并行推动,而是根据自身优势条件展开,毕竟每家公司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后记:深耕to B 与工业互联网市场,离不开对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律的认知与把握,同时要有长期耐心守护一朵鲜花盛开。工业互联网的未来,当属于厚积薄发者。


工业互联网的未来,当属厚积薄发者。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工业互联网研习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