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界顶流——吉竹伸介的幽默,你读懂了吗?
从左至右:《有呀有呀书店》、《讨厌的人都跌倒吧》(中国台湾版)、《好无聊啊好无聊》
当看到上面这样内心独白的一样的书名,你是不是会瞬间有共鸣感?是不是也好奇绘本故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故故事?本篇,IOMA就给你讲讲这位被誉为“日本绘本界顶流”的绘本作者,吉竹伸介。
他的绘本,对小孩体贴,对大人坦诚,角度独到,有一种独特的幽默和思辨意味,不仅是孩子,连很多大人都超级迷恋他。关于他的幽默、他故事的魅力,下面,一起去了解他的特别之处吧!
在他笔下的绘本中常常都在描述一个状态,这个状态不仅孩子有,同时在成人身上产生,就像“葛优躺”、“然并卵”......甚至可能听起来有一点点“丧”。这样一个状态,它是难以言喻的,就好像进退维谷的成长,而在这个进退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呢?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看似丧丧的,却突然峰回路转明亮了起来......
"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每个人都有自己才能明白的烦恼。"
——吉竹伸介
吉竹伸介会随身携带手帐,并记录当下的灵感
吉竹伸介小时候是个怕生、内向的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后来因为想当一名制作电影道具或玩偶的手工艺人,学了筑波大学艺术研究科的综合造型专业。毕业后,他进入一家游戏公司,为了缓解压力,常在工作间隙画插画,30岁时出版了自己首本插画集。
在成为两个孩子的爸爸之后,吉竹伸介40岁时出版了首部绘本作品《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孩子能从中感受到“自由想象”的乐趣,一个人也可以乐呵呵地读下去。
《脱不下来啦》的草图和最终效果
不会上色的插画师?!
吉竹伸介拥有杰出的想象力,对生活场景的观察和创作能力,但他有一个弱点——不会上色。他做了很多尝试,结果还是不如人意,所以,他所有的绘本都有专门的设计师来负责色彩设计。关于这一点,吉竹本人也很坦然,还在访谈中自嘲说:“时间都浪费在给自己找借口上,寿命都缩短了呢。明明是自己的画,又需要请人放大,又不会上色,感觉一点颜面都没有。所以只能希望大家喜欢就好。如果我自己填色,恐怕书名要改成《这个苹果的颜色也许有点怪》。”人无完人,只要能给别人带去快乐,何必要计较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缺点呢?
第3名:《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
第7名:《后来呢后来怎么了》
第10位:《有理由》
他本人非常擅长“提问”,事实上,孩子就是用提问的方式认识世界的。所以他的每部作品几乎都是由一个问题开始的,比如:《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教孩子认识世界;《后来呢后来怎么了》:和孩子轻松聊死亡……
吉竹伸介《尿尿太郎》
他的绘本充满对童心世界的敬畏,他并不急于让孩子解决现有的问题,而是邀请孩子去思考、去想象,让孩子看到无数的可能性,每一本都值得大人和小孩反复阅读。
这些书还告诉大人和孩子们:这样就可以了、做你自己就可以了。
曾获得:
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美术奖;
12万日本小学生评选的“我喜欢的童书”总决选第3名;
3000位日本一线店员评选的“MOE绘本书店大奖”第1名;
日本全国私立幼儿园评选的“希望爸爸妈妈读给孩子的绘本”。
出版到多个国家出版
这本书是吉竹伸介正式进军绘本圈的首部作品,描绘了由一颗普通苹果所引发的联想,呈现出一颗苹果的无限可能。每一位翻开这本书的人都会被这颗变幻无穷的苹果所吸引,并迅速沉浸在吉竹有趣幽默的想象王国之中。
在“这也许不是个苹果”的想法驱使下,书中的小主人公开始想象它会是什么:外星人、机器,或是叫不出名字的神奇物种……在吉竹创造的世界中包含着更广阔的哲学意味和终极关怀。
他曾说自己画不了抽象画,奇幻的想象也画不了。在画苹果时他用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内他不看苹果也不吃,来保证他发挥最大的想象力。
在日本出版社的博客上发现了孩子们可爱的作品!
除了砸在牛顿上那颗苹果,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第二个苹果!在日本出版行业滑坡厉害的时候,这本绘本加印65次,这样的成绩也是相当了不起。
如果把这本绘本一读再读,你会发现更多惊喜,书里涵盖了激发想象力的所有方法:
比如分析想象。这本书里,仅通过分析苹果的来源,就生出一连串的想象:
它是为什么会来这里呢?你能分析出多少种原因,你就有多发散的想象力思维。
比如对比想象。你能想象当一个苹果尝试各种发型或帽子吗?或者本来是其他外形相近的事物变成的呢?
只有30多页的无限之书,绝对是适合孩子想象力开发的启蒙读物。
②《做个机器人假装是我》
《做个机器人假装是我》的开头,主人公小男孩简直说出了全人类的共同梦想,想像有个跟自己一样的机器人,这是我们童年曾经都有的愿望啊!
这本书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作者把“自我介绍”写的超有趣,他不只单单地从性格或是兴趣做分析,而是从很多面向入手,有时甚至采用一些无厘头的方式,让人读起来不禁哈哈大笑。
我的外表是这样的。头发稀疏,耳垂很小,一兴奋鼻孔就会变大,屁股上有一颗黑痣,不会单腿跳,腿上有从秋千上摔下来留下的疤痕……
怎么样,大家脑海中是不是立刻浮现出一个调皮贪玩,傻里傻气的小屁孩形象?像极了童年的你和我。
“写作业,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每天都要做这些不喜欢的事,好烦啊!我要订做一个机器人,把所有事情都交给它做!替身可不能穿帮,得跟我一模一样才行。”
推荐理由:学会活在当下,珍惜现在。,坦然的面对死亡。
故事中的男孩小健,因为读到爷爷留下的笔记本而不禁开始期待上天堂,甚至自己也买了一本笔记本开始计划起自己的后事。但他也在此时领悟到,与其去规划死后如何上天堂,更应该好好珍惜现在,活在当下。不仅如此,他也对于爷爷的死,从无法再见的悲伤逐渐升华到“爷爷一定在什么地方守护着我”的安心感,当然此书也少不了的是男孩对于天堂的各种有趣想像。
让悲伤转化为另一种纪念他的方式,充满了幽默但也充满了爱。他在制造幽默感的同时,也默默的用这样的力量去鼓励悲伤不开心时的我们。
最后一页的结论“除了写《后来呢后来怎么了》的笔记之外,如果再写一本《活着的时候要怎么办?》,好像也不错!”听起来好像是男孩轻松撇下的一句话,但却很扎实的鼓励到了好多人“把握当下”的重要。
红色的苹果像是一个预告,宣告着想像力爆发的时代来临了,绿色的机器人像是开始进入主题,让我们了解自己,蓝色的“笔记本”是一个转折,让我们了解不只是面对开心的事能运用想像力,面对悲伤我们一样可以。
④《有呀有呀书店》
推荐理由:爱书人的深夜食堂,在这里治愈你的一切!
这本绘本描绘了一家专门出售幻想之书的书店。作者以书中书的手法,一口气在绘本里创造了三十本书的内容,每一本书的创意都令人啧啧称奇,完全打破我们对书店的印象。有呀有呀书店坐落在街道不起眼的角落里,和其他书店不同,这里专卖“和书有关的书”。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客人,寻找心中那些最稀奇古怪的书,无论是老人记忆中的心爱之书,还是孩子们幻想出来的未来之书,只要向店长描述,他就会一边说着“有呀有呀”,一边把书拿给你。
这里的每一本书好像真的都活生生的在眼前,不禁让人感叹:竹吉伸介根本就是个孩子吧!对,他就是个孩子。
在有呀有呀书店里,店长收藏了更多充满“灵性”的怪书——会流眼泪的书,会不断长高的书,会咳嗽的书,会吃东西的书,甚至有会夸奖人的书。这些书主要是给孩子看的绘本,如果让孩子们读这样的书长大,真的非常期待他们会创造一个怎样的未来?
有呀有呀书店就像是爱书人的深夜食堂,不仅售卖书,更隐藏着书的宇宙和一切与书有关的秘密,记录着人与书的奇妙物语。
⑤《无聊啊无聊》
“为自称无聊的孩子们,提供精神食粮。”
讲述了一个特别无聊的男孩的故事,对玩具不感兴趣,也想不起好玩的事,在他抱怨好无聊的时候,妈妈问他想做什么。突然,男孩开始奇怪:“我为什么会感到无聊?”于是,一场包装“无聊”的冒险开始了。
吉竹伸介用大胆的设计感和看似简单的绘画风格,在本应表现出慵懒、简单和无聊的场景中寻找智慧,这种 “无聊”看似停滞的状态,实际上一种是进入动态、丰富生活的方式。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从绘本中看到的不仅仅只有“无聊”,还有更多的问题,更多的理论和更多的幽默。
①《脱不下来啦》
小男孩准备去洗澡,可是衣服卡在头上脱不下来了。他努力地脱啊脱,怎么都脱不下来,要是一直脱不下来怎么办?好在透过衣服勉强看得见,干脆不脱了,他开始想象今后衣服卡在头上的生活……
《脱不下来啦》讲的是孩子因为衣服脱不下来引发的一连串爆笑故事,充满幽默和想象力。在实际生活中,孩子不会自己脱衣服,大人一定会生气着急,要求孩子不管怎样都要努力脱下来,而这个故事传达的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选择——不脱了。有些事情,努力之后即使真的做不到也没关系吧!
②《揉一揉啊捏一捏》
看到又软又Q的东西,就忍不住想揉一揉啊捏一捏!揉一揉,拉一拉,再揉一揉。拍一拍,滚一滚,再摇一摇。这是在揉面团吗?
请面团坐下,和面团一起跳舞,把面团拉长,一圈一圈缠在身上……读这本书时,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定要互相揉一揉、捏一捏、抱一抱哦!
别以为这本绘本只是教你揉面团,翻到最后一页——啊!原来还可以试着把孩子当成面团去揉。吉竹伸介提醒你,孩子还可以像玩玩偶一样玩面团,让它坐在椅子上,带它跳舞,把它披在身上……一定别忘了和孩子,抱一抱、亲一亲,一起玩游戏,超治愈!
①《有理由》
挖鼻孔,抖腿……每个孩子都有被家长反复纠正的不良习惯,大概所有的家长在这本书描绘的场景里,都会看到自己孩子的影子,因而感同身受地频频点头:“是啊是啊,我家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啊……”故事里的小男孩面对妈妈的指责,说出了自己各种各样的理由,例如:为了赶跑吃垃圾的乌鸦,要向鼹鼠发射信号……小男孩的妈妈,不但不拆穿,不发怒,也没有指责。孩子自然也就通情达理,同意家长的建议。
这无疑是广大家长理解孩子,控制自己容易焦虑的育儿情绪,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范本。作者吉竹伸介还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真实的儿童的世界,表现出对儿童的深刻理解。整个故事让读者在幽默的内容中发现亲子交流的秘密。
②《有意见》
故事中的小女孩对生活中爸爸对自己说的各种说辞和借口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不满。正像我们每个人小时候想到但没有问出 这种天真无邪的不满或疑惑,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具幽默效果的表现力解答了孩子们的问题,却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家长对孩子的坚持态度,这就是“不应该做的事情不能做”。
这本书既给了孩子表达的空间,又向我们示范了父母应该坚持的底线。
“为什么大人可以很晚都不睡觉,可是小孩儿却必须早睡?”
“为什么是弟弟的不对,却光批评我?”
“为什么爸爸自己心情不好,却要对我发脾气?”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
“小孩早睡是为了长身体的需要”
“姐姐当然要让着弟弟啦,你懂事他不懂事啊”
“是你做得不对,惹我更生气啊”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许多家长很多时候会选择“躲避式回答”,好像也对,但也并不是很“合情合理”,所以小孩子在得到答案时,会很沮丧且不服气。
(左上)“因为圣诞老人常常会派调查员来,问你是不是个一到晚上就早早睡觉的孩子。”
(右上)“因为这样一来,在王子什么的心目中,你就是一个心地最好,能替弟弟挨批评的小姐姐,搞不好他会邀请你去城堡做客哦。”
(左下、右下)“要想把焦躁虫赶走,除了大发脾气,没有别的办法呀。不然,被焦躁虫叮了话,就会变成这个样子哟。”
如果用吉竹伸介的回答方式,孩子的接受度是不是会高很多?亲子沟通效果是不是会更好?是不是还能引导孩子的想象力?
这么亲和的回答方式,很多人会认为是源于吉竹伸介良好的家教,以及对孩子的了解。可吉竹伸介并不这样认为,虽然他有两个孩子,但创作时,他还经常以小时候的自己作为对象去为孩子们写故事。
他的书都很幽默,但你能明显感觉到,它的幽默是从作者内心很深的探究里生长出来的,真真实实体现着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或许就是吉竹伸介的作品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吧。
艺术的源头和终极走向都是对自我的表达,对共通的人性的表达,对自我挖掘得足够深,自然就能触及到让大家共鸣的、属于人性本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