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明威:喝最烈的酒,钓最大的鱼,追最美的人

江淳独步 2022-03-17


海明威和模特接受时尚杂志采访时的合照

你能想象吗?一个人可以活得如此狂浪:“喝最烈的酒,钓最大的鱼,追最美的姑娘”!两次亲历世界大战全身而返,两次坠机奇迹生还。(来源:第一哲学家)



他把人生过得如同好莱坞大片一样精彩的同时,还顺手拿了个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获奖作品,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老人与海》。


这个以“文坛硬汉”著称的小说家,就是欧内斯特·海明威。



他的文学地位,比很多人想象中还要高。


一代文学巨匠、《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对他崇敬万分,甚至不敢上前打个招呼。


被称为“世界上最好寓言作家之一”的卡尔维诺说,海明威是一个神。


《纽约时报》写道,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也是蜚声国际的文化英雄。


海明威和他的猫


他去世时,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都亲自为他写悼词。称他凭一己之力,几乎影响和改变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文学,以及人们的思考方式。


放眼国内,但凡对文学有点兴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海明威。


张爱玲称海明威的小说,是她一生最挚爱的外国文学作品。


王小波说,从他的书中看到了人类的命运。


海明威在反复修改书稿


这位上下两百年都难得一遇的文艺界“顶流”、作家圈“一哥”,一生中创作的作品加起来共有24部之多。


半世纪畅销不衰,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长篇小说,主要有4部。


其中流传最广的作品,当属《老人与海》。


一句“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鼓舞了亿万读者,也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阵声势浩大的“海明威热潮”。


这部非凡的作品,不仅奠定了海明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让全国亿万读者将他视为精神偶像。




眼下,它不止被列为中小学生必读书单,也是无数阅读爱好者书架上的“C位担当”。


另一部是他最佳短篇小说作品的结集,读过一次就再难忘怀的《乞力马扎罗的雪》。


在这本书将海明威对文字的洁癖展现得淋漓尽致。精妙绝伦的隐喻、刀刻般的洗练笔锋,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攀登雪山;


当你一步步丈量过了,才会发现生命是便是这样,时常如置身于茫茫旷野,皑皑雪峰,领悟“无常才是一切真相”。




有人说,他是真正的叙事大师,语言设计堪称一绝,每一笔都值得深思。


有人说,读完这本书,浑身充满了创作欲。有人感慨,后劲太足,久久难以抽离。



豆瓣网友评价截图


还有两部是小编心中挚爱,也是海明威公认最温暖明媚的小说:《永别了,武器》和《太阳照常升起》。


这两本书都是海明威在巴黎生活时写下的。对他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巴黎生活的那段时光,对他而言是多么刻骨铭心。




他曾动情地写道: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不论去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初到巴黎那年,他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身负重伤。医生从他身体取出几百片榴弹炮弹片,剩下少许跟随了他一生。


他在经历旧疾发作、长夜失眠、情感受挫的情形下,以自己亲身经历,花掉6个月时间,写下了这部自传色彩浓郁的《永别了,武器》初稿。


写作中的海明威


“为了找到更正确的词”他又花了5个月时间修改,最后一章甚至改了39次才满意。


创作《太阳照常升起》过程中,他的个人生活也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动荡。


他从跟第一任妻子结婚,到他出轨、离婚、第二次结婚。期间,他的父亲从患病到饮弹自尽。这些遭遇让他感受到人生无常,也触发了他对自身、对世界的深度思考。



海明威与第一任妻子


如一位豆瓣读者说的,这本书总会有一个地方吸引你。


要么简洁有力的语言,让你感到酣畅淋漓,欲罢不能;要么被他堪比纪录片般的巴黎和西班牙风情吸引,要么是书中的这一群迷惘时,情绪低落时需要来一杯的年轻人。


“平静中包裹烈焰,点滴中窥见无垠,当你领悟后,无法多讲一言,只有深深的,深深的感激。”



为什么人人都爱海明威?

因为读他的书,人生丰富了几辈子


海明威的人生实在太丰盛,太刺激了。“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放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


海明威19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获得了银质勇敢勋章,也落下一身伤病。



海明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随军行动。1941年,他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重庆,成为第一个报道中国抗战正面战场的美国记者。


那时他便断言:“日本永远征服不了中国。”


他见过太多战争的疮痍,也经历过太多生死时刻。没有哪个美国作家,比他更能化悲悯为笔力,从残酷人生中提炼出细腻温情。


这也是以战争和爱情为主线的中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和《太阳照常升起》的珍贵之处。




两本书的男主角都是在一战中受伤的美国青年,在本应对酒当歌的青春岁月,他们的生活却被战争、动荡、饥饿、歧视、恐惧和死亡的阴影笼罩着。


而海明威的伟大之处,就是记录下了这群年轻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对爱情的追求,与生活的对抗,对自我的内省。


你会发现,即便是半个世纪后的今天,“996”工作状态下的我们,和他们也有着许多共通之处。我们也会迷惘,会“佛系”,但也会时刻小心呵护着心中的那团火。




另外两本书《乞力马扎罗的雪》和《老人与海》就更让我们见识到,生命可以有无数种形态。


海明威一生都不曾停下脚步,他在密歇根北部“猎鹿旅行”,在西班牙潘普洛纳看斗牛表演,在怀俄明州狩猎和捕鱼……他所经历的事,所见过的人,相遇和分离,都写在了书里。




他在书中描写斗牛的桥段精彩得仿佛专业解说一样,令人身临其境。


“他轻柔而稳健地把牛引开,然后站住,稳稳地和牛面对面,向牛伸出斗篷。公牛竖起尾巴冲过来,罗梅罗便在公牛面前舞动双臂,脚跟着地旋转。他湿润的、沾着泥巴分量加重的斗篷像船帆一样张开鼓满,他就在牛身前鼓着斗篷转身。一个回合末了,他再与牛面面相对。
罗梅罗笑了。公牛又要来较量一番,罗梅罗的斗篷便再次胀满,这次是朝另一个方向。每次他都让牛极近地擦身而过,以至于人、牛和在牛面前鼓风旋转的斗篷全变成轮廓鲜明的一体。一切是那么缓慢,那么有节制,好象他在把牛轻轻摇动,哄它入睡似的。”


因为他,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去到西班牙潘普洛纳感受盛大的奔牛节;


甚至他书中提起过的蒂罗尔滑雪胜地、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也都吸引了无数文青们打卡围观。



莎士比亚书店


可见他笔下的世界足够真诚动人,才能让无数读者的愿望清单里,都要加上这一条:去海明威呆过的走走看看,到古巴哈瓦那的小酒馆里,要一杯他挚爱的马蒂尼……




像冰山坚硬挺拔,又像火焰热烈疯狂

真实的他,就藏在他的作品里


“当你停止做使你快乐的事情的时候,你就和死亡无异了。”海明威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个理念。


他笔下的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主人翁也是如此。《乞力马扎罗的雪》里随处可见充满激情的冒险桥段。




在施轮兹,像飞鸟一样滑雪:


就在那儿,他们从玛德莱屋上面那道冰川的长坡上一路滑下,那雪看来平滑得像蛋糕上的糖霜,轻柔得像粉末,他记得阒无声息的滑行,速度之快,使你仿佛像一支飞鸟从天而降。


在暴风雨中攀爬雪山:


他们开始爬升,好像再往东飞,接着天色暗了下来,他们遇到一场暴风雨,大雨如注,仿佛是在穿越一道瀑布,突然,他们就从暴风雨中钻出来了,康毕转过头来,对他咧嘴一笑,用手指了指,前方,他目所能及的像整个世界一样壮阔,雄伟高耸,在阳光下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正是乞力马扎罗山方形的山顶。
他于是明白了,那就是他要去的地方。




在群山暮霭中狩猎:


那牧场和那银灰色的山艾灌木丛,灌溉渠里湍急而清激的流水以及那浓绿的苜蓿又是如何呢?那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上向山里伸展,而牛群在夏天胆小得像麇鹿一样。
那吆喝声和持续不断的喧闹声,那一群行动缓慢的庞然大物,当你在秋天把它们赶下山来时,扬起了一片尘土。群山后面,嶙峋的山峰在暮霭中清晰地显现,在月光下骑马沿着那条小道下山,山谷那边一片洁白。




相对于那些惊心动魄、宛如好莱坞大片的动态描写,我更爱他看似不经意的白描之笔。


”露水很重,车轮碾压过野草和矮树丛时,他闻到了被碾碎的草叶发出的清香,像马鞭草的味道。汽车穿行在这片杳无人迹的猎苑上,他喜欢晨露和碾碎了的蕨草的气息,还有露出晨雾的黑黢黢的树干。“




寂静和煦的心境呼之欲出,读他的文字,会让你忘掉周遭的一切,一心一意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


”她坐在床上,动都不动,除了偶尔突然低下头来吻我;我把她的发针一根根取下来,放在被单上,她的头发就散开来,我定睛看着她,她一动不动地坐着,等到最后两根发针取了下来,头发就全部垂下来,她的头一低,于是我们俩都在头发中,那时的感觉就好比是在帐幕里或者在一道瀑布的后边。“


这段真的太美了,这甜美浪漫的画面仿佛近在眼前。如此让人心折。


海明威的一生,仿佛是别人的好几辈子。他当过间谍,做过记者,经历了四次婚姻,最后饮弹自尽。很多人问,天才、疯子、情圣、渣男,哪个才是真实的他?其实答案就藏在他的作品中。


延伸阅读


致敬为民生和社会灾难发声的人


毕加索:知己难求,相遇永恒


怎么判断一个人的灵魂深度、有无独立人格?


74岁英国奶奶成都开店,为700个困苦家庭带去尊严


我们没有一所大学校训中有“自由”二字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欢迎微友:关注《江淳纵横》,每日精彩更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