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方都市报没有危机

石迪 媒通社 2019-04-20

南都的2018,是罗曼蒂克消亡史还是智库转型启示录?





作者|石迪

来源|媒通研究院




1

 

有关转型的疑问并没有随着报纸的批量化死亡而被带进历史的尘埃里,相反地,新的困惑总是不断冒出,而旧的困惑仍然等待解答。

 

2018年,我对于纸媒品牌最大的疑问,不是新京报打算怎么做APP,不是财新能不能靠付费养活自己,也不是深圳晚报的头版广告还有多大潜力,而是那家曾致力于“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南方都市报,究竟在干什么?

 

答案在28日南都举办的“智库型媒体发展高峰论坛”上揭晓: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智库型媒体”。

 

2

 

今年2月份,同样是在289大院,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揭牌,此前一年,南都提出“换一种方式”的数据优先战略。通过在不同场合对数据和智库的强调,他们释放出强烈的转型信号。

 

此后10个月,这份报纸低调发育,以至于许多业内人士也分不清南都到底是遭遇了危机还是在闷声发财。

 

质变往往就是如此,细水长流,润物无声。作为今年“南都智库产品发布周”的重头戏,昨天的论坛整体展示了南都今年的研究成果和产品。除了“智库”“转型”和“数据”,论坛的另一个高频词是“鸡腿”。

 

在行业寒冬,给员工“加鸡腿”成为南都最关心的事情之一。任何时候,鸡腿都是最有力量的鸡血。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委员、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梅志清在演讲中透露了南都今年的经营情况:2018年,南方都市报实现近六年来营业收入首次正增长。其中最关键的信息是,第一,数据、新媒体等组成的新业务板块占据40%;第二,利润逐步接近历史最好时期。

 

这足以说明智库化转型携带的红利之丰,数据不仅反映在内容生产上,也反馈于营收。难怪梅志清说,数据是未来的“石油”,而南都希望成为未来媒介的“油田”。

 

3

 

爬梳历史,南方都市报的油田之路萌芽于报业式微的前夕。2012年,南都开设专门的数据版,成为国内最早致力于数据新闻挖掘报道的媒体。现如今,这份报纸既在做数据内容的发布者,也逐步成为数据资源的掌握者。

 

张志安教授指出:“弗里德曼最近有一个观点,利用互联网重新建立社会连接和重新跟社会发生关联能力去区分的话,国家不再区分为发达或者发展中,而是高想象力国家和低想象力国家。”媒体也是这样。媒体始终在采集信息,也在传播、连接和反馈、影响着社会,南都呈现出一个更具想象力的媒体。

 

一个对数据运用自如的媒体,一个输出智慧的媒体,自然也是一个具有想象力的媒体。

 

这种想象力一方面表现为,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今天的课题研究对象,如公共政策、城市治理、商业数据、信息保护、消费测评、法治和教育等,几乎都能与转型前的各类采编部门对应(时政、城区、财经等)。转型中的媒体不改其底色,改变的是与社会连接的方式和效率。

 

另一方面表现为,报纸依然要通过源源不断的原创新闻报道获取社会公信力,用大众传播平台对接巨大影响,智库生产建立在新闻生产的影响力之上,同时反哺新闻。打造智库型媒体,是由单一的新闻媒体角色,向报道、智库、研究、服务等多维角色延伸转变。

 

总之,对于大众传媒而言,唯变不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与社会发生关联,始终是媒体的核心要旨。

 

4

 

当下分析人士在探讨纸媒转型时,更多谈及的是纸媒如何与时代同行的问题。譬如移动互联网初期两微一端的兴起,譬如前两年对内容分发和算法技术的应用,亦或如今在短视频上的发力,传统媒体都是主力军。

 

但这种对时代的跟随,无论是形式还是程度,都无法引领潮水改变的方向。新媒体当然值得借鉴,只是在借鉴的基础上理应有更优解。

 

南方都市报的转型呈现出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案例,从行业角度来看,它的内容智库化、传播智能化也给纸媒对新技术的应用带来更多想象力。

 

国内提出智媒体概念的报社不少,媒体+智库的融合形式也有先例,但专门说要做智库型媒体的都市报目前只此一家。

 

那么,优势是什么?

 

南都报系党委委员、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王海军说,智库型媒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有站位、接地气、善传播、易实施。

 

这是从市场和传播角度来总结的,谈的是优势,同时也说明智库型媒体需要兼顾专业性和公共性,既要发挥好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的作用,也要发挥好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引领作用。

 

站在媒体自身角度,当报纸变成智库,当记者变成研究员,本质上意味着传播门槛的提升。至少,在这个报纸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备受轻视的时代,南方都市报做的许多事情,新媒体做不到。

 

进一步讲,在传播边界被互联网彻底粉碎的今天,传统媒体面临着一个四面楚歌的处境,从更多维度追求专业性,其在打造智库的同时也是在构建新的边界。而且这个边界不等同于壁垒,它不影响信息的流通。

 

据悉,南都正考虑从明年起将记者继续课题化,20%负责公共新闻,致力于大众传播,80%兼顾新闻采写和课题研究,在内部组织结构和人员采编序列上进一步细分。

 

5

 

当然,值得强调的是,转型的途径有很多种,并非只有智库化才是正途。媒体改革的百货商场里,已经堆满了客户端、VR、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一个现象是,大多数纸媒领导者都对技术寄予厚望,但却纯粹只是将它们视为转型的工具,因为大家本质上想的依然是办最好的报纸,而不是打造最好的技术产品。这其实是个悖论。

 

“办中国最好的报纸”,这是2001年南方都市报提出的口号,陈述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同时这也是一个强大的束缚。一些报纸因为观念转换过于艰难,导致转型往往迈不开步伐,畏畏缩缩,只破不立,光有投入,不见产出。

 

相比较而言,那些在报业市场掀起水花的转型者,其新定位往往更加大胆些。故此,近两年,信息服务连接器、互联网气质、大数据公司这样的词汇与传统纸媒的关联逐渐多了起来。

 

南都对办报理念的处理,与其说是更替,不如说是理清了阶段性的主次和先后,提出“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型媒体”,体现的是对目前形势的精准判断。这决定了一家报纸不仅要与时代同行,还有可能成为开拓者和引领者。

 

6

 

2018年,勠力革新的南都没有危机。只是,对于“数据无趣论”的信徒或纸媒黄金时代的怀念者而言,这或许是南方都市报的罗曼蒂克消亡史。然而,对于笃定的改革者或希望在未来有所作为的人而言,这或许是南方都市报的智库转型启示录。

 

传媒研究人士郭全中说,南都的员工眼里有光。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实在叫人兴奋,因为眼里有光,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稀缺的风景。

 

此时此刻,没有人能够否认南方都市报正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型媒体”,但我更加坚信的是,它依然是在用尽全力“办中国最好的报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