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媒体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们这么办?
2017年,天津主流媒体已经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危险的时候”,也成为意识形态阵地安全的重大隐患。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深化改革、深度融合更加迫在眉睫,对决策者和媒体人而言,“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意识更加强烈,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应运而生。
作者 | 《中国记者》杂志
公号 | 京原路8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媒体融合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破解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生存发展难题,巩固党的新闻舆论阵地,天津市委加大媒体融合力度,以做大做强和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为出发点、落脚点,从媒体管理运行体制机制这一关键处、要害处破题,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大刀阔斧地推动全市媒体资源实质性整合,组建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努力打造报网声屏一体发展的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2018年4月,天津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海河传媒中心组建方案,以筹备组形式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同年11月,正式挂牌运行。两会期间,《中国记者》杂志记者与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党委书记、总裁王奕对话,就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改革的办法和经验进行交流分享。
中国记者:请介绍一下改革前天津媒体总体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
王奕:作为直辖市,天津的媒体业务主要集中在市级层面。海河传媒中心组建前,市级媒体相关业务主要分布在天津日报社、今晚报社、天津广播电视台、天津广电传媒集团、中国技术市场报社、天津报业印务中心6家单位,干部职工总计一万两千余人,所属媒体包括子报子刊16家、广播电视频率频道20个、新闻网站6个、新闻客户端8个、手机报2份,“两微”自媒体账号334个。长期以来,各媒体资源分散、管理粗放、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十分严重。各类新媒体平台建设虽有一定成效,但影响力都比较有限。2014年以来,在互联网的猛烈冲击下,几家主要新闻单位经营发展集体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受众和收入双双持续“断崖式”下滑,各媒体广告收入年均降幅超过30%,报纸2017年全部广告收入仅9000多万元,不到鼎盛时期的10%,特别是在全国晚报界享有盛誉的今晚报社因严重资不抵债、一度濒临破产。媒体从业人员净流失严重,累计达1046人。天津主流媒体已经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危险的时候”,也成为意识形态阵地安全的重大隐患。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深化改革、深度融合更加迫在眉睫,对决策者和媒体人而言,“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意识更加强烈,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应运而生。2017年2月,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下决心拿下天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的融合之战,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不搞简单的物理相加,要一步到位、化学融合,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以媒体融合之效坚决打赢意识形态之战。
中国记者:天津媒体改革是“一体化”部署,如何保证改革设计的站位高度和顺利实施?
王奕:一是把中央精神贯穿媒体改革全过程。天津市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深刻领会把握“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要把主力军放在主战场”“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等重要要求,自觉把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作为旗帜鲜明讲政治、树牢“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和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谋画推出媒体改革举措,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二是“一把手”亲自上阵。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对媒体融合既“挂帅”又“出征”,两年多来,先后到市委宣传部、网信办、中央和市级新闻单位、津云“中央厨房”等现场调研座谈,多次做出批示指示,主持召开5次市委常委会会议和市委书记专题会议,就天津媒体深度融合的方向、模式、路径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做出决策,确定改革时间表、路线图,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任务落地落实。
三是抓好顶层设计。经反复调研论证,2018年4月,市委审议通过《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组建方案》,确立了“紧密型、两分开、融媒体、集约化”的12字改革原则和目标,对市级所有重要新闻舆论阵地实行集中领导管理,深入推进采编经营两分开、两加强,重塑符合融媒体发展规律的策采编发流程,构建报网声屏端集约化发展的媒体新格局,力争用三到四年时间打造成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的新型主流媒体和传媒行业旗舰,以实际行动答好媒体融合的新时代考卷。
中国记者:内部结构调整一直是改革中的硬骨头,如何让改革后的海河传媒中心做到资源充分利用,结构清晰合理?
王奕:一是领导架构“合六为一”。撤销天津日报社、今晚报社、天津广播电视台、天津广电传媒集团4个正局级和中国技术市场报社、天津报业印务中心2个副局级机构,整合为一套班子、一个法人、一个行政指挥系统、一个宣传策划中心。局级领导职数由8正、32副,大幅削减为2正、11副。原“两报一台”3家主要新闻单位撤销独立法人建制后,转为去行政级别的3个事业部,实现“报纸无社、广电无台”运行。内设机构由改革前的117个压缩至57个,处级干部职数由改革前的433名压缩至197名。
二是整合采编力量。将原“两报一台”所属新媒体采编人员、平台、项目等资源整建制划入北方网,组建津云新媒体集团。打破传统的“块块制”业务架构,本着先易后难原则,对原来散落在不同媒体不同部门的采编资源进行逐步整合,实行按照业务条线垂直设置的“中心制”,统筹采编业务,目前已完成体育中心、文艺中心组建。对最核心的新闻板块,由分管宣传策划的副总裁牵头,召集3个事业部和津云新媒体统一策划新闻宣传,目前已实现天津日报、今晚报新闻业务的统一,广播、电视的新闻业务也已分别完成整合,将来逐步与两张报纸的新闻业务实现完全整合。
三是优化调整媒体结构。坚决不保护落后,主动关闭《中国技术市场报》《渤海早报》《采风报》《球迷》《假日100》《范儿》《育儿》《智力》《今晚经济周报》《今日天津》10个子报子刊,关闭国际频道、高清搏击、时代风尚、时代美食、时代家居、时代出行6个电视频道,调整区县联盟、音乐2个广播频率定位,停更合并天津网、今晚网、今晚海外网、天视网、天津广播网5个新闻网站和“新闻117”“前沿”“问津”3个新闻客户端。
四是整合经营资源。聚焦主责主业,全面清理无关主业且亏损严重的经营性公司,关闭51家企业,裁减安置冗员563人,确保海河传媒中心瘦身健体、轻装上阵。统筹海河传媒旗下8个主要媒体的广告经营业务,成立广告联盟,对外“一盘棋”招商运营。下一步,将组建由海河传媒中心出资的平台性公司,统一开展广告、新媒体创新服务、文化产业、楼宇经济、资本运作等所有经营性业务。
中国记者: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的挂牌,是全新工作运行机制的上线。如何保证改革后的海河传媒中心更加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有哪些经验?
王奕:改革必须坚持流程优化和平台再造。海河传媒中心的具体做法包括:
一是以高效运行机制为核心。建立统一的宣传策划和指挥调度系统,在统筹导向把控、选题策划、指挥调度、议定事项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实行重大宣传“周会商”、新闻采编“日例会”制度,中心领导班子每周召开一次协调会,就上周重大宣传任务落实、本周重大报道选题部署等集体研究会商;由分管宣传策划的副总裁每天主持召开3个事业部和津云新媒体采前、编前例会,组织当日重点报道的全媒体采编发布。建立采访、编辑、技术“全媒体联动、全天候响应”机制,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等全要素打通,一支团队全流程协作,提高新闻生产效率,以内容生产流程的一体化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体化。2019年全国两会宣传报道中,海河传媒中心派出94人的播视报网端全媒体团队,前后方无缝衔接、紧密合作,“统一策划、集中采集、网络优先、多媒发布”的新型策采编发网络优势初步显现。
二是以融媒体工作室为纽带。落实“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要求,创新形式、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主力军挺进主战场。2018年,跨媒体、差异化组建了61家融媒体工作室,鼓励传统媒体采编人员以项目制的柔性方式自由组队,开展内容创新。建立工作室效果评价激励机制,以月度为单位,以作品实际传播效果为依据,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根据发稿数量给予基础资助;根据爆款作品访问量实行优劳优酬,积金池内上不封顶;根据带动下载情况,给予额外奖励。通过“基础资助+爆款优酬+额外奖励”形式,不到一年时间,吸引了571名传统媒体一线编辑记者加入,推出优秀新媒体作品近两千件。
三是以统一技术平台为支撑。建设津云“中央厨房”,作为全市信息数据资源汇集、开发、应用的总集成、总平台,成为“一朵云”。2017年3月,投资1.74亿元的津云“中央厨房”一期建成运行,集纳各主流媒体优质资源,前端通过指挥中心对新闻生产全流程指挥调度,后台通过大数据抓取、热点分析、云稿库、网络问政、用户画像、内容管理等业务模块,为前端管理决策提供强大内容和技术支撑。加强技术原始创新,自主研发了新闻发布管理系统、媒体融合技术平台等核心技术产品,目前已拥有60余项技术专利和著作权,输出到全国74家媒体用户。2018年,此项创收突破5000万元。
中国记者:在改革中如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王奕:一是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把媒体改革的过程作为加强党对新闻與论工作全面领导和加强媒体党的建设的过程,同步推进建立健全党组织架构,完善党建工作制度。海河传媒中心党委书记同时兼任3个事业部党委书记,确保改革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二是发挥政治优势。市委宣传部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与涉及改革单位领导班子谈心谈话,主持召开海河传媒中心筹备工作座谈会,面向各媒体处级以上干部集中宣讲改革方案,讲清楚改革的背景、模式和工作要求,引导媒体领导干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身先士卒推动改革。海河传媒中心党委、3个事业部党委面向普通干部职工,深入组织习近平新闻舆论重要论述全员学习研讨,到天津新闻事业的发源地开展“媒体人寻踪溯源”特色党日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强化“一家人”理念,顾全大局、增进共识,支持改革、融入改革。
三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既有空前力度,霹雳前行、大刀阔斧,又精心设计、稳慎操作,不回避历史遗留问题、不回避干部职工关心关注的现实利益问题,对各类可能的不稳定因素做最充分的打算,谋定而后动,务实求实、蹄疾步稳地推动改革。将解开思想疙瘩与解决现实利益问题紧密结合,坚决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确保改革过程中人心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为改革深入推进营造稳定环境,实现了“改革千军万马,没有杂音噪音”的良好效果。
中国记者:海河传媒中心的改革受到了多方关注,目前中心已挂牌运行4个多月,改革效果如何?
王奕:海河传媒中心改革受到境内外高度关注,目前已接待全国人大、中宣部、广电总局、光明日报、上海、湖南、四川等中央部门、中央媒体、兄弟省市以及新加坡、泰国、越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0余个学习考察团组。
首先,主流媒体形成主流强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通过改革,促进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差异定位中实现优势互补,在共融互动中实现共荣共生,主流媒体作为党的新闻舆论战线的直属部队、主力部队,成为主旋律和主流舆论更加坚实的引领者、引导者。各媒体在重大主题宣传中开展立体化、全方位、矩阵式报道成为常态,特别是在2018年天津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宣传中,相关主题连续数日居网络热搜榜前列,媒体融合催化的集群效应凸显。改革不仅改体制机制,也改作风文风。各媒体全面改版升级,推出了一批精品栏目,天津日报“津门凭阑”成为面向全市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评论品牌;电视理论节目《大家说理》连通名家“大家”与百姓“大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电视舆论监督节目《百姓问政》在卫视频道常态播出,成为党委政府与市民群众的连心桥;原创电视相声节目《笑礼相迎》着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让年轻受众悦耳悦心的规范、专业相声平台,线上线下同步热播,被广电总局评为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津云新媒体成为“网络为主、移动优先”的受益者,第一时间受权发布本市重大时政新闻、第一时间开展重大突发和热点事件报道和舆论引导,发出权威声音,成为一支颇具成长力的媒体新锐,2018年单篇传播量过千万的作品有7篇,其中,反映获得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南开大学8名新入伍大学生成长故事的短视频《如斯青春》、反映扶贫干部利用互联网帮助偏远山村脱贫故事的短视频《臊子书记》两个作品,传播量累计均过亿次,成为爆款产品。
其次,内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人气流量迅速攀升。2018年,海河传媒中心旗下天津电视频道本地市场份额达37.76%(同比增长7.79%),天津日报发行量达18.01万份(同比增长2.88%),2019年天津春晚收视率2.65%(同比增长126%),津云客户端、北方网、IPTV等津云系列新媒体覆盖本地和国内用户达2000万人(同比增长22%),这几组指标均超过改革前各媒体历史最高水平。海河传媒中心首次以“媒体全家福”形式整体亮相天津融媒体粉丝嘉年华活动,三天时间便吸引了40万人的线下流量,彰显了品牌影响力。
第三,整体经营形势不断改观,新媒体收入强劲增长。通过抱团取暖、整合经营,海河传媒中心整体经营趋向平稳。特别是天津日报、今晚报、每日新报等报纸经营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预计2019年广告刊量和收入有望实现双双止滑、稳中有增。与此同时,新媒体板块成为海河传媒中心重要经济增长点,2017年津云新媒体集团组建的第一个财务年度,实现新媒体业务营业收入2.37亿元,2018年达到2.8亿元,同比增长18%。
第四,干部职工士气高昂,队伍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具体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媒体广大干部职工坚持党的事业第一,自觉讲奉献、顾大局,坦然面对个人进退留转、岗位重择、“二次就业”。同时,通过工作室、稿酬制等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极大激发了采编队伍转战主战场的主动性积极性,那些干得多、干得好的采编人员有了更多实在的获得感,成为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改革促进派。改革后,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跨媒体流动的采编人员已达747人,且还在呈不断增长势头。广大干部职工自觉投身增强“四力”教育实践,争相参加中心举办的各类融媒体技术培训班,主动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转型,重整行装再出发,积极投身全媒体时代浪潮。
本文刊发于《中国记者》2019年第4期
编辑:吕星 lvxing-luck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