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类似《那年花开》的“大女主戏”频出,是女性意识觉醒?

2017-09-11 新京报

为何“大女主戏”这一类型剧在近期受到热捧并扎推出现?我们又该评价这一类型剧?它是“女性意识”在电视剧和大众文化层面的觉醒吗?


全文4638字,阅读约需8分钟


▲《那年花开月正圆》剧照。


孙俪、陈晓、何润东、胡杏儿等主演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下文简称《那年花开》)正在热播,其收视成绩喜人,口碑也相当不错。从剧作类型上来说,《那年花开》很难不让人想起此前孙俪主演的《甄嬛传》《芈月传》——它们同样都是典型的“大女主戏”:以女主角的名字为电视剧命名、描写传奇女性的一生、众多男性角色为了烘托女主角而存在。


一段时间以来,“大女主戏”成为了影视公司热捧的类型剧。《那年花开》之前,赵丽颖、林更新、窦骁等主演的《楚乔传》,也是“大女主戏”,虽然口碑一般,但网络热度惊人,网络播放量达到惊人的400亿次。而《那年花开》之后,周迅的《如懿传》、范冰冰的《赢天下》、陈乔恩的《独孤皇后》、马思纯的《将军在上》、杨幂的《扶摇皇后》等大投资+大制作+名演员的“大女主戏”也将扎堆播出。


到底什么是“大女主戏”?顾名思义,它往往嫁接到历史人物身上,以女性视角为主线,着重描写女性传奇励志的一生。女主角是整部戏的核心人物,女主角的角色魅力以及戏份绝对超过其他任何角色——包括男主角。


为何“大女主戏”这一类型剧在近期受到热捧并扎推出现?我们又该评价这一类型剧?它是“女性意识”在电视剧和大众文化层面的觉醒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46qdv0ku&width=500&height=375&auto=0

《那年花开月正圆》原型堪称清末“女马云”。新京报动新闻出品(ID:xjbdxw)



━━━━━

“女人戏”的性别政治与市场需求


如果我们留意近年来的电视剧的年度收视率榜单就不难发现,以女性为主的“女人戏”收视率普遍高于所谓的“男人戏”。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琅琊榜》。《琅琊榜》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男人戏”,胡歌和王凯双男主角,电视剧主要讲述的是宫廷权谋斗争,胡歌和刘涛的感情线只是作为辅线存在,虽然这部剧口碑极好,但在卫视播出时,其平均收视率无法破1%。


▲《琅琊榜》剧照。


表面上看,这只是趣味的差别,但往深度里说,这涉及到电视剧背后的性别政治。在传统的性别定位里,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在外打拼,女性承担家庭事务,她们成了电视剧的主要观众。在文化研究者张柠看来,一般而言,“‘男性世界’是一个现实的杀戮世界。‘女性世界’是一个想象的哭泣世界”,男性更关注的题材可能是战争、政治、商务,而女性更关注的题材则是爱情故事、婚姻变故、日常生活。


虽然步入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几十年,但“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东亚社会的性别政治自然也决定了其影视剧的类型生产,韩国的关注家庭生活的日日剧、周末家庭剧,日本的晨间剧,始终在本国拥有极高的收视率,中国八点档的家庭剧也长盛不衰。


▲前不久热播的家庭剧《我的前半生》。


因此,“大女主戏”并非凭空出现的,它始终有一个脉络,延续的其实就是宫斗剧、女性情感剧和家庭剧的传统。只是不同于一般“女人戏”女主角的“傻白甜”设置,“大女主戏”中的女主角更加独立、自主、自强,她不是依附于男人或逊色于男人的存在,相反,她是凌驾于男人之上的。


不妨将《我的前半生》和《那年花开》做一个对比。两部戏都是“女人戏”,但《我的前半生》却没有被归类到“大女主戏”,这是因为虽然罗子君也像其他“大女主戏”中的女主角那样从弱到强,但从始至终她都“弱”于贺涵,包括剧中的女强人唐晶,也一直生活在贺涵的阴影下。“大女主戏”不同,无论是甄嬛、芈月还是《那年花开》中的周莹,她们都强于男性,男性需要她们、依赖她们。


▲《那年花开月正圆》剧照。


“大女主戏”创作思路上的变化,首先与网络小说中扎推出现的“女强”作品有关。近两年,女性写手在网络上创作了大量女尊、女强题材的作品,深受女性读者欢迎。在“IP热”的语境下,这些小说的版权很快被影视公司买下,并改编成影视剧。比如前文所列举的“大女主戏”,几乎都是改编自热门网络小说。另一方面,《甄嬛传》《芈月传》《锦绣未央》等“大女主戏”等在收视率上面的成功,以及剧集再次带动了一系列主演的爆红,自然让资本、电视台以及演员对这一题材趋之若鹜。



━━━━━

没必要攻击“大女主戏”的套路化


只是,扎堆出现的“大女主戏”,与以往的玛丽苏剧是否有什么不同?


不妨以《那年花开》为例,其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5分,这在国产电视剧中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纵然如此,我们还是会发现《那年花开》中的周莹,与我们曾经见过的甄嬛、芈月或其他所有灰姑娘的经历、成长、品格、爱情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女主角的出身,一定是卑贱的;她的经历,一定是凄惨的。像周莹,被设定为孤儿,从小跟着养父行走江湖卖艺为生;先是被卖到沈家做丫鬟,之后阴差阳错到了吴家。之后她嫁给吴聘,可吴聘早逝,吴家家道中落,她不得不一人扛起吴家,并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小人陷害中。


▲《那年花开月正圆》开播以来,其豆瓣评分持续走高,目前已达8.5分。


女主的个性,自然是集天下所有优点为一身了。在编剧的金手指下,她单纯、善良、美丽、乐观、坚强、有义气、有魄力、有格局。总之在她身上,你似乎可以将所有褒义词都套在她身上,你也找不到她的任何“黑点”。至于女主的情感史,肯定是所有男人都爱我。男一男二男N必须是高富帅,出身非富即贵,长相帅气非凡,性情或是温润如玉,或是霸道狂野,或是成熟稳重,共同点是都对女主一心一意、非你不可、指绕千柔。《那年花开》中,周莹先是得到吴聘的宠爱,吴聘死后,又有沈星移的死心塌地非你不可……


从整体的戏剧情节看,“大女主戏”与以往的玛丽苏剧并没有太明显的差别,它依旧非常的模式化和套路化,人物也是千篇一律的扁型人物。这很容易招致一些评论者对于“大女主戏”的批评。可事实上,从类型剧的角度看,“大女主戏”这样处理,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一个最大公约数式的处理方法。


▲女主角周莹与何润东饰演的吴聘。


何为类型剧?简单地说,是符合观众审美预期、满足观众审美快感的电视剧,类型剧必定遵循一定的模式和套路,这个模式和套路是媒介生产方根据既往经验和观众的收视选择摸索出来的。就好比虽然玛丽苏剧被无数人批评,可仍然有那么多观众买单,这是因为玛丽苏剧中“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的套路,符合观众潜在的意识和预期,这是观众快感和愉悦的重要来源。同样地,“大女主戏”既有审美、创造的需求,但也有满足观众娱乐和消遣的需求;作为通俗电视剧,后者才是首要目的。因此,“大女主戏”的套路化和模式化并不应该成为舆论攻击的焦点,这样的批评其实是失效的、不及物的。


在理解其套路化的基础上,我们关心的是,“大女主戏”是否有新的审美创造?不同于很多玛丽苏剧中女主角的“傻白甜”形象,“大女主戏”着力凸显的一个核心是,女主角的成长。那么,女性的“成长”呈现出怎么的状态?它的意义在哪?



━━━━━

“大女主”已经是一种进步


“大女主戏”往往聚焦一个传奇女性的传奇一生,书写的不仅仅是女主受难史,也不仅仅是爱情史,它还是女主角——同时也是女性的成长史和精神史,往往带有某种女权意味。


无论是之前的《甄嬛传》《芈月传》还是后来的《锦绣未央》《大唐荣耀》,这些古装剧都将女性成长环境设置在宫廷中,女主角一开始往往是“傻白甜”的人物,她单纯、善良、不谙世事,可是在见证了宫廷内斗的血雨腥风,以及经历了小人一次又一次的迫害之后,她终于不断成长,变得心思缜密、善于权谋,个性上也更为强势腹黑。


▲《甄嬛传》中女主角从单纯甜美到强势腹黑的“黑化”历程。


但女主角的这种强势并非是为打压他人,而是为了让自己获得主宰命运的自由。像《芈月传》中,后宫生活的残酷和血腥令芈月心生厌倦,她想主宰自己的命运,不想像后宫嫔妃那样一生围绕一个男人转、为他争风吃醋,她的向往和欲望是这后宫四角墙壁外的天空和自由自在,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同样地,楚乔从一个卑贱的奴隶成为一个“强者”,为的同样是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以及拯救那些深处悲惨境地中的弱者。


这种女性身份的自觉,女性的独立、自强,女性对于自己命运的主宰,在《那年花开》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沈家做丫鬟时,周莹被选为通房丫鬟,但她拒绝了,女主人问她你有什么资格考虑终身大事,她回答,我自己的终身大事,我还不能考虑?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女人是不能做生意的,不能抛头露面的,周莹认为男人可以,女人为什么不可以?如果说甄嬛、芈月还是为环境所逼,那么周莹的选择,则是一个女人对于人生、对于事业、对于命运、对于爱情的主动选择。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女主角说:“为什么女人不能做生意?”


这其实是《那年花开》等“大女主戏”的进步之处。虽然故事模式上它们依旧套路化、模式化,但女主角终于不再是以往千篇一律的我见犹怜的“弱者”,她们最终都成为女强人,并且不依附于男人而存在。很显然,这是现代女性意识向历史人物的“渗透”,在戴锦华老师所谓的“资本结构自身是父权结构”的语境下,通俗电视剧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女性意识,突出了女性的价值观,展示了女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领域,已经是一种进步。



━━━━━

女强人想象仍太过单一


《那年花开》是以清末的中国女首富周莹为原型改编的。如果我们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周莹,会发现电视剧对其做了很多有意味的改动。历史上的周莹,其实出身名门,是大家闺秀,她家与吴家也是世交,周莹振兴了吴家不假,但原本吴家的势力也足够庞大,底子够好。但在电视剧中,周莹的出身和经历,就“惨”多了,她是孤儿,从小随养父行走江湖,被卖到沈家,嫁给吴家后吴家道中落后屡被陷害……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着意表现周莹身上的江湖习气。


为何要这样改动?一方面自然是为了让电视剧更曲折好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主创者对于对于女性成功的想象,依旧非常单一。这其实是“大女主戏”的一个共同不足,它们都喜欢将女主角的经历不断“神化”,好像她没有吃尽非人的苦头,没有取得惊人的成就,就不能证明她是一个女强人。


是否只有像芈月、周莹那样的人,才是女强人?一个平平顺顺的周莹,为什么不能是女强人?一个普通经历的女人,为什么不可以是女强人?不,她们可以的。女强人之强,并非她怎样凌驾于男人之上,她怎样神通广大,她最后多么“成功”;它更应该指涉女性精神之独立,人格之独立,品性之坚韧,即便她很平凡,即便她没有所谓的“成功”。


我想起的是不久前上映的电影《明月几时有》。许鞍华镜头下的方姑,虽投身革命,但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抗日神剧中那样“无敌”,她连自己母亲被抓都营救不了,甚至最后都没人记得,然而方姑等人却深深打动了我们。因为即便在战乱时期,她们仍然在追求生活的体面和尊严;她们有着质朴的勇气和果敢;她们不问成败和前路的决绝……她们是默默无闻的平凡女人,但她们又是真正大写的女强人。


▲电影《明月几时有》中周迅饰演的方姑。


载入史册的传奇女性人物总归是少数,人们习惯对她们顶礼膜拜,但平凡生活中处处有传奇女性,她们却无人问津,也包括正在观看电视剧的无数女白领、职场妈妈、家庭主妇。应该有电视剧告诉她们,更告诉男性观众,这群努力生活、努力工作的平凡女性,其实也是女强人。如果哪一天“大女主戏”能够自信地拍出一个平凡女性的史诗,才证明这个类型剧真正成熟,才证明它是更的女性主义。


文/曾于里 编辑 阿东 小盐。


值班编辑:张一对儿 一鸣 


推荐阅读:

谁杀死了那个互联网创业者?

“今天我弄不死你”,记者暗访中关村险遭壮汉控制

产妇坠楼监控曝光,官方调查称医院监护不到位



本文部分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