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做一个“00后”,真的那么舒服吗?

2017-09-24 新京报

这可能是个挺讨厌的题目。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很讨厌“大人们”以代际的方式粗暴地用“xx后”来称呼一代人。但当我们变成“大人”,竟然又重蹈覆辙。


没办法,这的确是一个相对方便的指涉一群同龄人的方式。而要讨论任何问题,我们总不得不身处各种各样的指涉当中。所以,我们暂且如此称呼初长成的这新一代人吧——“00后”。


很多跟“00后”相处的经验之谈,总是宣称这是最自我、最放松、最自然——简而言之,是“最舒服”的一代人。在经过几代人的跋涉之后,00后们终于摆脱了80、90后们的“过渡”状态,从身体到心灵,都更加解放。同时,他们还是在互联网成熟发展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如果说,互联网对80、90后们还带着新鲜感,对00后们来说,互联网早已成为最普通不过的生活背景音。


只是,当人无限崇尚“自然”的时候,“自然”也可能孕育新的僵化。00后的孩子们,在“自然”的分化中,正迎来最振奋人心,也可能是最难以动摇的“固化”。


全文4250字,阅读约需8分钟


━━━━━

跟80后、90后相比

00后是“最舒服”的一代


曾经,一位“00后”男孩的母亲感叹孩子不够“乖”,于是来问作为“90后”的我:“怎么才能让孩子像你一样‘乖’一点?”我毫不犹豫地回复:“打啊!趁着孩子还小,赶紧打。”那位母亲十分震惊:“不会打出心理问题吗?”我说:“你看我小时候被罚站、打手板、打屁股,现在不也好好的嘛。”那位母亲对我感到十分无语,坚决不同意我的看法。


事后,我跟一位朋友说起这次对话,朋友嘲笑我:“你以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这才是最大的心理问题。”我不置可否。最近,这位朋友向我强烈安利了一部纪录片《零零后》。据她称,我这种儿时在高压政策下成长的“90后”,特别需要学习这部纪录片——因为,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什么才是科学合理、符合身心健康的成长方式。遥想当年与那位“00后”男孩的母亲的对话,我突然模糊地意识到:和之前任何一代人之间最大的差异, 是“00后”的父母似乎在用一种格外宽松和人性化的育儿理念取代了严格得近乎军事化的传统教育方式。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花了一整个下午刷完了这部五集纪录片《零零后》。看了不一会儿,忍不住大发感叹,赶紧给那位朋友发去语音:现在的孩子,真是过得太舒服了!


纪录片《零零后》海报,导演: 张同道


“舒服”在哪里? 


这群北京“00后”的家庭物质条件当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成长于一种最自由的教育理念。乍看之下,这部纪录片所展现的儿童成长过程与我自己的童年并无差异,但让我感到惊讶和特别的,是“00后”的父母们在对待一些儿童成长中常见问题时的解决方式。我的同龄人或者更早的几代人,谁没有小时候因为乱扔东西、毁坏财物、吃饭慢受过家长的斥责呢?然而,在《零零后》这部纪录片里,这些行为却会得到不太一样的回应。


第一集中的小男孩锡坤爱把别人的鞋子和篮球扔进垃圾桶,这却并不被视为不守规矩的“熊孩子”举止,而是儿童对于未知空间的探索;他在家里的厨房用各种材料烧火,在妈妈看来,这也是有科学天赋的表现。


锡坤是第一集的主角,图为中考前他妈妈陪他准备科技特长生考试,叮嘱相关注意事项。

在家里厨房烧火的锡坤。


第四集中的小姑娘一一,从小不爱与人玩耍、宣称自己不需要朋友、吃饭永远是全班最慢的一个。


一一是第四集的主角,她从小就热爱独处,总是一个人吃饭到最后,认为“我不想交朋友”、“我有这个权利”。她是《零零后》中最受观众欢迎的孩子。


在幼儿园的老师看来,这也并不是什么严重的性格问题,而是“能够自己打发时间”、“自己的韵律不被外界打破”,是一种“高贵的姿态”。


第三集中的刘嘉阳:“要是接受传统教育,我估计早就被退学了”


纪录片中的另一个孩子刘嘉阳不喜欢国内的教育,则干脆选择出国,在被视为拥有更多元、更人性的教育体制的美国过得如鱼得水。用他自己的话说,“要是接受传统教育,我早就被退学了”。


《爱弥儿:论教育》

作者: [法] 卢梭 

译者:  李平沤 

版本: 商务印书馆  1978年6月

 

人类的儿童时代,是从一个完全“自然”的状态进入社会的过程。人原本是懵懂无知、纯洁自然的婴孩,却需要在最初的岁月中接受教育、接受社会规范的束缚,然后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在“90后”、“80后”成长的时代,这个过程理所当然地被理解为原本“自然”的个人需要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过程。但到了“00后”的世界,在新时代的育儿观念里,不再是由原本“自然”的儿童个体去痛苦地适应一套标准的社会规范,而是期待社会能为个体留出包容的、多元化的空间。


说“00后”真是活得很“舒服”,正是因为,他们似乎逃出了我们小时候要历经艰难才能完成的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00后”似乎可以最充分地“做自己”,而不是去做个标准化的、守规矩的“好孩子”。当代人,尤其是接受着最新育儿观念的都市中产阶级们似乎在贯彻着卢梭在《爱弥儿》中的主张:一个理想的人,应当是最大程度保存其自然天真之人。



━━━━━

00后一代 

不同区域间的阶层差异正在加大


事实上,做“自然的自我”而非做“社会期待的好孩子”,这样的观念并不是到了“00后”一代才开始出现,而是一种自80年代以来一直在不断蔓延的思潮。


还记得十多年前,以韩寒、郭敬明等“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优胜者为代表,“80后”的概念横空出世。他们的诉求正是“做自我”——一种挑战社会既定规范束缚的、纯粹自然的自我。他们表达“自我”的方式,也是高考体制之外的文学写作。似乎,一种真实“自我”的完成,其基本前提就在于对“社会”强加的一切束缚的反抗。


同样,“90后”在青少年时期每一个寒暑假反复观看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其中也凸显了这样的观念。挑战一切皇家规矩的“小燕子”是最率性自然之人,因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偶像。从“80后”、“90后”到“00后”,这几代人不再像其前辈们那样拥抱“社会”、不再立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是开始以“个体”作为生活的尺度。只不过,在“80后”和“90后”那里,只有少数人通过对社会的反叛实现了 “自然的自我”。而对“00后”而言,“自然的自我”则更多通过对社会的疏离得以完成。


《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是很多80、90后童年时期心中反叛形象的代表

 

只需看看“80后”、“90后”和“00后”与上几代人在命名上的不同,就能大致体会到他们之间的时代差异。此前的代际命名是是“知青一代”、“老三届”、“红卫兵一代”、“四五一代”等等,这些命名密切关联着将一代人卷入其中、对他们的人生命运和精神气质有着重大影响的社会事件。


而在“80后”、“90后”和“00后”这些命名,指涉的只是简单的出生时间先后。历史事件在对于代际的命名中消失了,这几代人似乎生活在一个历史对他们完全不起作用的世界里。我们更发现,由于他们所成长的时代里缺乏能够产生普遍影响的社会历史事件,“80后”、“90后”和“00后”其实只是一些权宜性的命名,根本无法概括这几代人的全貌。与其用时代为他们命名,还不如用父辈为他们命名来得准确:富二代、官二代、红二代、农二代、中产阶级二代……

 

说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纪录片《零零后》的拍摄对象,正是一所收费不菲的北京幼儿园里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在北京城内有房有车,甚至可以让母亲做全职主妇,他们是标准的中产阶级二代。有人称《零零后》为中国版的《人生七年》(7 Up)。


纪录片《人生七年》剧照,图为长大后40岁左右的被记录主角之一。

 

《人生七年》是英国BBC电视台2005年播出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起跟踪拍摄了十四个七岁的孩子,每隔七年就对他们进行重新采访,最后将所有的素材剪辑成了《人生七年》。《零零后》和《人生七年》有着类似的理念,然而,《人生七年》的采访对象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农民的孩子,有的出身上层社会,涵盖了不同的阶层。


但《零零后》中却只有中产阶级二代这一个群体。所谓“二代”,指向的是一种最自然不过的传承秩序。《零零后》中的中产阶级二代之所以在一种强调“自然”的教育理念中长大,正是因为他们只需“自然而然”,就可以成为其父母的接班人。


当我在B站观看《零零后》时,一条弹幕闪过:“我们这儿的00后都已经进富士康了”。《零零后》的时间点结束在这些北京孩子的中考,而在中国农村,据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无法接受高中教育。当北京的中产阶级二代还在为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苦恼时,中国另一些地方的孩子甚至来不及考虑这个问题就已被卷入了社会的洪流之中。


━━━━━

“自然”可能成为新的僵化

虚拟世界隐藏着远离社会的风险


在追求“自然”的北京中产阶级教育理念之外,在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还盛行着被认为是太“不自然”、太“畸形”的应试教育。 “自然”意味着排除社会的束缚,但也意味着不去挑战社会束缚,让现有社会秩序继续延伸下去。


中产阶级二代可以拥有“自然”的资格,他们一出生就站在了同龄人的前列。而那些出身底层的孩子,则不得不接受“不自然”和“畸形”的教育。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希望在未来离开底层。“自然”教育只是属于少数人的奢侈品,正是在贵族幼儿园和财力殷实的家长的双重庇护下,中产阶级二代才得以在“社会”之外拥有了“自然”和“自由”的空间。


一一,《零零后》记录的主角之一。


回过头来,中产阶级二代对于“自然”教育理念的过分追求,似乎又掉入了另一个陷阱。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自然”:一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天性,另一种则将“自然”重新变成了一套固定规范。后一种“自然”的最典型代表,就是那种极力培养孩子多门才艺以便“全面发展”的理念。只有棋琴书画、体育文艺样样精通,这样的孩子才被认为不是接受了“畸形”的教育,才是一个“自然”的儿童。


在纪录片《零零后》中,第一集中的锡坤和第四集中的一一,都是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一一的父母觉得这是孩子的天性,不用干涉。而锡坤的妈妈则觉得内向是一种缺陷,因此甚至带些强迫性质地让孩子参与公共活动。两种培养方法孰优孰劣,暂时难以置评。不过,当“自然”从顺其天性变成了一套固定的教育理念,就反而违背其初衷,成了一种新的“不自然”:因为它不是建立在对个体真正的自然天性的呵护之上,而是将本性各异的孩子们套进一种“自然成长”的理想模板。

《从“90后”到“00后”》

作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版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年1月

 

正是这种对于“自然”的理解,让“00后”一代及其父母背负了过于沉重的负担。无论是用行李箱当书包上学,还是写作业至深夜,“00后”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之重早已不是新闻。与此同时,00后的父母们也在母乳喂养、原生家庭和素质教育等信条的驱使下疲于奔命——这些信条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孩子得以在一种被认为是“自然”的环境中成长。曾经的父母们大可在奶水不足时给孩子喝奶粉,在忙碌时把孩子一个人锁在家里,更不用带着孩子参加五花八门的亲子活动和辅导班、特长班。在当下,如果“00后”的父母们不这么做,他们将陷入一种认为自己不够合格的焦虑之中。


追求“自然”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结果却演变成了新的枷锁。在这种新模板中成长的孩子,是否和在“对社会有用”的旧模板中成长的前几代人一样,面临着丧失真正个性的危险?另外的问题在于,从儿童到青少年时代,在学校和家庭的庇护下,“00后”当然可以享受一种摆脱社会束缚、纯粹“自然”的快乐。而当他们长大成人,不得不走入社会,将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纪录片《零零后》中,大李老师面对只愿意一个人呆着的小姑娘一一,一方面感叹她的高贵与自足,但另一方面也对此表示忧心:她以后走入社会怎么办?有关“00后”群体的最新新闻,是游戏王者荣耀已经成为“00后”通行的社交工具,以及00后小学生给直播平台主播刷跑车......


虚拟世界的兴起给“00后”带来了 “自然”和“自由”的空间,但与此同时,其中也隐藏着使他们彻底远离“社会”的危险。 


文/罗雅琳 编辑/走走


值班编辑:李二号


推荐阅读:

婚恋网上的骗子、浪子和痴心人

外卖毁不掉下一代,但套路正在毁掉智商

曲龙被改判无罪,曾糟郭姓富豪构陷身受酷刑


本文部分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