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喝了太多讲感恩的鸡汤,却依旧学不会对至亲包容

2017-10-04 新京报

“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给了最亲近的人”。


文1354字,阅读约需2.5分钟

▲图/视觉中国


又是中秋,又到了“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时。目光望着圆月,心向着故乡,天涯共此时。当此之时,祈愿所有人都能喜乐相通、婵娟与共,无论已回到家还是在他乡、在旅途,行经之处,都有家的温情照拂。


家在国人心中,无疑是个特殊的存在。说到“家”,很多人会想到“归宿”“港湾”等温情语汇。但家还有超脱于个体感受之外的意义集束。


今年中秋与国庆双节相逢黄金周,就成了某种隐喻:国庆之特殊着一“国”字,中秋则指向了“家”,二者接续,让“家国情怀”在节点性召唤中更显沉厚。家的公共价值由是凸显:家是社会的细胞,“国之本也在家”。


▲图/视觉中国


但在今天,家的重要性似乎在流失。家在很多人心中的分量在削减;家的部分社会功用俨然也在耗散。这不是无谓的感喟:在流动性极强的陌生人社会、快节奏生活和互联网时代的世代间鸿沟里,“家庭观念越来越淡”,正成为很多人的切实感受;有些家庭的内耗,也在变成社会问题。


随着家庭结构从联合家庭到主干家庭,现在又在向核心家庭为主乃至“一人户”转变,还有交际核心逻辑由血缘向“业缘”切换,血缘在家庭关系的纽带作用被削弱,加上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渐成“主流”,很多年轻人的家庭观念确实变淡。


很多由家庭衍生或引发的话题,如原生家庭说、“血统”论、啃老、厌老症、相亲逼婚催生等,动辄成为自媒体上“10万+收割机”式的题材,就表明了社会对家庭问题的普遍关切。


▲李安电影《饮食男女》剧照。


鉴于此,有必要重新发现“家庭”。有学者就提出,对于公共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政府”可能手无法伸太远,“市场”则显得过于无情,所以我们也许可以回过头去,“重新发现社会”。


而要重新发现社会,不妨先发现家庭,找回更多的家庭温情,让它成为舒缓人们现世生活中疲惫感的缓冲器。


重新发现“家庭”,而“发现”最基础的就是要滋养家庭温情。


有句话说,“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给了最亲近的人”。因代际次元壁的横亘,及高交往频次下的起摩擦几率,太多年轻人虽然喝了很多讲亲情、感恩的鸡汤,却依旧学不会对至亲包容。这本不应该。


舆论场上,对“熊孩子”、“中年老男人”、“广场舞老人”的标签化很常见。可若我们能顾惜亲情,那由亲情伦理延展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普适性情怀,没准还能折冲很多基于代际隔膜的群体污名化。


▲我们总以为,那群跳广场舞还跟打球学生抢地盘的老人能代表老人,却忘了更能代表这代老人境遇的,可能是空巢老人。图为江门石湾直街,总长194米长,穿越了四百年的历史,而今只剩下一群孤独的老人留守此处。


重新发现“家庭”,也需要我们跟亲人间多些沟通、陪伴乃至强化必要的仪式感。


不论是时下《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等爆款网文和此前“朋友圈里出孝子”,还是此前的“常回家看看”入法针对的“亲在而子难养”情景,都反映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能找到很多社会原因,即便如此,把忙在“丧”和花在信息垃圾上的时间挪点过来,不是难事。我们完全可以跟家人多些团聚与沟通,对他们多些关怀,而非一回家就“手机党”上线。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中国人际关系“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照与自己距离的远近划分亲疏”,家庭就是最亲密的关系圈。让我们借中秋之机,重新发现“家庭”,找回寓于“最亲密”中的密码,并更加珍视家庭、顾惜亲情。(编辑 仲鸣


中秋之际,小编想和大家共赏一首《八月十五夜玩月》: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刘禹锡


人间变幻莫测,但天上的玉京永远闲适从容。愿我们在同一轮明月下,能获取内心的宁静。


祝各位中秋快乐!


值班编辑:一鸣 


推荐阅读:

起底“美国最血腥枪击案”真凶 | 住高档退休社区,有34把枪

59死逾500人受伤,伤亡最惨重枪击案可能会成为美国的一个拐点

美国拉斯维加斯枪击事件最新进展(视频、多图)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评论”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