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被习主席“点赞”的义乌商人

2017-10-11 新京报

时间奔流,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新京报的年轮定格在14周岁。


这是一个践履惟新、承上启下的年度,中国刚刚走过砥砺奋进的5年,又将开启新的征程。新京报也历经轮回,见证国家之巨变,用纸笔、用融合创新的奇思妙想,坚守“做一个时代记录者”的不变初心。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今天,我们从新出发,聚焦曾在大时代浪潮中搏击、思索的近30位新闻人物,追寻他们的故事,回顾过往,期望未来。


95岁的反腐老人杨维骏,深感自己时日不多,而反腐仍在路上;大凉山悬崖村里的学生上学有了钢梯,但他们仍想走出大山;新科技日新月异,令人兴奋又如逆水行舟……还有埋头坚守的实业家、居庙堂之高的顶尖学者;抑或默默无闻的草根,他们是大千世界的一花一叶,他们的人生历程,构成了中国社会改革变迁的素描画卷。


从新出发,我们同在路上,怀揣着初心和梦想。他们的过往便是我们的过往,他们的未来亦是我们的未来,他们的故事,即是连接着过往与未来的“中国说”。


本期人物:义乌商人穆罕奈德

▲约旦商人穆罕奈德。他在义乌开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馆。新京报记者宋超 摄


文|新京报记者宋超 编辑|陈薇

校对|郭利琴


“在阿拉伯商人云集的义乌市,一位名叫穆罕奈德的约旦商人开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馆。他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饮食文化带到了义乌,也在义乌的繁荣兴旺中收获了事业成功,最终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了中国。”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讲话中,专门提及了这段佳话。


习近平主席提到的这位穆罕奈德,今年39岁,于2000年来到中国,两年后与安徽姑娘刘芳相爱成婚,成为中国女婿,至今已在中国生活了17年。


“中国是我妻子和两个儿子的国家,是我的第二国家,我希望一辈子和我的家人生活在中国。”穆罕奈德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59jdmgjx&width=500&height=375&auto=0穆罕奈德:“一带一路”上的追梦人。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

“我家”新餐厅

 

今年十一黄金周,穆罕奈德隔一两天就要去新餐厅看看。旧餐厅已歇业,新餐厅预计10月中下旬左右开业。1000多平方米的新场地装修已处于收尾阶段,装修风格更能体现阿拉伯文化。穆罕奈德已花高价从国外请好主厨,阿拉伯风味的新品即将推出。


穆罕奈德做事讲究,给新餐厅定下的目标是“五星级”,按他妻子刘芳的话来说,需要细致到“每一块砖头都要是好的”。


“既然习主席提到,我们餐厅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饮食带来这里,我们就要做到更好,里子、面子都要做到最好。”刘芳也对新餐厅抱有期待。


穆罕奈德于2000年来到中国,最开始在广州自己叔叔开的餐厅里工作,两年后与刘芳相爱成婚,成为中国女婿。2002年,他们考虑到义乌外商多,但服务外商的特色餐厅少,因此转来义乌“淘金”。


从2004年开始,夫妻俩开始在义乌独自经营“花”餐厅,成为义乌最早的阿拉伯餐厅之一。花餐厅所在的稠州北路与宾王路一带是义乌市主要的外商聚集区。据义乌市政府统计,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近50万人次,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


此前,很多外商会固定来花餐厅吃饭,多年来已在义乌外商圈积累不少名气。


被习近平主席提到的那一刻,穆罕奈德自己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有朋友给他电话,记者们赶到餐厅等他。有人拿来电脑,给他播放视频。“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明白发生了什么。有一点紧张,就是很开心。” 穆罕奈德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才好。


妻子刘芳说,被习主席“点赞”后,有不少人慕名前来,“老公整个人对自身的要求更高了。”


最初,穆罕奈德像每一个来中国淘金的普通外国人一样,不过是想圆自己的“老板梦”;而这次,他不再单干,与朋友合伙,他理解的生意不再只是个人的“老板梦”,也是阿拉伯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种交融。


10多年前,当穆罕奈德第一次去刘芳的安徽老家时,刘芳的父母第一次在现实中见到外国人。意想不到的是,刘芳全家为了尊重穆罕奈德的伊斯兰风俗,全部换了做饭菜的方法和餐具,让穆罕奈德真切地感觉到在”家“的温馨。


他把新餐厅名字改为“贝迪餐厅”,中文意思“我家”,让大家来了餐厅就是到了家里、都是家人。他还希望,今后继续开起加盟连锁店,让餐厅带着阿拉伯文化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扎下更多的“家”。


▲穆罕奈德一家。受访者供图



━━━━━

中东外贸使者


十几年来,穆罕奈德的妻子刘芳对义乌的感受,也有180度的大转变。


刘芳大着肚子从广州第一次来到义乌时,“下了火车我就哭了,我要回家,我不要在这里。这是什么鬼地方?!”而慕罕奈德安慰她说,“先看看吧,不行就回去。”


那是2002年,他们眼前的义乌老火车站还是瓦房,看上去灰灰的、脏脏的。与之前满是楼房、看不到天的广州相比,义乌还四处农田,晚上一过十点就见不到人影。


当年,穆罕奈德认为“男人应该赚钱养家,为家庭负责任”,他选择到义乌也是为了开创一片人生新局面。


刘芳认为穆罕奈德比她乐观很多,后来也证明丈夫说的“看看”是值得的。


她说,广州的碗一二十块钱一个,义乌一两块钱一个;羊肉在广州卖二十多块钱一斤,在义乌只要七块钱。“太便宜了,会不会不能吃?”开始他们吓得都不敢在义乌买羊肉,费尽周折从广州运过来。


直到义乌新开了一家穆斯林羊肉馆,他们才开始在本地买肉,继而向广州运肉,利用价格差赚点小钱。


2007年,在餐厅之外,穆罕奈德开始独立经营一家外贸公司,主营水烟、装饰品、礼品类等小商品。


“中东国家需要便宜货,义乌刚好有。”穆罕奈德说,义乌地方虽小,但商品高度集中、国内国际物流发达,一星期内就能全部搞定订货、采购、装货和发货,既省钱又省时间。


如今,中东已成为义乌小商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义乌市商务局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出口贸易数据显示,中东国家出口额376.27亿元,占全部出口额的33.58%。在义乌出口前十国家和地区名单中,伊拉克、伊朗、沙特、阿联酋占据四席。


在义乌做外贸生意多年,穆罕奈德认为,“做生意的窍门在于爱惜信誉和遵守规则”。


9月底,记者采访时,穆罕奈德的一单生意不巧出现问题。他替国外客户订购一批水烟批件,验货时发现制作材料质量较差,与合同不符。这批货共有5000多个,货值8万多。


“全部直接退掉。”穆罕奈德很快拿定主意。他做水烟出口十多年,一看就知道,国外客户是绝对不会要这批不合格货物的。


穆罕奈德还有他的朋友经:在哪里就应该与哪里的人多交朋友。在他外贸公司上班的沈女士认为,穆罕奈德做事时很严格,当天的事情必须当天做好做完,但他是对事不对人,私下里他像朋友一样对待员工,他经常来公司上班时,给员工们顺带些小点心。穆罕奈德有时候还将两个儿子带来公司玩,连儿子们也与沈女士她们结为好朋友。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1楼开包装公司的徐家琴女士,与穆罕奈德做生意10余年,同时也是好朋友,两家人经常带着小孩聚会、郊游。徐家琴眼里的穆罕奈德是个话不多,性格温和的人,长期相处都很愉快。


“穆罕奈德生活随和,但工作起来却是认真苛刻。”徐家琴说,这么多年他们两人的生意只在2015年出过一次较大差错,就是那次,穆罕奈德非常非常严肃。“在电话中都能感觉到他的脸都变黑了。”


徐家琴说,外商要求退货,多亏穆罕奈德花了10多天时间,帮她做沟通。最后,徐家琴弥补给外商相应损失,外商很满意,以后向她采购的数量反而增多了。


其实,在穆罕奈德看来,此类事件的处理才更体现做人、做生意的智慧:如问题较小,他就看国外客户的意思,来决定是否还要这批货,要么退掉,要么在价格上重新商议。此时,他就负责两边谈判的协调和沟通。


近几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变复杂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穆罕奈德的出口生意也有起伏和变化,但他觉得前景会越来越好,“今天不赚,明天赚,明天不赚,后天赚。”


随着中国开展“一带一路”战略,穆罕奈德也意识到做外贸生意不能只和一两个国家往来,而要和越来越多国家合作,“这样一旦一两个国家的外贸生意减少,也不会导致自己的外贸生意急剧萎缩”。


▲穆罕奈德和妻子刘芳。受访者供图



━━━━━

外国“老娘舅” 

 

“我的朋友有几百个。”穆罕奈德说,他有交朋友的天赋。其实他一口流利的中文,都是来中国后在说话中慢慢学会的,他从来没有专门去语言培训机构学习中文。


穆罕奈德认为“朋友比生意更重要”。作为最早扎根在义乌创业的约旦人,穆罕奈德一直在朋友圈中发挥出“中国女婿”的作用,无意间成了中外“友谊使者”和“麻烦调停者”。


“我会和来餐厅的客人打招呼、聊天。”穆罕奈德说,他也会引荐他的朋友们相互认识。


妻子刘芳当初选择嫁给他,也是看中了穆罕奈德的热心和善良。“有人到餐厅乞讨,穆罕奈德的餐厅施舍给对方吃的不是剩菜剩饭,而是新鲜饭菜。”徐家琴说,比起穆罕奈德经常给朋友借点钱来说,这个较小的事情却让她更感动。


穆罕奈德经常把最新的中国国情、政策和法律法规讲给阿拉伯同胞,还会帮助刚来义乌的外商租房、招聘员工。


27岁的巴哈是穆罕奈德的约旦同乡,2013年来到义乌。“穆罕奈德很热心,连买车这种个人的事,我都会请他帮忙看看。”巴哈说,他遇到问题首先会求助于穆罕奈德。


经常有外商找到花餐厅,希望穆罕奈德帮忙调解不同国籍间商人的经济纠纷。一般他靠朋友圈,能很快把双方约在花餐厅。“我先分别和两边谈,说些好话,先使双方心平气和,然后讲理讲情,事情解决起来就很简单了。”穆罕奈德说这是他的诀窍,解决后大家一起吃个饭,大部分的事情在餐厅里就能解决。


2014年6月底,由于他丰富的“涉外案调解经验”,他还受聘于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为了一名外籍人民调解员。一批与穆罕奈德类似的外籍人士在义乌当地还被亲切地称为外国“老娘舅”。


义乌市政府也非常重视他们这些外籍人士的意见。2015年,穆罕奈德的几个外国朋友无意中谈到,每次出门都要随身带着护照,一旦丢后补办就会非常麻烦。部分要赶到北京,去自己国家的大使馆重新申请。


穆罕奈德等人向义乌政府提出这个问题后,不到一年,义乌面向常住的境外人士推出了“商友卡”,在义乌行政管理领域可以替代护照,持卡的境外人员在基本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享受与义乌市民同等的待遇。


穆罕奈德说,政府越来越注重提高外商们在义乌生活和工作的便利性。义乌的几个主要医院渐渐专门配上翻译,方便外商们就医。外国孩子多的学校里,老师经常教导中国孩子不能欺负人,不要叫外国孩子“老外老外”。


这个曾让刘芳失望得哭泣的小城,早也不再是往日模样。“高楼越来越多,有了很多高档酒店,好医院也多了。义乌机场开通和出发的航班越来越多,可以直接前往的国家也越来越多……” 穆罕奈德细数着义乌的新变化。


穆罕奈德说,他在义乌的生活很快乐。平时工作日白天去外贸公司处理事务,下班后去餐厅和家人和朋友吃饭、聊天、玩游戏,有时甚至还和中国朋友一起玩“斗地主”,但“只娱乐,不赌钱”;休假时经常和亲友去中国各地旅游,把看到的美景美食发到朋友圈上共享。“我非常热爱中国,热爱我的第二故乡义乌,如习主席所说:我把根扎在了中国。”


谈起“一带一路”,穆罕奈德语带兴奋。他认为,“一带一路”还处于早期阶段,需要更多时间,“需要更多国家共同合作才能建设得更好,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


值班编辑:李二号


推荐阅读:

1500万卖“大校军衔”,这些人胆子不小

我们喝了太多讲感恩的鸡汤,却依旧学不会对至亲包容

起底“美国最血腥枪击案”真凶 | 住高档退休社区,有34把枪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剥洋葱people”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