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高校鄙视链,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出身论

2017-10-13 新京报

在创业英雄辈出的年代,竟然会各种出身论再次盛行。


全文1537字,阅读约需3分钟

▲北京大学


近日,一篇题为《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的文章在网络热传。作者名叫丁鹏,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管理工程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诗刊》社编辑。

 

丁鹏在文章中说,龚自珍在百年前呼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什么今天反而会有所谓的高校鄙视链?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但我的本科也是我的青春,也是我一生的财富,也是我的母校,我同样热爱它。我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妄自菲薄,也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数典忘祖。

 

所谓的高校鄙视链,大约指的是“清北>985>211>一本>二本>三本>专科”。近几年,虽然国家出台政策禁止招聘时出现“985/211”,可是,仍有许多单位挂着“非985/211不招”的牌子。

 

有的即使没有明说,这条鄙视链依然会隐藏在用人单位的心里,而且,可以想见,这样的现实不会因为丁鹏的一篇文章就改变多少,所谓的高校鄙视链会依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

 

高校鄙视链的实质,是一种变相的出身论,是一种表现在学历上的血统论,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会影响乃至破坏自由、公平、创新的学术环境,还会束缚、限制各类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空间,甚至成为阶层固化的催化剂。

 

不过,高校鄙视链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自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名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积累的声望和地位,已经成为人才市场中的“驰名商标”,一定程度上也是人才质量的保证,用人单位直奔名牌而去,既减少了搜寻、考察人才所需的成本,也降低了用人的风险,还提高了自身的声誉,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另一方面,人才在竞争中所需的资本,必然要通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才能习得。而不可否认的是,名校的师资水平和学术环境在整体上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在此学习,所获得的资本也相对丰厚,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自然也会增强,除了改换门庭的考虑,这恐怕也是丁鹏们一心要考进北大的重要原因。

 

▲北京大学。图片来自北京大学官网


老话说,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原由。当英雄也要问出处的时候,如何破解这条藏在人心的高校鄙视链呢?

 

其实,真英雄是不怕问出处的,正是“英雄不怕出身太单薄,有志气高哪天也骄傲”。问了,是英雄,不问,还是英雄。因为,是不是英雄并不靠出处,出处也不是衡量英雄的必要条件。

 

破除高校鄙视的关键不在他人的目光,一在高校,一在学生。高校一方面要延揽人才,奋起直追,努力营造钻研学术的氛围,提高本校的学术能力和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大教学方面的投入,用心培养每一名学生,把学生当作学校的希望,而不是提款机。当然,这需要学校十年磨一剑,有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同时,学生需知,每一位走出校园的毕业生都打上了学校的无形商标,都代表着学校,也影响着他人对学校的看法和口碑。

 

当然,最重要的,破除鄙视不在别人,就在自己身上,只有自强自立,勇于作为,做出一些成绩,干出一番事业。真要是这样,谁还会鄙视你。

 

就像今天马云已经“封神”,但谁还在乎,他的母校是杭州师大。

 

我们固然不必为出身而感到羞愧,也不必因此就感觉对不起那些无聊地站在鄙视链上的人。但更值得反思的问题是,在创业英雄辈出的年代,竟然会各种出身论再次盛行。

 

当下社会,一方面,创造了大量阶层上升和阶层逆袭的故事;另一方面,看重母校出身,而不再单纯看重家庭,也说明哪怕是新出现的阶层也同样存在固化的倾向和意图。

 

这可能是更值得警惕的另一种现实。


文 | 赵清源 编辑|新吾  实习生|纯洁 大雄  校对|陆爱英


值班编辑:张一对儿 李二号


推荐阅读:

不要男方一分钱彩礼,河北这位新娘火了

1500万卖“大校军衔”,这些人胆子不小

我们喝了太多讲感恩的鸡汤,却依旧学不会对至亲包容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沸腾”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