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昔日明星科技企业赛龙到底是怎么死的?

2017-10-30 新京报

“赛龙之死”引发舆论的强烈反响,是因为在大家的眼中,民营企业家的境遇不仅关系到经济建设,而且是法治建设的一个风向标。


全文1483字,阅读约需3分钟

▲赛龙公司地址。图片来自钛媒体


由于钛媒体的一篇报道《创始人离奇被捕,深圳赛龙突然死亡之谜》,“赛龙”这个名字为公众熟知。


据报道,赛龙是一家手机研发公司,是国内最早掌握手机核心技术的企业,但它在普通人那里知名度不高。因为它不直接面向消费者,而是为摩托罗拉、华为、小米等品牌提供服务。


赛龙公司原本在深圳,2010年9月经招商引资进入江西省共青城市。后来赛龙死于这个县级市,其创始人代小权也身陷囹圄,谜题是:赛龙到底是怎么死的?


▲2015年1月7日,代小权与共青城市长卢宝云短信对话截图。图片来自钛媒体


按照钛媒体的报道,赛龙之死有很多蹊跷,当地政府起了很坏的作用。报道将“元凶”直接指向两个人,一是前九江市委常委、共青城市委书记黄斌,二是前共青城副市长詹政。


报道称,詹政上任后找到代小权,以赛龙曾向政府举债为理由,停供赛龙在当地的银行贷款。断贷直接导致赛龙系公司整体几乎陷入瘫痪。


接着,来自当地政府的人员绕开实际控制人代小权召开了公司整改会议。


其后,代小权被拘禁,詹政向其索要股权。报道援引代小权的话说,詹政威胁将其“永远关进监狱”。最后代小权以逃税罪名被起诉,而钛媒体援引多方观点认为,逃税罪名也有很大问题。


▲赛龙公司整改会议纪要。图片来自钛媒体


可以说,《创始人离奇被捕,深圳赛龙突然死亡之谜》这篇报道对当地政府和相关个人提出了相当严厉的指控。按常识来讲,撰写报道的记者和刊发报道的机构对此应该有充分认知。


这篇目前仍主要是单方信源,采信的是赛龙、代小权一方提供的证据和言辞。其真实性也待考证。如果报道大体属实,哪怕有个别情节存在偏差,那也意味着赛龙之死是畸变的政商生态结出的苦果。


吴晓波的《大败局》一书中呈现了,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产权不清晰,一些企业陷入与地方政府的纠纷中,最终导致企业折戟、企业家落难的悲剧。今年大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更是生动地表现了大风厂是如何被丁义珍、赵瑞龙、高小琴等人官商勾结玩死的。


如今,代小权的境遇引起巨大舆情涟漪,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不敢想象,在市场经济、法治社会深入人心的今天,还会有赤裸裸抢夺民营企业的事情发生。这桩疑案发生在科技行业就更加容易激起人们的关注,因为科技行业一向是与权力走得比较远,自身也比较清净的。


▲来自2013年深圳海关缴纳的关税票显示,2013年共青城赛龙公司完税共计763万余元,税款上交中央金库。图片来自钛媒体


十九大报告就已强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人们也恰恰是因为相信十九大会议精神,所以,才会关注这样一件个案,从这样的个案中去观察十九大会议精神能否在一些基层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就目前看,这篇报道的价值在于将迷雾重重的“赛龙之死”曝光在公众视野中。真相有待权威部门的介入和调查。


此案是如报道所言,还是非报道所言,当地主政部门和司法机构的下一步回应和作为,其实都应该本着“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原则,而让大家看到事情的真相。


在真相清晰之前,我们不主张将矛头对准具体的人。虽然共青城市委原书记黄斌因违反廉洁纪律等事项已被“双开”,但报道中提到的有些人在法律上现在还是清白之身。舆论有关注的权利,定罪是法律的事。


要强调的是,“赛龙之死”之所以引发舆论的强烈反响,是因为在大家的眼中,民营企业家的境遇不仅关系到经济建设,而且是法治建设的一个风向标。


有关方面还需尽快还原赛龙之死的真相,回应舆论对法治、财产权和公民人身安全的关切。


文/西坡 编辑 新吾 校对 郭利琴


值班编辑:一鸣 


推荐阅读:

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七常委简历

陪读陪到心梗住院?“家长作业”终于被喊停了

22年来,从不说话的女主播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沸腾”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