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商人姬十三:从“科学超男”到创业者

2017-11-12 新京报

▲姬十三,本名嵇晓华,40岁。科学松鼠会、果壳网创办人。他希望科学流行起来,倡导将人们头脑中的知识交易、变现。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新京报记者王翀鹏程 实习生周小琪 编辑 滑旋 校对 陆爱英


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至今记得那个“最惨”的时刻。


那是2012年年底。还有一个星期就要发工资了,可没钱,发不出来。快过年了,他不忍告诉大家工资要推迟。幸好,一笔商务汇款及时到账,解了燃眉之急。


姬十三意识到,必须找到一种可持续的营利机制。


从2008年创办纯公益的科学松鼠会开始,姬十三就把推动科学传播的大众化作为宗旨。让科技变得有意思,是实现这个宗旨的途径之一。即便商业化运作的“果壳”时期,他也由着性子做各种好玩的尝试,在赚钱的问题上没什么感觉。


但那次危机后,姬十三开始转型。2013年开始,果壳加大了科技营销团队,当年就实现了公司盈利。2016年5月,他和团队孵化的付费语音问答项目“分答”上线。仅42天,分答便获得1.67亿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元璟资本、红杉资本、逻辑思维和王思聪。


一名在网上与他相识多年的网友给他留言:“你变了,你越来越像一个商人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0334acv6&width=500&height=375&auto=0

▲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科学也能赚钱。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

“没有什么能束缚我们的好奇”


2007年,姬十三从复旦大学神经生物专业博士毕业。当大多数同学到国外继续科研之路时,他却放弃了外企白领的工作,离开生活了30年的南方,成为一名北漂。就像一条登上大陆的鱼。


此前,他靠着写科普文挣来的稿费,已经养活了自己3年,是个相对成熟的科普作者。当时,中国会写、肯写这类文章的人很少。常见的年轻作者只有20人左右。


在北京,姬十三租了间房子继续写作。很快,他建立起一个圈子,将写科普文的年轻人召集到一起。经过几次聚会,“科学松鼠会”应运而生。


“科学就像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让人们领略到科学的美妙。”姬十三说,这是松鼠会的宗旨。


通过不断的尝试、摸索,松鼠会的成员们逐渐形成了幽默风趣的文风,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解释艰深难懂的科学问题。这种独特风格延续至今,在果壳网时变成了“科技有意思”的公司信条。


2010年前后,中国的风险投资达到一个高峰。豆瓣、穷游、单向街书店、雕刻时光咖啡馆等,一批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项目受到青睐。


同样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松鼠会,也获得了投资人的关注。有人劝姬十三创业。但他和同伴们认为,松鼠会不以营利为目的。在能否将用户定义为客户、能否拿钱的问题上,团队出现了争议。考虑了半年,他们想了一个相对折中的办法:松鼠会仍然坚持非营利的初衷,商业化的果壳网随之诞生。


“果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科学这颗难啃的坚果。其实,它来自《哈姆雷特》中的台词:“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我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2002年,全球知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以此为题,著书《果壳中的宇宙》,暗示自己身陷轮椅,仍可想象宇宙之无限。


姬十三洗澡时想到了这个典故,用它来为网站命名。他想做中文版的“Discovery”,“网络是我们的果壳,没有什么能束缚我们的好奇。”


如今,果壳网坐落在北京CBD的郎园Vintage办公区。临街建筑上,贴着“果壳”“科技有意思”几个大字。这里的办公室更像一间文艺书屋。暖色灯光下,随处散落着懒人沙发,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四周只有敲击键盘的声音。


姬十三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只有一个工位。在这里,他带领一群科学青年创造并回答各类生活科学问题:“谁是王安石的猪队友?”“为什么人类混血的好看,其他动物纯血的好看?”“为什么各种颜色的螃蟹、龙虾煮熟都是红色的?”


他成了网友心中的“科学超男”。


▲姬十三小时候有两个理想,要么当个科学家,要么当个作家。图片来自网络



━━━━━

科学家?作家?科学作家!


姬十三今年40岁了。成为姬十三前的27年,他是内向文艺的的理工男嵇晓华。


嵇晓华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岛叫做本岛,闭塞、狭小。看书,是他认识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径。那时,他家附近有个图书馆,他是阅览室里的常客。和许多男孩一样,嵇晓华爱看武侠小说。每晚睡觉前,都会想象自己就是小说中的英雄。他还看哲学书、科普书。《时间简史》中,宇宙起源、黑洞理论书深深地吸引着他。他有两个理想,长大之后,要么当个科学家,要么当个作家。


或许是受到哲学、科学书籍的影响,嵇晓华从小就会问自己一些很“大”的问题: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想知道什么学科可以回答这些问题。当时的他认为,应该是哲学或生物。但哲学和生物又是什么?他抱着一本辞海翻来翻去,终于弄懂了这两个词的含义。


高考填报志愿时,嵇晓华没忘记那两个可以解答他疑问的学科。在哲学和生物学中,他选了后者。尽管他并不知道生物学究竟研究什么。


四年本科、六年硕博的日子里,他配溶液、做实验、整理数据;能在30秒内完整剥出小白鼠的大脑,切成薄片,放在显微镜下用电极记录细胞放电。日复一日,实验室几乎承载了他所有的人际关系。他觉得每个研究者都像一颗螺丝钉,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钻得又专又深。


他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岛”上。为了走出来,他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姬”与嵇同音,十三是他喜欢的数字。


2004年,姬十三写了一篇关于时间感知的文章,5000多字。他从网上找了一堆科学报刊的邮箱,挨个投稿,没有回音。直到两个多月后,他突然收到一位主编的回复。按照对方的要求,他把稿子重写了一遍,稿子发表在《牛顿科学杂志》上。


等到博士毕业,姬十三已在《南方周末》《科幻世界》等媒体刊发了很多科普文,成了科学家与作家的结合体——科学作家。每个月的稿费收入,能拿到上万元。


“后来开了博客,还有人给我留言,说看过我的文章。直到今天还有一些年轻人,说小时候看着我的文章长大。”姬十三说,这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

死理性派


果壳网真正被人知晓是2011年。


那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大地震。许多国人担心,地震导致的核泄漏会污染海水。一些地区刮起“抢盐风”。对此,姬十三带着果壳团队迅速做出反应,连发三篇“地震特辑”,对人们关心的问题进行科学解读。


比如《“生命三角”救生法不可信》一文。果壳作者分流言、来源、真相、结论等部分,对网络上广为流传的“生命三角”救生法进行了辟谣。作者最终得出结论:你无法预知所谓的“生命三角”在哪里,而在“生命三角”形成之前,你可能早就先被飞来的各种杂物打伤。


“果壳网的人,他们是死理性派,”姬十三的助理文洁说道。在她看来,理性、严谨、用科学的标准衡量一切,是果壳团队的重要特质。在四层,星座性格是个不太能讨论的话题,因为会有人告诉你“这不科学”。


姬十三也是死理性派中的一员。今年“十一”前夕,姬十三预约了近视手术。医生告诉他,手术前最好做一种固定练习:盯住一个目标,练习眼睛的收缩。否则手术时,可能带来不便。


“这不科学。”姬十三摇摇头:“眼睛能不能固定住和做手术有关系吗?手术是否成功都是医生的问题吧?”


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姬十三与几个做过手术的人进行了讨论。手术当天,他还要求医生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医生说,因为患者紧张时可能会一直眨眼,随之而来的肌肉抖动可能碰到手术刀。姬十三马上反驳:“这个描述有问题。这对医生操作带来不便。”


与新京报记者见面时,姬十三已做完了近视手术。他摘掉了标志性的黑框眼镜,显出单眼皮、高眉骨和白皙的皮肤。


除了理性,果壳的另一个特点是幽默。2013年底,果壳与新华社国际部联合筹划了“玉兔号月球车”的新媒体报道。他们在微博上注册了“月球车玉兔”账号,以第一人称发布了着陆过程中的多处细节。


2014年2月,玉兔号结束月夜断电状态时一度出现技术故障。在其恢复工作时,官微发出“Hi,有人在吗?”极短时间内,微博被网友转发近11万次,评论超过7万,点赞近9万。


▲姬十三已经从不知道创业为何物的科研工作者,变成了成熟的创业者。



━━━━━

创业是场实验


作为一家商业化的公司,果壳也得赚钱。


创办初期,科研出身的姬十三不懂经商之道。如何分配股权、怎么找合伙人、如何带领员工,他统统不懂。他依然用经营公益组织的套路管理果壳网,只做自己想做的事,过得很快乐。


最初两年,果壳出版过数十种图书,次次亏损。他们还尝试了多种品牌线下活动。比如模仿美国的搞笑诺贝尔奖的,创办了“菠萝科学奖”;模仿TED模式,授权用户举办讲座,组织了“万有青年烩”,一年组织上百场活动;还做过“第八日”项目,召集艺术家走进实验室。可活动办完了,钱还是没赚到多少。


2012年前后,风投迎来资本寒冬,果壳网也随之出现危机。最惨的时候,连工资都差点发不出来。姬十三意识到,必须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商业模式,做出一个成熟的企业。


“MOOC学院”就是果壳网的一个成功模式。它是一个大型开放式网络课堂,在这里可以,学习中国乃至全球的大学课程,学完还能得到认证证书。


与其他慕课课程不同,MOOC学院和字幕组合作,为40多门国外课程制作了中文字幕。迄今为止,MOOC学院的用户超过120万,聚集了超过60%的MOOC中文学习者。


此外,果壳还在文创、科技营销领域做出尝试。他们制作的“物种日历”去年销售近30万册;许多科技公司,也与他们建立了营销合作关系。


创立果壳网的7年里,姬十三持续不断的实验、验证。他常说,创业和科研相似,都是先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在失败与实验之间切换。“这是我习惯的工作方式,我从中找到了乐趣。”



━━━━━

一步步被推成了创业者


2014年,姬十三看到了两个知识传播的新趋势。一是专业人才不再束缚于某个公司,流动性加大,人们可以公开进行知识分享;二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知识、信息进行标价和交易。


在姬十三看来,知识付费是传统的出版、传媒、教育三大行业的整合革命。他决定,杀入这个上千亿元规模的巨大市场。这一次,他的产品是分答。


为了分答,姬十三和团队邀来章子怡、汪峰、李银河、周国平、罗振宇等明星学者助阵捧场。这些名人以答主的身份,在分答平台上回答各类问题并收费。


姬十三还专门给王思聪发了微信:“有好玩的,来玩吧?”就这样,流量小王子王思聪也被拉了进来。


在分答的第一次发布会上,姬十三穿着白衬衣、黑皮鞋、深色西裤,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过去,他的标志性装束是T恤衫加休闲裤。


台上,姬十三的嘴里不断说出“产品”“需求”“付费”“变现”之类的词汇。翻看他的微博、微信,里面全是关于“分答”“在行”“果壳网”的宣传。作为一名创业者。他比以前更愿意谈“钱”了。


分答上线的6周内,获得了超过1000万访问量,100多万个付费用户,产生了50万条语音问答,创造了1800万的总订单额。仅在发布会前一周,分答的每日付款笔数超过19万次。


如今的姬十三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回家后经常在沙发上倒头大睡,醒来后就要想产品和商业模式。


对于这种角色转变,姬十三认为自己是被一步步推着走的。他意识到,个人理想只有在与企业理想同步实现之时,才值得尊重。“这就是当初选择这条路必然要面对的改变啊。”


值班编辑:一鸣 


推荐阅读:

我今天啥也不想写了,只想唱歌

最后确认节目单!(仅内部转发)

那些年被“偷拍”的工作照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剥洋葱people”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