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190亿黄金大骗局! 银行业该“亡羊补牢”了

2018-02-04 新京报


银行内控体系不能失控。


全文955字,阅读约需2分钟

▲网站截图


一起横跨豫陕两省、涉及19家银行190亿元贷款的假黄金骗贷大案被曝光。2月2日,据银监会披露,陕西、河南银监局依法对涉及该案的1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罚款5250万元,并处罚104名责任人。


以非标准黄金做质押物,骗取190亿元贷款……该案案情让人瞠目。说起来,自2017年12月8日以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算上这起假黄金骗贷案,银监会已对外披露4起涉案金额巨大、涉及银行众多的恶性大案。这些大案的共同点,就是都与内控体系失控有关。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银行刚走向市场化时,其实就已开始实施内部控制;2003年鉴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高达3.2万亿元,银行业更是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反思和重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保持较低不良率,缜密的内控体系功不可没。


但无论是某银行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还是这次190亿黄金大骗局,都昭示出,那些看似严密的内控体系并没那么牢固。



190亿黄金大骗局中,涉案银行的内控缺陷是明摆着的:首先是贷款“三查”(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形同虚设,部分基层机构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有章不循,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其次是押品管理严重失效,对贷款质押物的检测及价值评估存在重大纰漏;第三是业务开展盲目激进,有的机构违规开展业务审批,内控审计作用缺失。


看似严防死守的银行内控体系,为何没防住这些大案的发生?


首先,涉事银行内部控制未遵循全面性、审慎性、有效性与独立性等基本原则。本该无所不控的内控留有死角,本该以审慎经营为出发点的业务变得激进,本该独立于内部控制执行部门、有直接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渠道的检查、评价不彰。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模式本也急需优化,构建更有层次化、独立性、动态化的内控模式。


部分银行分行违规授信、批贷,是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率,这也揭示了以短期目标控制为导向的内控模式的弊病——过度重视内部控制目标的分解以控制结果的考核与奖惩,内控人员也就有了舞弊动力。


未来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向目标管理与要素式控制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注重长期控制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线。频频发生的商业银行大案,表明这道防线“锁”得仍不够牢靠。而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就要求在监管部门祭出监管重拳外,有关方面也从内控的独立性、外部化及优化内部控制模式等着手,“亡羊”后切实“补牢”。


文/盘和林


值班编辑 一鸣 

推荐阅读:

廊坊一医院院长自杀,和区人大代表涉黑有关?

起火后拖延6分钟才报警,杭州保姆纵火案曝更多细节

152年一遇!今晚超级月亮+蓝月亮+红月亮组团亮相!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评论”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