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社会新闻

社论 | “在一起”,奔赴这最美的人间烟火

社论 新京报 2023-09-29
当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放下在外奔波的荣辱得失,生活就有了意义。
全文1620字,阅读约需5分钟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李立军

▲9月27日,北京莲花池公园,童声《卢沟谣》表演。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中秋佳节如约而至,渴望已久的“超级黄金周”正式开启。此时,你或许正在出游的路上,或许已回到温暖的家。

而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看着同一轮月亮,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寄托着同一种思念。在这个最有诗意的传统节日,祝愿您与家人:花好月圆人长久。

连续8天的超长假期,许多平时忙于“在路上”的人们,终于实现了“在一起”,品尝的是月饼,观赏的是满月,共享的是团圆。

过去的三年,因为疫情凶猛,很多人相隔一方,在中秋只能怀远思亲,遥寄祝福。今年,一切又回归到熟悉的线下模式,最可贵莫过人间烟火。

在节前,人们或早早制定出游计划,看看久未蒙面的世界;或做好订票攻略,定好闹钟随时准备抢票;大家的出游热情得到“史无前例”的释放,多次将“一票难求”送上热搜。

小说家劳伦斯的那句话,最能描摹这种心境:“一种必须出发的紧迫感突然袭来。不仅如此,还得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于是就成了双重的紧迫感:非动身不可,还得知道往哪里去”。

诚哉斯言,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中秋节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底色。中秋节既是团圆时刻,也是休闲放松的假期。此时此刻,“出发”是最大的主题,“在一起”则是最终的价值所向。

“在一起”是停下忙碌的脚步,大闸蟹端上桌,小酒倒起来,把酒言欢共叙家常;“在一起”是携家带口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五湖四海到四面八方,感受别样风土人情,为假日经济添把火。总之,“在一起”感受生活,就是中秋最大的节日意义。

于“在一起”中,我们感受月圆风清的浪漫。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天穹中的一轮清辉,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这样的夜晚望向月亮,心头升起百般滋味,笔下写尽秋思情愫。正可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此刻的“在一起”超越时空,这份独特浪漫,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于“在一起”中,我们体味家的温情脉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最温馨的小共同体。中秋节,我们虽不似先人祭月、作诗,但“家庭团圆”的感召却延续至今。今年的中秋、国庆连休8天,在这个超级假期,许多人和父母“在一起”过中秋,不再是一件难事。当我们跨过山河、穿越人海,推开家门,风尘仆仆地说一句“我回来了”,一切都值了。

▲9月28日,在北京西城区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涭水河分校,小学生展示各种奇思妙想的“粘土月饼”。图/新华社

于“在一起”中,我们传承家国一体的共同信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印刻在每个人身上的特有情愫,也是中华民族骨子里永不改变的血脉基因。今年中秋国庆双节齐至,更有一种别样的家国况味。家的温馨,国的尊严,在这一刻,达成了完美的契合。

“在一起”,从你到我,从家到国,是个体与个体的连接,是生命对生命的召唤。“在一起”一点都不虚幻,而总是与我们可触摸的周遭相关。它是大地、河流,是高山、蓝天,是汹涌的人潮、沸腾的烟火,等着我们去经历、去感受、去分享。

而在我们中秋团圆之时,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在一起”。他们有的值守岗位一线,有的保家卫国,有的远在重洋,各种各样的原因,给他们留下了节日遗憾。但正是很多人的无法“在一起”,让更多人能够“在一起”,在此,我们也要向他们致敬。

人间团圆,是最美的烟火气。此时此刻,萍水相逢也好,山河故人也罢,我们都要向你送上最美好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在这个假期过后,每个人都能满格充电,满血归来,并开始暗暗期待下一次相逢。

值班编辑 古丽 康嘻嘻
一位健身达人的意外死亡

停更两年多,谁在等李子柒?

日本将启动第二轮核污染水排海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评论”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