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猎冰》导演回应姚安娜演技争议
全文6164字,阅读约需12分钟
高群书近年来执导的电视剧作品不多,目前播过的最近一部作品还是2016年播出的《父亲的身份》。《猎冰》原本他也没有打算自己执导,他想着拍一个分账小成本网剧,用非职业演员来演,锻炼一下年轻导演和团队,直到张颂文的加入,改变了这部剧的命运。高群书亲自上阵,把剧本重新顺了一遍,改用了大量职业演员并亲自执导。即便如此,高群书坦承,《猎冰》依然是一部小成本剧集,其中也有不少创作、制作方面的遗憾和漏洞,但这部戏的演员都合格地完成了自己的角色。如果有问题,那也是自己作为导演的问题,毕竟在现场喊“过”的是他,该负责的也应该是自己。
回应争议
高群书:我觉得造型没有什么问题,特别像上世纪90年代真实的三线城市的相关人员,一般都是戴着假发,也是穿那种黑丝长袜。好多网友可能对真实的90年代的生活不太了解。
高群书:她是有她的不足,但是举枪这个动作是特勤局退役教练教的,她可能做得不是那么熟练,毕竟训练的时间太短了,但是动作对,只是说做得不那么娴熟。枪往这边举的瞬间,眼神就是要照顾到反方向,必须这样的。这完全是教练教的。
高群书:上世纪90年代办案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人海战术,嫌疑人从小到大所有的家庭关系,从幼儿园同学、初中高中同学、工作之后认识的人、社会关系,你全得过一遍,这时候就是谁跑得快谁就沾光。那个时候就是靠这种原始的人力劳动去破案,没有监控,靠的就是大量的走访,慢慢摸出线索。尤其是新警察愿意建功立业、奋不顾身,年轻有体力,不辞辛苦,勇往直前去摸,就摸出来了。
高群书:没想到,那个时候她也没这么有名。只能说我对挑战非职业演员是有瘾的,这可能是我的问题。
新京报:你最近频繁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回应大家对姚安娜的各种争议,换个演员你还会这么维护吗?
高群书:当然维护了,谁都得维护,这是我的演员。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必须得维护我的演员。我所有的回应都是为了颂文和安娜发言,我没有为我自己,我都是批评自己。最早我发言,就是因为有人说我和颂文都拿了华为的大红包,来捧姚安娜来了,你说这是哪儿跟哪儿。你不能冤枉张颂文,当然你也不能冤枉我,所以我才写了小作文。该承认的错误承认,不是我们的错也得说清楚。
新京报:开播之后网友确实对姚安娜演技的争议很多。作为导演,你如何评价姚安娜的表演?
高群书:我给她定位就是初中义务教育毕业。之前我跟她经纪人说,你们千万别瞎宣传说她演戏有多好。我认为她是完成任务的,及格。首先她有作为演员很多不利的地方,她没有生活,没有经验,毕竟她从学校毕业出来也没多长时间,生活的环境比较封闭单一,但是在拍摄中她是有进步。我确实没想到观众对她演技的反应会这么大,现在观众要求不是你进步就行了,是按照张颂文(的演技)来要求的,这肯定完蛋了。
他给你讲述一件事,惟妙惟肖都不足以形容
高群书:张颂文是个很奇特的演员,他跟一般演员不一样。他过着一种正常人的生活,说老实话,现在很多演员都不知道正常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了。张颂文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之后他才进入电影学院。他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在社会上去跑组,他经历过的事情太多了。表演都是演别人的人生,张颂文见过的人和事太多了,我们第一次见面聊天,他给我讲了好多事,还有很多感受。他其实没怎么聊过表演,他就是聊他的人生,人生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他特别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他的内心非常敏感、丰富。他的描述和感悟,都让我觉得他是个很神奇的人。他给你讲述一件事,惟妙惟肖都不足以形容,他能记住当时的每一个细节,比如他小时候的事,上班当导游的事,来北京毕业之后没戏拍,和经纪人的事,拍出来就是一部电影。什么人才有这样的感悟力、记忆力和描述能力?我是没见过。
新京报:可以这样理解,上电影学院对张颂文来讲,跟他做导游等职业是一样的,都是他的一部分人生经历?
高群书:对,所有成功的演员都是饱受社会冷暖的,没有一个不是体验过成长的艰难、社会的复杂,一步步走过来的。实际上进电影学院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不像别人,高中毕业进了电影学院,那是求学的一部分,电影学院对他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这其中的区别非常大。他是在天天观察生活、吸取生活。别人从高中到大学,是一个求学成长的必备过程,但对他来说这不是生命中唯一的学习途径。当导游、上大学,对他来说的作用可能是并列的。别的演员不一样,上电影学院是唯一的学习途径。
姚安娜
我说从现在开始,你就多和朋友出去
高群书:她很合适,她的外形就像个警察。我第一次见她,她就是短发,很朴实,也很干练,很利索。她身上最可贵的地方就是没有演员那种常见的毛病,不矫揉造作、不假。她就是一心只想要把工作做好,你说怎么着我就怎么着,我能做到什么程度,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首先我愿意去往好的做。做的结果大家不满意,主要是我导演的原因,我的错误就是不应该喊“过”。
新京报:在《猎冰》之前,姚安娜从来没有做过女主角,这部戏的赵友男是如何确定她的?
高群书:姚安娜是我们定全用非职业演员的时候,有人推荐的,也介绍了她是任正非的女儿。但我拍戏用过农民,用过警察,在我看来,他们一样都是非职业演员。很多人学了表演后,就学会了套路化的表演,但姚安娜上来是本真的,就像《猎冰》里的女警赵友男,是一个很愣的初入职场的一心要进入一线建功立业的新警察。我说这个戏会很苦,但姚安娜当场说我很能吃苦。这是很多演员不具备的。最后呈现的结果不尽满意,这无话可说,但是你不能冤枉人家,说什么谁谁谁的女儿怎么着了。你说现在有几个女演员能全程不化妆,在山林里说跑就跑,男替身都跑不过她。我们最先用男替身拍跑的戏,但是他跑得太慢了,我说你怎么跑这么慢,他说他要累死了,跑不动了。我说姚安娜你自己跑一个试试,她噌噌地跑,比替身还快,我说行了,替身可以休息了,所有动作就姚安娜自己来。
新京报:网友也发现她很能跑了。
高群书:也有嘲笑的,说就知道跑。我为什么愿意用非职业演员,非职业演员会舍命去拍戏,职业演员很多都不行。你让一个女演员不化妆,首先就已经很罕见了,女演员在山路里跑,有几个能跑下来的?
新京报:开机前,姚安娜接受过警察的专业培训吗?
高群书:开机之前,我就让她和另外饰演警察的年轻演员一起去体验生活了,姚安娜先去了当地派出所。但是说实话,他们不太会体验生活,她只是熟悉了一下生活,等真一拍发现她动作等各方面还是不太像警察。我就停下来,专门去找了一个特勤局的退役教练来训练她。我说咱们先拍别的,又给了她一周的时间,我跟教练说,你千万别把他们当演员,就像训练新兵一样,从立正开始,每天8小时,走正步、举枪搜索,从基本动作开始。我说你做一万遍,做到形成肌肉记忆。但是目前来看还是练得不够,虽然已经进步很大了。
新京报:具体来说她哪些方面进步了?
高群书:她以前看什么都是茫然的,眼里边没有目标。真正的特种兵8个小时举着枪,就始终盯着一个点,这样训练下来,看东西肯定是特别有准的。后来我们又找了两个教练,每一场戏拍摄时都有教练在现场负责动作指导。她的动作没有那么熟练,但动作肯定是对的。
新京报:姚安娜除了非常认真努力之外,作为一名演员,她还有什么优点吗?
高群书:吃苦、努力就够了,你得一步一步来。再说一个女演员能吃苦、能努力,这是多高的要求。
新京报:时间如果够长,她还是会有提升的?
高群书:当然了。拍任何戏,时间都是最重要的因素。今天拍三四条都过不了,那明天咱们再拍,演员自己都睡不着了,晚上就会自己琢磨怎么改变。第二天还是不行,一个月之后再说,这一个月过来一定会有变化,人都是活的,有时间来磨,肯定会有进步。低成本的问题就是,必须得在规定周期内拍完,即使演员、镜头、剧本不是很完美,也只能先过了。
新京报:那么在你看来,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姚安娜还欠缺什么?
高群书:我有一次跟她说,安娜你现在需要走进生活,不是在自己家里待着。我说从现在开始,你就多和朋友出去,去街边小摊喝啤酒,放开自己,打破自己。她平时比较宅,我说你不能那么宅,你得多出去,你必须多看,首先你看到然后才能感受到,再往后面说你才能去表现。你见都没见到过,你怎么表现出来。
高群书:开场就是按照案件真实的发展流程来的,以警方的视角来展现,所以会集中在赵友男身上。
新京报:这部剧有一个挺明显的感觉,警察那一部分在剧本呈现上显得有一点弱?
高群书:对,这也是这种大案戏的通病。写警察的时候只能写他的行动,没法去那么详细具体写一个人,他的人物脉络发展都只能是在行动中,这是真实的现实情况。《征服》当时播出的时候,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说《征服》是孙红雷一个人托起来的,演警察的演员都不会演戏。大案都是群体团队协作破案,是群像,更多的是行动,没法写什么个人高光。《征服》播出时很多评论说警察演得不好,天天板着个脸,实际上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大案来了,领导说10天内必须破案,不破案就地免职,他怎么能不板着脸呢?很多时候板着脸也是给部下造气氛造压力。但是大家就说是演员不会演戏。反派有单独的人物线,更容易出彩。《征服》播了很多年之后,大家发现,刘华强身边那些小弟演得也很好,最后发现那个卖瓜的都演得很好。而且从创作角度来说,确实这一类的剧本对编剧要求也非常高,要太大的功力了,也很少有编剧能做到,赵冬苓(《警察荣誉》《红高粱》《幸福到万家》编剧)能做到。
像姚安娜这种新人,很难要求她去发挥
新京报:《猎冰》拍摄现场,据说你要求其他的演员没有戏的时候,都要去观摩张颂文的表演?
高群书:从第一天开始就是这样。不是仅仅观摩张颂文的戏,所有的戏,我都要求没戏的演员也要去现场看。我跟演员说,多看看我调教别人的戏,到时候我再调教你就省点事,确实也是省点事。演员每天到现场后,就都在后面坐着看。
新京报:以往作品中,你也用过大量的素人演员,在《猎冰》现场,如何调教姚安娜以及其他演员的表演?
高群书:我对非职业演员是不会给他们讲表演的,就给他们讲人物在做这个事儿的时候心情是什么?为什么做这个事儿?让他们真听真看真感受。要说非专业演员的调教,我对每一个人讲得都不一样,需要针对他现有的基础。比方说演贺鸿章的苗博从来没演过戏,他是个主持人,说话开始都是播音腔,都是一点点练出来的。他原来在表演上是一种很夸张的演法,生活中他只要喝一点酒,就会站起来说,我给大家朗诵一首诗!你说这怎么办?最后就是我说一句,让他跟着说一句,这么一点一点练出来的。
新京报:你之前在采访中也说,对演员的要求不需要他们每一句台词都一个字一个字按照原文复述,希望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消化、表达?
高群书:我要求演员必须有二度创作,好演员都是主动二度创作,再好的剧本也得允许人家按照自己平常的说话习惯、发音方式来表达,否则都是千篇一律了。像姚安娜这种没有经验的新人,她能完成就行了,很难要求她去发挥。我们有一个年轻女演员的戏,拍她煮面,现场我都要疯了。凉水倒进去,还没开,她就把面块放进去。我说你吃方便面凉水下锅吗?她说这不是在拍戏吗?这就是关键问题,她把演戏当成演戏,生活当成生活,她觉得煮什么不重要,煮不煮、怎么煮都不重要。她在学校练的都是无实物,学校舞台上不会整个锅对吧?我说今天咱们就上表演课,先教给她怎么煮面。那一场戏我记得拍了28条。拍了很多条之后,她突然开窍了,把煮面当真事演了,一下就对了。我说姑娘,我差点一世英名就毁了,我能把你调教出来,我太厉害了。姚安娜如果有这样的戏也就好了,可以教她。但是她所有戏只有任务,没有空间去发挥这样生活化的细节处理。
我之所以遭骂,是因为拍片子风格和惯常的不一样
高群书:我不认为是大家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征服》在播出的时候也是这样(被骂),只不过那时候社交媒体没有这么发达,能够被发出来的声音没有这么多。当年也有人说《命案十三宗》叫电视剧吗?连个灯都不打,你说我们能不打灯吗?说剧里面黑乎乎的人都看不清。我为什么让你看这么清楚?实际上还是观念问题。电影也一样,《风声》一出来,也是被骂逻辑漏洞像筛子。《神探亨特张》简直被骂死了,说这是电影吗?这就是一个《法治进行时》。但电影的受众毕竟还是比电视剧、网剧更少。我今天总结,我之所以这么遭骂,是因为我拍片子的风格和很多人惯常看得不一样,不是他们经常看的那种很光亮很讲究的样子,我这种纪实感可能很多人会不习惯。也有网友吐槽我们镜头、剪辑、配乐特别粗糙,我认可这个说法。预算不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我们就想做一部质朴、纪实感的戏,让大家回到上世纪90年代。
新京报:现在回看,如果说《猎冰》有些什么遗憾的地方,你觉得网友的评论中有没有一些有道理的建议?
高群书:当然有,比如说剧情方面,警察写得不如反面人物,确实是这样,不丰满,这真是剧本问题,还可以写得更好一点。我们就是利用现有的比较简陋的条件盖了一个小平房,你非要用高楼大厦的标准要求,确实我们做不到。昨天吃饭,有一个哥儿们说,这个剧就那样,也没什么突破,也没什么好的,但是莫名其妙让你愿意追着看。我想这就是我的本事,这是我的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