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邯郸初中生遇害案:“成绩较好”不等于“不会杀人”

王言虎 新京报 2024-04-12
揆诸现实,破除学校教育这种“唯成绩论”尤为必要。
全文1261字,阅读约需3分钟 

撰稿/新京报评论员 王言虎 编辑/徐秋颖 校对/杨许丽


▲被害人生前就读的学校。新京报记者 李英强 摄


发生在河北邯郸的初中生杀人埋尸案,仍在被全网密切追踪。针对该事件进展,央广网记者深入到案发地,并对受害人家属和学校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该校校长时,这名校长所说的一句话再次引发争议。


他说,“这3名犯罪嫌疑人中的马某在班里的成绩排名是十多名,成绩比较好,能做出如此恶性的事情,完全出乎意料”。


相信,在3名学生铸下的弥天大错面前,校长无意为之辩护,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一起残忍的凶杀案面前,校长的“深感意外”,实在令人有些尴尬。


校长的这番话,其实隐含了这样一种观念:成绩好就等于品行好,品行好就不太会去干坏事。反过来理解就是,干坏事是“差生”的专属。在越来越多人认同“成绩不等于人品”的今天,这话注定会招致批评与嘲讽。


得承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成绩好是可以“赢家通吃”的。尤其在校园中,成绩好的学生犹如拿了“尚方宝剑”,成为老师们的“心头好”,犯了错误,也往往会“从轻发落”。


但显然,成绩不等于人品,这是一目了然的道理。学习成绩好只代表某个学生理解能力强、知识消化吸收快,属于广义上的智商范畴。而道德、品行、三观则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与智商完全是两个体系的事。将其强行挂钩、等量齐观,都是无视科学与事实。


揆诸校园教育,破除这种“唯成绩论”尤为必要。知识的传授与普及,当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但也绝不只是为了培养单纯会考试、会拿分的人。西汉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知识的授予与品行的教化,是学校教育的车之两辙、鸟之两翼,不可失其一端。


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成绩优异但品行恶劣的案例。弑母的吴谢宇、投毒的林森浩,还有将女朋友逼上死路的牟林翰。他们无一不成绩优异,勤奋好学,但品行又堕落到洞穿社会底线。


在邯郸这起恶性事件中,这名校长口中的马某“成绩比较好”,此前也没有发现霸凌迹象,这当然不是袒护,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恰恰是因为老师觉得他成绩不错,就放松了对其日常行为的观察,最终没能在其酿成大错之前,阻止悲剧发生。


这起极端个案,是又一个深刻的社会教训。尽管校园暴力的成因是复杂的,譬如学校失职、家庭失管、个案处置失之于软,但之于此案,综合各方信息以及此次校长的发言,可以看出当事学校在日常管理与教育理念上,是存在诸多不足的。


这就给校园教育提了个醒:日常教育中,必须及早剥离“分数至上”“唯成绩论”等过时的评价方法,更加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心理教育,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优异而降低对其道德品行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有知识、尊德性的人。这对所有阶段的学校教育一体适用。


值班编辑 康嘻嘻 古丽
麻辣烫大叔忙出“痛苦面具”,甘肃文旅:注意表情管理🤭

“7人持棍冲进学校追打中学生”,湖南常宁通报

“为什么女生总是手拉手一起去洗手间?”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评论”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