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创建了一个瓦尔登湖式生活社区:向善友好,离我们不远

践行环保的 大理Eco House 2023-11-26



1847年,远在美国的梭罗,开始着手将两年多的瓦尔登湖独居生活整理成书,也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瓦尔登湖》。他定没想到这段生活会成为一颗种子,170年后绕了地球半圈,在太平洋彼岸的异国他乡、在云南大理生了根发了芽。


《瓦尔登湖》里有这样一段导读:

「 梭罗无微不至地描述两年多的湖畔独居生活,目的在于通过这次亲力亲为的实验向读者证明,其实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住豪华的邸宅、穿昂贵的服装或者吃丰盛的大餐,也能够好好地活着,而且能够快快乐乐地活着。」


大理Eco House,正践行着这种极简、自给自足、向善友好的生活方式。或许,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并不是因为某一个人做的更多,而是因为大家都做的更好。Eco House创建了一个生活社区,更是关于艺哲对多重人生关系的审视与思考。



@Eco House厨房/会客厅



李艺哲,山东人,背包旅行33个国家、在瑞士读过MBA、在马来西亚当过高级白领。2017年,却从华东大都市跑到西南边陲,在大理改造了一个近200㎡的Eco House项目


“启发这个项目的初衷,是受到《瓦尔登湖》、《极简主义》、《看见台湾》、《Zero Waste Home》等书籍的启发,寻求一种我所热爱的极简生活方式。”艺哲手指着厨房顶上志愿者创作的Eco世界地图,向我们娓娓道来项目的由来。


@Eco House世界地图


Eco House位于湾桥镇云峰村,距离大理古城12公里。这座老宅子屋后不远,有一条通往苍山的竹林,曲径通幽、别有洞天,艺哲一眼便相中了,“就是这里了”。因为一片竹林,爱上这座老宅,很有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风范。


@Eco House屋后的竹林


如今,Eco House 已度过三年的婴幼时期,开启了第四个新年。在这个过程中,艺哲的向内探索之路也从未停止。她探索身体的物质世界、也探索精神世界。她相信能量守恒定律,过极简的生活,去做更多让自己精神愉悦的事情。


@Eco House如今的小院


从静心开始,回望内心、清理身体和情绪的垃圾,由内而外做到心口合一。吃,她可以吃素食,也可以吃的很好;穿,可以是朴素的衣服,满足保暖御寒的基本需求即可;住,可以不是高楼大厦,可以是村里的老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动手改造,皆是热爱;行,每周最多去一次古城,就是“进城了”。


@Eco House楼梯/老木门


除了吃穿用度的改变,现在的她更明白Eco House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Eco,即生态,做任何事情之前先问问是否对环境和生态有益,再去做决定。



开放小院,让106个人参与进来,是什么体验?最初的小院,不通水、只有一根电线,没有厨房和洗漱场所,要用来居住异常困难。于是,艺哲便在网络上发起了共建帖,邀请大家一起来改造小院,很快6位志愿者参与了进来,包括艺哲的父母。


@Eco House改造记


不久,小院动工了。每个志愿者都把Eco House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就地取材、物尽其用,会木工的就做柜子、榻榻米,会手工的就做桌布、地毯,会装修的就铺小路,做面包窑、建设天井、修葺房顶,连猫咪也要负责捉老鼠。15个月近500天,所有的人一起弯了成千上万次腰,终于把一个几近荒废的院子改造的有模有样


@Eco House老房子


改造完成的小院继续秉承“开放共享”的理念,时至今日,百余位志愿者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不同城市,赶赴同一个小院。他们和艺哲及家人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分享自己一技之长、给小院添砖加瓦,合力打造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第5期志愿者沐光和第106期志愿者志博,完成了志愿者到合伙人的角色转变。沐光,2019年元旦正式成为合伙人,从深度极简生活爱好者,成为践行者与传递者;志博,在路上10年,2021年元旦前决定留在大理,用自己的所见所闻与亲身经历,帮助Eco House完成新的跃迁。



我们喜欢亲近自然,听鸟鸣、闻花香、触摸土地,是时候思考下,这片动植物的天堂,我们该怎样与它们更好地相处?我们习惯了物质充裕、买买买的时代,是时候回望下,这些东西真的是我们必需的吗?对环境是否友好?


Leave No Trace,无痕山林,是始于美国的一种户外运动方式,旨在提醒人们在自然中活动时,关注并身体力行地保护与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1]


@从Eco House二楼望去的苍山


“不止尊重自然、更要敬畏自然”。无痕山林的七个原则,是Eco House与自然相处的准则。Eco House每个月的“溯溪”活动,带领伙伴深入苍山十八溪、了解河流的走向、听听河流的故事、捡拾河流的垃圾,把无痕山林的理念传递给了每一个参与者。


@Eco House中和溪City Walk活动


户外是一个大“山林”,每个家庭则是一个小“山林”。在Eco House,你会发现这种极简、零垃圾的生活实现起来其实很简单。比如,他们吃的菜是在社区的有机农场购买,厨余做垃圾分类,减少塑料袋和包装的使用,用苏打水刷牙,用毛巾代替纸巾,会因为一个品牌的过度包装而不去购买他们的产品......



Eco House是艺哲和家人生活的地方,也是一个向善友好的社区,往大了说,社区就是一个更大的家。在这个“家”中,每个人都扮演者不同角色。“自然”和“家庭”是这个社区的两大主题,倡导与自然为善、关爱家人、分享社区文化、积极利他。


@Eco House发家致富区


截止目前,社区活动已经举办了80期从社区分享会、有爱的家、到溯溪活动。“志博在路上的十年”,第106位志愿者、Eco House合伙人志博分享了不为人知的旅行故事;“相爱一生的经验分享”,一对在大理居住了20余年的国外夫妻,传达爱的智慧、启发有爱的家;“溯溪”活动,在2020年已走完7条溪流,2021年将继续带领大家走完余下的11条溪流。


@Eco House社区活动


他们求同存异、接纳彼此;他们热衷于把这个社区打造的更美好,也热衷于去帮助那些向善的群体。在村里三年,艺哲跟当地居民相处非常融洽。艺哲和志愿者也会准备一些物品,留给有需要的村民。



在做Eco House的过程中,家人的支持给了艺哲最坚强的后盾,让她可以心无旁骛、对这个事情永远保持专注。艺哲的老公志明,Eco House最大的投资人,是艺哲生活上的伴侣和事业上的“最好闺蜜”。他总能站在不一样的视角看待项目,比如他认为:“Eco House是一个家,所以我们应该拿家的标准来看待这个项目,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爱为目的”。志明和艺哲,一个负责点灯指路、一个负责深耕落地,可谓是完美搭档。


艺哲的父母,Eco House最早期的志愿者。和多数的中国父母一样,他们一样会担忧孩子,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固定的住所、15年租期之后怎么办。从非常不理解,到以志愿者身份加入,参与Eco House的一点一滴,见证这个事业从种子到萌芽,现在他们也慢慢的理解、支持这份事业。


 @Eco House二楼玻璃窗


@Eco House二楼的榻榻米


2020年初,Eco House迎来了团长--海蒂,艺哲的女儿,随着海蒂的出生,艺哲对生活与事业又多了一些新的感悟:“以前对Eco House的期望是三岁走出去,五岁遍地开花,现在不这么想了。我觉得能把每一个体验者、志愿者、参与者的感受做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艺哲与家人


6点,清晨洱海上空的太阳泛着微微的霞光,等待冲出云层,此刻小院里艺哲正准备早起,做一些艾灸调理身体;7点,云峰村的老人准备赶集,小院里艺哲的爸爸正准备给小花浇点水;8点,艺哲的妈妈开始准备早餐,荤素分开;10点,小院阳光正好,海蒂开始在二楼的阳台上晒着太阳,和姥爷一起玩耍......


原来,除了城市里的生活日常,真的还有另一种生活在真实发生着:极简、自给自足、减少污染和废弃、向善友好;在该起床时候起床,在该休息时候休息;在种植果蔬的时候,去触摸土地;在田野中奔跑的时候,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这种生活,很美、也很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