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重点区域社区级配套设施的一体化空间布局研究
摘要
我国城市化已经从高速增长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成为当前发展的目标。其中,社区级配套设施的优质建设是提升民生质量最直接、有效的抓手之一。本文结合光明区公共配套设施规划的设计实践,从人的需求出发,从空间场景角度对设施分类、空间布局、单元管控和运营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一体化设计策略,以期为重点区域社区级配套设施的精细化设计、实施、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配套;场景设计;单元导控
深圳在“双区”加持的背景下,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2022 年,光明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高颜值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在超大型城市经济、产业发展背后,民生领域的建设需求愈发迫切,作为民生基础的社区级配套设施设计和营造就成了重中之重。一方面,现状社区级配套设施在数量、规模上存在短缺;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重在补量,设施功能和布局设计管理相对粗放。面对高质量、高颜 值的发展定位,本文以此为契机,对社区级配套设施的一体化设计思路展开探讨(社区级配套设施是指管理、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和社会福利六大类中,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中的:社区级)。
社区级配套设施现状
2018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 相较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新标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出了15分钟“生活圈”的理念,取代了《规范》中沿用多年的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模式。新标准对社区级配套设施 从不同生活圈进行分类设定,体现了设施配置的科学性、公平性。
(1)普适的人群需求,划定生活圈。新标准是从全民基本需求和出行情况进行思考,针对老、中、青、幼,全覆盖,具有普适性。针对不同人群的出行情况,进行了生活圈层的四级设定,即15分钟、10分钟、5分钟生活圈和居住街坊基本单元。
(2)普适分类,大而全。新标准设施分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市政公用、交通场站、社区服务和便民服务设施六类,具体设施分类与93 版《规范》基本类同,以普适的生活功能为主。
(3)集中布局,通则性管控。设施规划建设主要是依据设置规定和建设控制要求进行确定。设置规定是对设施的应配、需配和建设模式作出要求。建设控制要求主要是从规模、服务内容和设置要求三个方面进行管控。整体上强调集中、联合建设,打造综合服务中心,是一个二维的通则性指导。
社区级配套设施主要是通过专项规划转译至控规或直接由控规进行确定,在修规中设计实施,缺乏整体的空间设计统筹。基于社区级配套设施的分类细化、空间布局、实施管理及生产型配套设施的缺漏,亟须开展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社区级配套设施需求新趋势
通过对国内知名科学城(中关村、张江)区域人群构成和需求分析发现,领军型、高技能人才、基础人才及其家属是区域人群的主要构成部分。该类人群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的特点,其中35岁以下人群占比达到70%以上,本科学历占比过半。整体配套需求(除 居住需求)体现在五大方面,其中基础配套和产业配套是生活、生产配套设施的覆盖,社交需求和空间要求强调设施外部环境和内部功能环境组织,氛围体系是社区管理和运营体系构建(见图1)。
(1)人:以人为本,细化特色。城市发展是更好地为人服务,人的需求是配套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导向。在全龄覆盖的普适需求基础上,更要关注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人的工作、生活习惯。
(2)需求:年龄、职业双需求,生产、生活双配套。年龄、职业需求深化:精细化人群在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和向往,加强高精尖人才的需求导向。生产、生活配套需求:生活功能区以居住生活体验为主,生产办公区突出研发、孵化、培训等功能。不同发展进程区域需求:城市一般区域以普适功能为主,重点发展区要更好地解决与科技化、全球化等相关联的特色化配置。
(3)设计:融入体系,精准布局。配套设施布局要和区域空间结构体系进行衔接,利用公共空间、慢行 体系、轨道站点及自然环境等空间要素进行布局,形成立体复合的配套空间体系,营造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生产场景。
(4)实施:刚弹结合,灵活有度。刚性管控设施规模和数量,对于设施位置、空间布局进行弹性设计指引,对基础需求功能进行刚性管控,对特色化服务功能进行弹性引导,刚弹管控,保障实施。
(5)运营:数字引领,智慧生活。依托互联网打造科学、智慧化的公共配套设施服务平台,一方面对设施建设的审批和建设流程进行科学指导,另一方面对建成后的服务和运营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科学城背景下的社区级配设施空间布局
光明区位于深圳市北部,全区用地面积为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9万人,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之一。规划以人为本,通过“世界标准、光明特色”,打造多层次、国际化、高品质、特色型的优质公共服务体系。针对社区级配套设施,通过“识别人群特征、细化服务功能、精准三维布局、单元导控实施、智慧运营管理”五步走,打造社区级配套设施一体化构建流程。以下对社区级配套设施的规划探索进行详细论述。
(1)数据分析研判,明确目标人群。通过对近年来光明区人口数量、年龄、学历变化情况分析发现,全区人口增量全市最高,六普、七普人口增长比达到127%,大学学历人口增长率对比深圳、广州增加迅猛,与科学城区域的人员构成特征相匹配。
(2)保底线,增特色,优化配套设施类型。规划提出保底线,增特色的规划理念。保底线就是以国标和深标进行最低标准构建,作为规划的基础保障;增特色是基于科学城人才、高端产业的需求,补充国际化、专业化、精细化生产、生活类配套设施,形成“基础 + 特色”的服务设施标准。
(3)构建配套菜单,营造单元场景,实现精准3维布局。一是“配套 + 场景”,单元营造。依托国空划定的居住、工业、商业商务、科学、自然风貌区等标准单元(15分钟生活圈),结合各单元主导功能进行设施类型筛选, 形成各单元配套设施标准。设施的建设主要是结合公共 空间、建筑空间进行建设,规划结合五个单元的主导功能进行五个空间场景营造。针对每个空间场景的建设要求和管控角度,从街巷空间、建筑空间两个空间体系,以交通空间、公共空间、建筑布局和功能空间四个管控类别,打造多要素单元场景设计要素库(见图二第一步)。二是精准转译,三维布局。将配套单元的配套设施与场景管控要素叠加,梳理出各类设施的布局设计要点。基础型设施公共属性更强,对便利性和开放性更严格,倾向于独立设置或布局于低楼层空间;特色化设施更多倾向于专业性,其功能性在布局上要求与建筑空间和其他特色化空间融合度更高。如科学城单元的城市设计中提出公共环廊和城市阳台等特色空间,通过转译识别,将配套设施布局与特色空间融合,从而实现设施空间布局系统化、特色化(见图二第二步和第三步)。
(4)一图一表、刚弹结合、单元导控保实施。以标准单元为范围,进行一图一表管控,保障设施落地实施。一图为设施布局图,强调设施布局位置;一表,包含设施类型、数量、规模和布局指引四个方面。规划对基础型设施类型、规模、数量提出刚性管控,对特色化设施类型、规模、数量进行弹性管控,并在保证集中或集聚式布局的前提下,设施位置结合布局指引原则进行落实,但作为弹性管控,预留灵活性。
(5)智慧管理、市场运营。以“互联网 + 公共服务”的理念,打造光明区智慧城市运营平台,指导建设审批和后期运营服务。同时,引入市场主体进行设施建设和管理,通过政府监督、市场服务,社区参与,实现后疫情时代社区级配套设施高效、科学、安全、可持续的运营服务。
结语
高品质的社区级配套设施体系的营造是高质量城市发展的体现。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城市设计为基础,探索社区级配套设施空间布局的一体化流程,将平面布局延展到三维空间建设指引中,是城市精细化建设和运营管控的重要尝试,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愿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姝雅 15 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优化研究
[2] 林可可 从产业区到产业社区:需求视角下上海产业社区服务配套研究
[3] 陈炜 张江科学城公共配套需求研究
[4] 赵雨晴 青年行为需求下社区生活圈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5] 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人本需求视角下的创新型人才居住空间发展策略
声明:本首发于《建设科技》,经作者授权,特转载分享,以供交流。
近期阅读推荐
粤规精造|承载社会责任,凝聚智慧,传承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