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无话新妇儫[ghao5]

林伦伦 林伦伦方言茶话 2021-11-07

      

        【注】文章中加粗的文字为录音资料。


前面《正月正,新囝婿,上客厅》一文,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这里趁着大家的谈兴,谈谈婆家的亲属称谓。


就先从标题“大家无话新妇儫”这句俗语说起吧。那里面就有大家新妇两个称谓。

 大家”指婆婆,潮州、汕头等地多数读为 [da2 gê1],揭阳一些地方读为[dua7 gê1 ],但读[dua7 gê1 ]有指在某方面成就大的人的歧义,如中国书画大家等。跟普通话一样表示众人的意思,则读成[dai6 gê1 ],潮汕话也说成三个音节的大家伙大家人

大家(指婆婆)相对应的是“大官”(指公公),潮州、汕头等地多读为[da2 guan1],揭阳有些地方读为[dua7 guan1]。读为[dua7 guan1],则有指级别高的官员的歧义。如说:个物看着是大官,后畔缀着够群人(那个人看来是个高官,后面跟随着成群的人)。

把婆婆尊称为“大家”,大概始于汉朝时对贵妇的尊称,如东汉女史学家班昭 (约公元49120),是著名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年轻时守寡,奉召入宫,为皇后及诸贵人教师,被大家尊称为“曹大家”。后来慢慢地,“大家”便被泛化用来尊称有地位的妇人了。到了南北朝的文献中,指婆婆的例子已经很多了。例如:南朝•梁•沈约《宋书•孙棘传》:“棘妻又寄语嘱棘:‘君当门户,岂有委罪小郎?且大家临亡,以小郎嘱君……’”大家,文中指孙棘之母、棘妻之婆婆。“小郎”,指小叔子(“小”潮汕话读sio2,口语称细叔,或者叔囝” )

到了唐代,还有“大家”指婆婆的用例。如:唐•温庭筠《干馔子》:“大家见之,即不忘媳妇。”“大家”“媳妇”对称,与潮汕话说“大家新妇”一样。“大家”,唐代也称“阿家”,如唐•赵璘《因话录》卷三:“王问曰:‘何事?’女对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候。’王掷箸怒曰:‘汝为人妇,岂有阿家体候不安,不检校汤药,而与父作生日……’。”

婆婆在过去是有恶名的。曾经听说过教书先生,守寡大家,这是让孩子们望而生畏的两类人:一类是手持戒尺、背不出书来就打手板子的刻板凶狠的教书先生;一类是苛刻对待(有的可能是虐待)儿媳妇的“守寡大家”。所以,才有了北方话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说法。但今天不同了,婆媳多数分而居之,再不用在一起了。而现在的婆婆也再不是过去的可怕可畏的变态毒舌老太,而绝大部分是可亲可敬的妈妈了。

 


“大官”称公公,未见汉魏六朝用例,但宋朝的王楙在他的《野客丛书》中对此有所记录:“吴人称翁为官,称姑为家。”清代的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一亦云:“天子为官家,而妇人称舅姑亦曰官家。按马令《南唐书》:元宗好游,李家明常从。初皇弟加爵,而恩未及臣下。因置酒殿中,家明俳优,戏为翁媪列坐。诸妇拜礼颇烦。翁媪怒曰:‘自家官,自家家,何用多拜也。’元宗笑,于是百官进秩有差。”当代学者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云:“官家除称帝王外,……吴人又以之称翁姑。”“翁姑”就是公公和婆婆。由此可见,称公公为“大官”原来也是由于对帝王、权贵的尊称,后来才慢慢变成寻常百姓的泛称。不但潮汕话保留此称谓,吴语、福建闽语也有此称。公公婆婆潮汕话还合称为“大家官”,但不称“大官家”,大概是怕有误会吧。

大官、大家在潮汕话中基本上是用作背称。旧时儿媳妇面称公公婆婆得把自己降低一级等同于自己儿女的辈份来称呼,绝大多数跟孩子一样称阿公阿嫲。这反映了过去家庭里残留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现在的年轻人就灵活多了,儿媳妇多数跟着自己丈夫称公公婆婆“爸爸妈妈”。跟儿女在一起的时候,也会随机跟孩子一起喊公公嫲嫲。我觉得这样好,轻松又亲热。

 

儿媳妇,潮汕话叫新妇,音[sing1 bu6],一些地方的口音因为连读音变而成为[sim1 bu6]。粤语称[sam1 pou6],音译写作心抱,其实也是新妇。“妇”字是保留古无轻唇音”[f] 的特点而读[p-](粤语)或者[b-](潮汕话),连读音变逆同化而把前面字的韵尾[-n](粤语)或者[-ng](潮汕话)变成闭口韵尾[-m]。潮汕一带过去曾经有童养媳的习俗,叫做新妇囝

新妇之称,古已有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何进传》:“张让子妇,太后妹也。让向子妇叩头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这个“新妇”指的是张让儿子的妻子,也就是张让的“新妇”。又《周郁妻传》:“郁骄淫轻躁,多行无礼,郁父伟谓(郁妻)阿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两例“新妇”都是公公称儿媳妇,与潮汕话合。

称儿媳妇为“新妇”,一直都清代,历代都有文献用例。宋•洪迈《夷坚甲志•张屠户》:“新妇来,我乃阿翁也。”“阿翁”是翁姑,指公公,潮汕话应读[ong1]。明•瞿佑《剪灯新话》卷三:“但愿吾子早归,新妇异日有子有孙,皆如新妇之孝敬。”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女在内含笑而告之曰:‘翁无烦怒,有新妇在,刀锯斧钺,妇自受之,必不会贻害双亲。’”清朝学者翟灏在其《通俗篇•妇女》中记载道:“考新妇之称,六朝已然,而唐最为通行,见诸史及小说稗官家,……然自主逮及翁姑言,非主新嫁也。”此说正与潮汕话相合。

婆婆与儿媳合称,叫“大家新妇”,在俗语中,也常常以对称出现,如“大家无话新妇儫”、“大家轻易,新妇看齐”、“大家粗枭,新妇严条”等等。在传统的家庭里,婆媳关系是个永远的难题,也是影视的热门话题,电视剧就有直接叫《婆媳是天敌》的,还有《婆媳的战国时代》《婆媳过招》等等。而丈母娘跟女婿的关系倒是好处理得多,不少地方说:“丈母婆惜囝婿,惜到咸命唔爱(main3)” 也正是如此,时下有了宝宝的小两口,多数是丈人公丈母婆来帮女儿女婿带宝宝的,或者干脆就住进岳父岳母家了。这在过去,有“乞人招”(倒插门)之嫌,男方肯定不干的。因为有后生乞人招,食老归转乡的古训。但时代不同了,小两口与岳父岳母同住在城市里已成主流了。

 


末了,还得跟大家说说标题的两个字(词)。

一个是无话,这里是话里有话,指的是“坏话”,含有负能量信息的。心中愤愤不平、口中唠叨个不停叫话话叫”;找事儿说别人坏话,叫做生话”;编个理由说事叫做“生话”;对神佛祈祷叫做说话,则是一个中性词。

二是,潮音[ghao5](御喉切),这里是贤惠之意。“儫”(ghao5)在潮汕话中有聪明、聪慧、贤惠、能干等等意思。培养子女的生活谚语有布唔破,囝唔会(bhoi6)儫(孩子学剪裁缝纫,不剪坏几匹布、缝坏几打衣衫怎么可能成为好裁缝呢?比喻培养孩子要舍得投资下本钱)。“儫”的本字,我曾经在《潮汕方言词考释》一书中考证为(“口”换成)字,《集韵》平声豪韵音牛刀切,健也,强也。通作。现在终于明白过来,其实ghao5,就是字除了[hao5] (“声母) 之外的另外一个读音[ghao5](“疑”声母)。明白了这个道理,本字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写作,但大家见到一定会读作[hao5](毫),我只好从电脑字库里找了个不常用的字来代表[ghao5]这个读音了。大家同意就接受了并使用开来,不同意的继续使用嗸”(“口”换成“力”)也没有问题。


阅读链接:

1、正月正,新囝婿,上客厅

2、笑嘴笑嘴,钱银加加使到畏


【注】本文照片来源于百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