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教育研究与评论
作者
吴非,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杂文家
来源
小学教育教学版2019年第6期
和许多老年人一样,我会时时回想自己的小学和中学生活的片段。
经常听闻“某某届毕业30周年纪念活动”“某某小学某届某班聚会”,参加者多是中老年人,还见过很多老年人的“小学同学微信群”,而他们的孙辈已经是中学生了。这并不奇怪。随着岁月流逝,沉淀在记忆最深处的,是人的童年和少年,而基础教育是人一生的“底子”,那张白纸上最早打上的底色,注定要成为终身记忆。
童年就明白的简单道理,一步一步发展为生命信仰。无论如何,不要以为常识仅仅是儿童的学习任务,很多大人物至死也没能明白那些简单的常识,他们拒绝、否认那些简明的道理,他们人生轨迹的倾覆点,往往是与常识对抗之时。
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的真善美,让他们获得精神启迪;要鼓励他们在校园培育友情,找到一生中的朋友,关注活生生的人和人的精神。校园有他敬重的老师,有无话不谈的朋友,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会成为他的教育记忆,包括他并不认可但为之思考的事。
学校要尽可能避免错误的教育。任何教育行为都会影响儿童,家庭是私人空间,学校则是社会化家园。校园的精神文化水平高于一般家庭,教育才可能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如果学校教育违反基本常识,家庭几乎无力抗拒;学校教育出现的错误,家庭很难有能力纠正。因此,必须对学校教育提出高一些的要求。
童年是生命的礼物,要种下梦想。青春期是最珍贵的时光,不能充当荣华利禄的牺牲品。如果学校教育的引导错了,有可能让人一生处于蒙昧之中。
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如果被“輮以为轮”,一生“不复挺”,精神也就难以直立了。我在高中教学多年,发现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养成的不良习惯,高中三年很难纠正。
学校教育应利用一切可能的积极因素教育学生,但是,学校做任何事都不宜带有宣传动机,“制造轰动效应”“追求新闻效果”不可能形成正常的教育,只会把学生的思想搅乱,让他们变得浮躁、功利。
教育的特征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还要注意顺其自然。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深思熟虑,不要刺激学生做无益的事。谨慎不同于保守。
我们这代教师的认知不太可能超越时代,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已经能看到违反常识、违背规律的后果。学校教育没有理性的反思,很难保证不再犯错误。我们为已发生的教育行为寻找合理依据,说明仍有理性(至少是残存的);而一旦人们认为不需要为那些教育行为寻找合理性时,他们已经拒绝了常识,不愿“讲理”了。这时候,教育是无“品质”的,也根本没有了“责任”。
因为学校教育会给学生留下终身记忆,教育行为有精神引领作用,为学生未来着想,教师不能向学生灌输庸俗的人生观。
学生有思维判断力,他们能敏感地关注到校园发生的事。曾有学生关切地问我:“老师,您最近工作是不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说:“习惯了,会过去的。”我并非刻意轻描淡写,的确是对困难习以为常了。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力量,必须有责任和担当,不仅仅因为学生在看着我们。
我常对学生说:“顺利”和“成功”往往只是两次困难间隙的休息或过渡。瞬间的快感,一闪而过;真正有价值而且必须要学会的,是和失败、挫折相处,和困难相处,和问题相处,以不停的思考探索等待发现,以之为“日常生活”、习惯,人,就是这样“立”起来的。
鼓励并引导儿童少年去探索探究,让学习逐渐成为生命需要,成为灵魂和精神的冒险。最有价值的学习一般总是伴随困难和问题而成的。困境和黑暗,往往更能培育理想者寻找光明的意志和能力。最有效的学习也总发生在最困难的时期。其间的体验,对一生的学习而言,有如灯塔或坐标。
那个想到第一步的人未必知晓其后的一切,开启思维之门需要孤寂的环境。他不会在意有没有人记住他的姓名,他只是不停地思想,追索问题的根本。
有时候,错误是必需的经历,需要注意的是减少错误、不重复错误。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曾不得不说:“你在学校接受或看到的一切,未必都是正确的;我是你的老师,但我不能保证教给你的都是正确的,因为我的智慧是有限的;你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辨别和判断。”
当人们谈起一只鸟时,会想象它在飞翔;而真正能清楚地观察一只鸟时,是在它落下栖息时。清醒地思考教育的常识,往往是在某个现象发生之后,而未必会在过程之中。这是我们的局限性。
如果在未来,学生回忆学校教育,能记住的是基本规则和教养,是文明的行为习惯,那就可以说,他们的老师“在很久很久以前”,用常识照亮了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往期回顾
老生常谈 | 有了问题,才会有思想
老生常谈 | 过多的指导会令学生无从下笔
教育研究与评论
投稿邮箱:
rre100@vip.sina.com
有深度的研究 多角度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