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筹企业回归 进入V2.0

York 老约客谈VC 2021-09-17

(资料来源:“Why Do Chinese Companies List Their Shares In New York?”,George Calhoun,Forbes, 2020/8/14)


上面截图自8月14日福布斯杂志的专文“为什么中国企业赴纽约上市?”,该文提到美国政府威胁要禁止“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并下令数百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从美国股票市场退市。 但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还争相上市 - 不是在深圳、不是在上海,而是在纽约。该文也引述华尔街日报的同日报导称:“尽管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政治、贸易和监管紧张局势加剧,美国对中国科技公司IPO仍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今年迄8月中旬,已有超过20家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或NYSE公开发行股票,总共筹集了40亿美元,而这一金额已经超过了2019年全年25家中国公司上市筹集的35亿美元。”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还进一步提到,投资银行家和融资顾问表示,中国公司仍在排队等待美国上市的机会。人们似乎不太介意地缘政治和监管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需求并未受到抑制。


(资料来源:“Why Do Chinese Companies List Their Shares In New York?”,George Calhoun,Forbes,2020/8/14)


上图是福布斯专文作者George Calhoun提供的图表,根据美国SEC的数据,迄2018年12月(或2019年3月),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总市值为1.8万亿美元,仅占美国股市总市值的4.3%,规模较小。但若与中国境内证券市场的总市值比较,就显得不可忽视,中概股在美上市总市值约占深圳市场总市值的53%、上海市场总市值的45%或科创版市场(Star版)总市值的4.5倍,也等于沪深股市总和的23%。(老约客注解:该文提到上述市值是2018Q4/2019Q1的数据,但科创版2019年7月22日才开版,因此是否为2020 Q1的笔误?但这些金额对比的些许调整,并不影响本文的讨论。)


从上面的数据,中概股总市值仅占美国总市值的4.3%,而对应于中国市场的23%,对中国国内股市的规模而言,美国市场显得极其重要。因此,美国市场也是中国企业融资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若中概股全部从美退市,有可能对中国企业的融资产生重大影响。


上面引述的福布斯及华尔街日报等报刊,对中国企业踊跃奔赴纽约上市的报导,与事实并不相符,我看到的是正好相反的趋势,中概股回归正进入新一轮的高潮。上述的报导,或许是作者对形势发展的错误观察,也或许是美媒特定立场下,带风向的有意作为。



“中概股”(中国概念股)与“红筹企业”两个概念,有一些共通,但不完全相同。两者都是指主要经营业务及收入在中国大陆,而企业主体注册在境外(绝大部分在开曼群岛)的公司。其中,中概股是指已在境外的证券市场(纽交所、纳斯达克等)上市的中国企业,而红筹企业则还包括尚未上市的企业。另外,跟红筹企业相关的还有“H股”,H股是注册在境内的中国企业去香港上市,除了注册地不同之外,他跟在纽约上市的中概股最大的不同是中概股募集的资金,以美元方式暂时保留在海外的OBU账户,方便海外的资金调度,企业也可自行决定何时汇回国内运用,而H股募集的港币则需汇回国内。


谈“红筹企业回归”,可以分成四类:

-  已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先下市,再回港股或A股上市。如分众传媒、360、巨人网络等。

-  已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保留上市身份,再寻求在香港或大陆,作第二上市。如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等。 

-  在香港上市的红筹企业,回A股或科创版第二上市。譬如:哪天小米或美团决定到科创版第二上市。

-  企业主体在境外的未上市红筹公司,放弃在美上市计划,到香港或大陆上市。


本文探讨的中概股回归,除了是指已上市企业往香港或科创版回归(下市再上市,或第二上市),如前面提及的第四项,这一趋势也会影响未上市“红筹企业”在上市规划时更加考虑香港及科创版的机会,也因此本文标题使用比较广义的“红筹企业回归”,而不是叫得比较顺口的“中概股回归”。


红筹企业(以及中概股)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走出的一条特色道路。为了获得境外基金的投资,而把企业主体注册在境外,因此形成外资创投“两头在外”的创新投资模式。我在“中国创投20年” 一书的序文里提到:“外资创投的“两头在外”模式,在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及证劵市场还不发达的年代里,把中国企业的投资及上市退出,“外包”给了国外的VC同行及华尔街,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


对20多年来,红筹企业及中概股的发展,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解读:一个比较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是拿外国的钱发展中国的新经济产业,另一个看到的是股权增值的好处,怎么都让外国人拿走了?两个角度都对,但若没有承接高风险的早期创投资金的进入,怎会有少数存活及上市后的股权增值?


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国有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大型国企改制并在华尔街上市,吸取“三资”之外的海外资金,也带入管理的提升,如上海石化(1993)、华能电力(1994)、南航、东航及中移动(1997)、中石油及中石化(2000)、中国铝业(2001)、中国电信(2002年)等等。


第二类是新经济产业的新创企业,以1999及2000年的“达康热”为第一高潮,有新浪、搜狐、网易、中国网、亚信、UT斯达康等在美上市。然后达康崩盘,红筹企业缺席华尔街将近三年,到2004及2005年进入第二波高潮,携程(2003年12月)、中芯半导体、百度、盛大、掌上灵通、空中等在美上市。再之后,大家耳熟能详的途牛、新东方、易车、华住酒店、好未来、汽车之家、红黄蓝、宜人贷、趣店、分众传媒、巨人网络、智联招聘、世纪互联、博纳影业、完美世界等等相继奔赴纽约上市,2014年更是迎来了京东及阿里巴巴两家“超级独角兽”的上市。这一类的中概股主要在互联网、无线应用、游戏、金融科技、消费、教育及医疗等新经济领域,而且都是创业成功的民营企业。


前面两类企业赴美上市,其“原因”极为不同。国有大型控股企业的海外上市是为了吸收更多外资流入中国,是国家政策的产物,而新经济企业赴美上市,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在创业过程中拿了境外美金的投资,其企业主体注册在境外,都是“外资股东”,这些境外企业无法在境内上市,A股在一路中小板、全流通、创业板、科创版的优化改进过程中,无法接受这些境外企业的上市,也因此为了资本运作及VC/PE股东退出的方便,只能在海外上市。



(处于私有化流程的中概股,艾瑞, 时间:2015年7月)


2015年曾有过一波中概股回归的高潮,在一年半的时间,共有38家中概股发起私有化(上表,艾瑞讯息显示在2015年就有23家开始私有化),接近当时在美“中概股”总数的五分之一。他们试图回归,主要是因为境内投资及上市环境的改善,以及下述的原因:

-  股价被低估(A股有较高的PE)是最直接而明显的原因。360回归后,估值大涨6倍。另如游戏行业的估值最为冰火两重天,A股游戏动则百倍的PE,远超纽约的10几倍,当年昆仑万维在A股的市值,就超过在海外上市的盛大、完美世界、中国手游等市值的总和。 

-  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认知有限,可能导致股票受追捧程度低,江南春就提过“不被美国文化理解”。

-  中美两国法律存在差异,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需要在符合中国法规及监管的同时满足美国的监管要求,维护成本及法律风险居高不下。



传统的中概股回归,或可称为V1.0,得经过三个步骤(回归三部曲):私有化退市,转成境内公司(拆除VIE)并完成股改,以及登陆国内资本市场。但,回归路径,道路险阻,步步高危。


启动退市,是中概股回归的第一步,也是挑战的开始。由于股东身份、市值体量、股权集中度、下市股价等,无可能标准化运作,每个案例的“顺利”程度,尽皆不同。为实现下市再上市的套利,并减轻漫长过程的财务负担,必须压低私有化价格,但也因此引起股民反弹。一般而言,中概股私有化的价格要比过去60天平均股价溢价20%左右,以获得流通股股东的支持,但当当、人人、欢聚时代、聚美优品等都因出价太低,私有化过程很不顺利。如聚美优品,2016年2月宣布私有化,要约价格7美元,不到2014年5月发行价22美元的1/3(2014年8月最高股价近40美元),引起投资者抗议与维权,在当时未能顺利下市。


私有化成功,公司退市了,中概股变成了一家境外的红筹企业,然后需要清退外资股东,把注册在开曼的外资企业重组为一家境内企业,也需要修改员工期权计划(ESOP),终止全部VIE控制协议,进行股改,牵涉复杂的企业主体变动。


转成境内企业后,还得面对黑匣子一般诡谲的A股审批。科创版及创业板的注册制还是一个比较创新的尝试,A股上市得经过层层审批与行政规范,困难重重,也面临很多国内IPO政策的不确定性。譬如在2015年大批中概股企业“结伴返乡”,是源于当年6月(及之前的政策传闻),国务院提出“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被解读为有望突破VIE架构,准许有外资参股的新经济项目在A股上市,以至引发中概股回归热潮。但到2016年3月,战略新兴板被两会否决,中概股回归遭到当头一棒。5月证监会重申对可能引起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6月证监会开始重点规范“借壳”上市,9月发布严格新规。也因此“结伴返乡”的回归风潮,被迫“密集刹车”。


2017年2月10日,刘士余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谈及“去年初,中概股回归一度盛行,应认识到,在美国上市不回来,一样也是服务国家战略。。。。中国资本市场监管标准不比美国等其他市场低。”  网民的解读:“中概股就别回来了,你在美帝都混不下去,还想回来骗钱?”  境内的IPO政策变化,是典型的Regulatory Risks,非常不利于中概股回归。


传统V1.0的中概股回归之路,充满不确定性,须耗时2至3年,甚至永远走不到尽头。如分众传媒,远在2012年8月就收到总金额35亿美元的私有化要约,开始回归流程,但直到2015年12月底,才借壳“七喜控股”完成A股上市,历时三年多。奇虎360的回归,也是经典案例,历时将近三年:

-  2011年3月30日,登陆美国纽交所。

-  2015年6月,启动私有化。

-  2016年7月,完成私有化。

-  2016年12月,拆完八个VIE架构。

-  2017年3月21日,完成股份制改造。

-  2017年11月2日,宣布借壳江南嘉捷以实现A股上市。

-  2018年1月29日,收到证监会的核准重组批复。

-  2018年2月28日,在上交所敲钟,证券代码“601360”、简称“三六零”。



在两年的压抑之后,中概股回归在2018年再度热络起来。新一阶段的中概股回归,是“推与拉”两股力量交错影响下的加乘结果。“推”的力量源于多年来中美对抗、瑞幸信用危机及会计底稿争议等的负面冲击,“拉”的力量来自于香港与大陆境内证券市场的“改善”,可以接受VIE、同股不同权、红筹、非盈利等公司上市以及科创版与创业板的注册制。


以目前看来,华尔街全面阻绝中概股上市,尚言之过早,“推”的力量比较是中长期的威胁,但“拉”的力量则是实实在在的吸引力。“拉”的力量,帮忙减轻了传统“回归三部曲”中第二及第三步骤的挑战:或许不需要拆除VIE,也甚至可以保留AB股、红筹架构等,并可以比较能预期的注册制在国内上市。


在新一轮的中概股回归,香港交易所扮演了关键角色,此归功于2018年的IPO新政。2018年4月30日,香港交易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新增了三类公司可以赴港上市: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以及在港第二上市。在中概股回归的讨论上,港股欢迎“第二上市”,是一大助力。依据中金公司的资料,除了已经在港二次上市的阿里、京东及网易外,还有17家中概股符合条件:百度、好未来、新东方、携程网、中通快递、百胜中国、微博、华住、汽车之家、唯品会、万国数据、58同城、陌陌、前程无忧、欢聚时代、泰邦生物和新浪等。


一家证券投资公司老总提过:“美国是全球的钱在选全球的公司,香港是全球的钱在选中国的公司,A股是中国的钱在选中国的公司。”  诚然,中概股回归挑战重重,重组回A股有甚多的不确定性,而香港提供了一个“中概股半步回归”的较佳路径。上面17家符合第二上市的中概股,可以像阿里、京东等保留纽交所或纳斯达克的上市身份,到香港第二上市,多一个板块“募集全球的钱”。至于不符合第二上市的中概股,大部份应该都符合香港第一上市的条件,可以考虑从纽约下市,再到香港上市,省略了“回归三部曲”第二步的企业主体重组(同样是以开曼公司上市),算是“半步回归”,也规避回归A股的挑战。


新一轮的中概股回归,也带出“红筹企业回归”的意涵。几千家红筹企业在上市地点的选择上,或许不必然把纽约当成唯一的选择。小米是一个不错的案例,2018年小米就利用香港的IPO新政(同股不同权第一股),舍弃纽约,而到香港上市,虽然当时有CDR的考虑(但因政策变动而放弃),但并未考虑直接上岸A股。小米从创业开始及后续的几轮融资,是一个开曼控股的境外架构安排,要重组回归境内,耗时费力,也有不可预期的政策不确定性风险,而在香港上市,以开曼公司为上市主体,也不用拆解VIE架构,但又得以“靠近中国一点点”,也算是“中概股半步回归”。 


香港的IPO新政,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技术公司,在一些规范条件下,得以上市。今年上半年有七家医疗保健及生命科学的红筹企业在港上市,共筹得港币157亿元,占港股筹资总额的18%,其中有六家企业是前十大的IPO项目。生技医疗板块异军突起,也提升了香港资本市场的多样性和竞争力。


另外,由于蚂蚁集团是境内注册的公司,在科创版上市是合理的选择,最后决定以A+H同时在上海及香港挂牌,可多一个“募集全球的钱”的筹资管道,也考虑到香港的流通性强,增发及发债的效率高,弥补了内地上市的市场效率机制。


中概股回归进入V2.0的时代,香港扮演重要角色,也获得最大利益, 2013年痛失阿里, 2019年因IPO新政再赢回阿里。另,据毕马威的资料,2020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场在全球不确定因素影响下仍保持活力,筹资总额排名全球第三。今年上半年有59家公司完成在港上市,筹资总额达港币873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2%。网易和京东的二次上市,筹资港币544亿元,达到香港上半年筹资总额的62%。恒生指数也宣布将把“同股不同权”及二次上市企业纳入作为成分股,小米、阿里、京东等中国科技巨头将被纳入该指数,也让香港证券市场摆脱地产、金融及消费的权重,科技股在港股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概股离开美国回归香港或大陆,推與拉的力量疊加,是进行中的大潮流,沛然莫之能御。  红筹企业回归进入V2.0,“回归三部曲”的老模式已经过时,香港第二上市让中概股‘半步回歸’(如阿里、京東及網易等),也可供红筹企业第一上市(如小米、美团等)。也因此,中国企业“募集全球的钱”的平台,将逐渐从纽约转往香港。



参考资料:

-  “Why Do Chinese Companies List Their Shares In New York?”, George Calhoun, Forbes, 2020/8/14

-  “The Gold Standard”: Why Chinese Startups Still Flock to the U.S. for IPOs”, Jing Yang,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0/8/13

-  “What Happens If Chinese Firms Are Kicked Out Of The U.S. Stock Market”, George Calhoun, Forbes, 2020/8/11

-  微信公众号 “老约客谈VC”,新闻热点 8,“香港IPO新政 中概股半步回归”,2018/5/4

-  “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何去何从?”,陈凯丰教授, 2020/8/22

-  “中国内地和香港 2020年度中期回顾IPO及其他资本市场发展趋势”,毕马威, 2020年7月


(公众号“老约客谈VC”, VC新闻热点 3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责任编辑:潘坤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