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法治的社会,即便你富可敌国,随时都可能被逼到走投无路
一百多年后,人们还记得虎门销烟的政府官员,林则徐,却早已忘了为战争付出惨痛代价的广州百姓,还有那个曾富甲天下,为保家卫国出力,为世界贸易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商人,伍秉鉴 。
在没有法治的社会,即便你富可敌国,
随时都可能被逼到走投无路
文:鲁克,来源:搜狐
作者鲁克,上海德稻集团企业家俱乐部顾问,私董会教练圆道商学院院长、理性的主题歌工作室创始人,人文经济学协会特约研究员。
你知道中国最富的人,是那几个人吗 ?他们不是王健林,李嘉诚,李兆基。
都不是 !那是谁呢?
2001年,《华尔街日报》统计了千年以来,世界各地最有钱的人。在前50人当中,中国有六人上了榜。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坤、伍秉鉴和宋子文!
前两位是元朝皇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强盗。元朝的疆域几乎横跨了亚欧大陆,接近中东。但是,这一切,所有的领土及财富都是靠武力抢来的!
成吉思汗自己说 ,他最大的快乐是征讨敌人,驱赶他们,抢夺他们的财产,看他们家人流泪,骑他们的马和占有他们的女人!
接下来的刘瑾,和坤,据说都是大贪官。
安兰德把人分成两种,一种是创造者,一种是攫取者。上面提到的五人没有一个是财富的创造者!
剩下伍秉鉴,也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他是唯一一个靠商业贸易而成为世界首富的中国人。
伍秉鉴,你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 。
因为,中国史学家都忙者给帝王将相立传写书,没有多少笔墨留给这些地位低下的商人。尤其是被官方唾弃的商人。
可是,伍秉鉴不是一般的商人,他很富有可以说富可敌国!
有人统计,他的资产相当于2000万两银子。2000万两有多大的一个概念呢?我们打个比方,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总共为4000万两。也就是说,伍秉鉴的资产可以顶政府半年的收入。
和前面的贪官不同,伍秉鉴不仅不贪政府的钱,而且还给了他们很多钱。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了《南京条约》,要赔英国 2100万银元。为啥要2100万?
英国人说,600万用于补偿被烧的鸦片,1200万补偿军费,还有300万用来偿还英商的债务。
可是,当时国库只剩下700万。怎么办?
清政府想到了伍秉鉴和广州十三行,让十三行来还英商300万的债务 ! (为什么是十三行,我们待会儿再说。)
那时候,伍秉鉴是十三行的带头大哥,他自己还了其中的100万。这还不算,签署《广州条约》时,伍秉鉴为清政府交了100万。史学家统计,从1801-1843年,伍秉鉴光给朝廷送礼、供奉,捐官和交税,报效国家的银钱加起来,达到了1600万两银子。
伍秉鉴为何这么有钱?广州十三行是什么组织?
康熙年间,外国人就来敲中国的大门,要做生意。中国人不懂什么贸易,传统文化里阶层划分是士,农,工,商,商人是最底层。官贵民贱,让老百姓和外国人做生意,他们很不放心。
同时,他们担心汉族的商人和外商的打交道,没法控制,说不定有钱了起义,对抗朝廷。而且,贸易对老百姓的好处,朝廷是不关心的,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收多少钱,也就是关税?担心收不到钱,官府设计了一个保商制度。
让中国商人为外商做担保。怎么担保呢?比如说,如果外商没交关税,担保商就得替他们交,如果外商犯法了,担保商无可旁贷。
要成为这样的担保商,第一要 有钱,第二要得愿意捐官,成为“官商”。
说白了就是买官,领一副顶戴花翎,拿到经营许可,这才有资格以政府的名义做生意。而官府府只负责收关税。不过,官商们做生意要先开行(也就是开外贸公司),又叫行商。广州最开始注册的有十三家行商,于是叫“广州十三行”。
说到这里,你可别把行商当什么“大官”了,基本上属于现在所谓的“干部”职称。有名无实。官府最小的官吏来了,行商都会吓得发抖。
当时和行商打过交道的英国人说,“在海关监督面前,行商们都下跪扣头的,如果官员允许他们起身,他们的视线也不会超过对方官服上第九粒扣子“, 如果不遵守礼节,行商会被骂,被打。
你可以想像一下,当时奴才侍候主子的诚惶诚恐的样子,连妈咪和小姐的关系都不如。
十三行中最大的行是怡和行,老板就是伍秉鉴。伍氏家族来自福建,是卖茶叶的,在武夷山一带有一大片茶山,茶厂。
说到武夷茶,当时在西方非常流行,欧洲人称之为“百病之药”,皇亲贵族结婚的送的礼都是武夷茶叶,能品武夷茶的人那都是社会名流。
俄罗斯茶商们为了运武夷茶到莫斯科,从东往西,由南至北,在中国开辟了一条商道,号称万里茶路,估计比丝绸之路还要长。就像现在的”一带一路“那么长。
美国有个茶商汉考克就是靠卖武夷茶,成了美国13州首富的。独立战争时候名望地位超过华盛顿。华盛顿要做总司令,他给受命状上签字。当时,他的广告是:“如果武夷茶不合女士们的口味,可以退货,退钱 ”。你看,卖武夷茶能这么自信!
而武夷茶里品质较高的,就是怡和行的茶。
凡是贴了怡和图标的中国茶叶,在西方一定能卖出最高价。
茶叶好,信誉好,赚钱就多了,伍秉鉴因此发了财。
他不仅和英国人做贸易,还找印度人做代理,与美国人合作。大名鼎鼎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把怡和行当成自己的银行了,交易做完,如果还有剩银元,也不带走,直接存放在怡和行,下次 “广交会“的季节,再来继续用。
伍秉鉴有了钱,就开始投资田产、宅院、茶园、店铺,还把产业拓展到美国,投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伍秉鉴的怡和行成了世界级的跨国财团。
伍秉鉴和怡和行在商业上的成功,主要归于以下几点:
第一,怡和行的茶品质好,商业信誉好
茶叶贸易不像现在相对简单,以前最大的问题在运输上。
那时候没飞机,没火车和汽车,没有好的道路,没法及时联络。
要从从武夷山把茶叶运到广州,当时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水路运。沿着东海南下,本来是最佳路线,但是,清廷把东海封了。只有走内陆。
但内陆,没有哪条河道直接通到广州的。他们怎么办的呢?
他们把茶从山里挑出来,运到江西铅山河口,顺信江经鄱阳湖进赣江,然后逆行南下到赣州上岸,再陆运辗转到南雄上船,进浈江经曲江入北江,最后到广州,七转八折全程总共1500公里。
一路上挑夫换马队,竹筏换大船,大船换小船。据统计光换船就得七次,那时候茶叶是包在锡纸或瓷器罐子里,日晒再雨淋会影响品质。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根本就保证不了茶叶质量和供应量。怡和行在茶叶生产和运输花了很多功夫,所以在茶叶口碑很好,来自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费城的订单不断。
第二,伍秉鉴为人慷慨友善,眼光长远,懂得互惠互利
据说有一次,东印度公司拿来一个150万两银子的订单,各个行商都跑过来竞标,东印度公司挑来挑去,最后还是选了怡和行,没中标的兄弟扫兴而归。伍秉鉴得知此事,就下了一道请帖,把这些人请到他家,一起看戏。席间他突然说,“以后有钱大家一起赚,有单大家一起做!” 就像铜锣湾的扛把子,行商们听完起立称赞,“大哥豪爽!今后小弟们一定支持你”。就这样分享让利,伍秉鉴在行商弟兄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你也许会好奇,那个年代,能和洋人沟通都不容易,他怎么还能到美国投资,把公司做成跨国集团呢?这也和伍秉鉴老好人的性格有关。
据说,有个从波士顿来的商人因经营不善,欠伍秉鉴的七万元还不了,但又着急回美国,但官府不放行。伍秉鉴得知此事,立刻把他找来,问清楚情况后,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又是一个很诚实的人,只不过你不走运,这样吧,我现在就当你的面把欠条撕了,你回去吧。”
七万多元就这么不要了!七万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当时给嘉庆帝祝寿的贺礼也只有2-3万,搁到现在就是1000万。
波士顿商人感激涕零,回美国后,逢人便说。洋人听了都不敢相信,世上居然有这么大方而且阔气的人。伍秉鉴在美国成了传奇人物,波士顿、纽约,所有对华贸易的美国商人,凡是提到伍秉鉴纷纷竖起大拇指。都知道他财力雄厚,为人慷慨。谁不愿意这种人做生意呢?
于是,很多美国人来中国就找伍秉鉴做生意。
客户多得要排队,除了茶叶,怡和行也做丝绸和瓷器贸易。
不过瓷器,伍秉鉴就不在行了,有一个叫威廉的美国人大老远来找他退货。伍秉鉴问他为什么要退?他说,这批瓷器外漆的中国山水画土掉渣了,太丑了。伍秉鉴二话没说,同意退货。但他又不想损失这样一个大客户,就盛情邀请他在府上多住几天。而这几天,伍秉鉴一边陪他聊天,了解美国经济发展,一边派人重烧一批瓷器。很快新瓷器烧好了,威廉喜出望外,原来的中国山水不见了,换成了欧洲城堡、绅士名媛,自己此行没白来,当即拿钱还要订货。
伍秉鉴却婉拒了,而是委托他用这笔钱在美国的报纸上帮他打广告。美国有报纸广告这事儿,也是这几天威廉告诉他的。这就叫做和气生财,合作共赢。
伍秉鉴成了第一个在美国登广告的中国人。随着报纸普及,伍秉鉴大名在美国家喻户晓。就像现在的马云,美国人到了中国都要拜访他。根据统计从1784至1811年间,美国总共从中国进口了1亿磅茶叶,1828-1840年,中美茶叶贸易占总贸易的比例从45%升到81%。而这段时间,和美国交易最多是伍秉鉴的怡和行。
说到美国和茶叶,大家一定会联想到波士顿倾茶事件。当时北美移民也喜欢喝中国茶,也就是武夷茶。波士顿港是北美贸易的枢纽,每年从广州运到波士顿港的武夷茶叶至少几十万磅以上。
英国东印度公司光卖茶叶就赚翻了。
后来,英国要扩充军费,国会通过《茶叶税法》向北美移民征收高额(武夷茶)茶叶税,茶叶涨价了。北美茶商没办法,只能走私武夷茶了。
这样一来,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运来的茶叶太贵,没有人要了。英政府为了维护东印度公司的权益,就允许该公司低价倾销他们积压的茶叶,继续对其他商家实行高税。税收的不公平,激怒了殖民地的老百姓。
波士顿8000多人集会抗议,不许东印度公司的船卸货。夜里,美国茶商汉考克等人带着60名波士顿茶党,扮作印第安人,上了东印度公司的茶船,打开船舱,劈开木箱,把船上价值18000英镑的342箱武夷茶,全部倒入波士顿湾。
倒茶事件之后,英国政府震怒,通过了一系列的“强制法案”,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甚至禁止殖民地居民购买英国之外其他国家的特定产品,也就是设置贸易壁垒。北美移民实在忍无可忍,揭竿而起,爆发了1775年4月的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胜利之后,美国人摆脱了英国的控制,开始大大方方地和中国做茶叶生意了。很多对茶叶,丝绸,瓷器感兴趣的美国人,坐着中国皇后号来到了广州。其中有个叫约翰墨里福布斯的水手,也梦想来中国做茶叶生意。但苦于缺乏资金和人脉,没办法做,只得在港口找机会。
机缘巧合,一天他遇到了伍秉鉴。
他认出来这人就是在美国做广告的怡和行老板,就向他求助。伍秉鉴和他简单聊了几句,觉得小伙子不错,很聪明,又有闯劲,决定帮他一把。后来,伍秉鉴的帮助下,约翰入股创立了美国旗昌洋行。约翰福布斯很感恩,就拜伍秉鉴为干爹。
1845年,福布斯正式从旗昌洋行撤资,第二年,旗昌洋行搬去了上海外滩九号
既然是干儿子入股的公司,当然要做他的业务。
对旗昌洋行来讲,怡和行就是摇钱树。
而对怡和行来讲,运输和拓展海外客户的问题也解决了,不用和大家抢东印度公司的单子了。海外的业务,他的干儿子会帮他打理好的。
一般来说货物出口,中国官府会设卡检查,乘机敲诈勒索,但对于美国商船,海关查的不那么严,手续简单。又过了几年,福布斯听说美国要建设铁路了,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禀告干爹回国投资一事。伍秉鉴非常支持他创业,拿出50万两白银,给他作投资之用。
伍秉鉴还真是慧眼识珠,福布斯回美后靠这笔资金,很快便修起了贯穿中西部的芝加哥-伯灵顿-昆西铁路,成为美国的铁路大王。
伍秉鉴在这次投资中赚得盆满钵满。在铁路生意的基础上,伍秉鉴继续投资波士顿的矿产,美国的房产、钢铁、石油、电报生意等。而伍秉鉴担保和入股的旗昌洋行后来也发展成为19世纪,美国在东亚最大的代理商行,他们的商人几乎囊括了美国驻中国主要通商口岸的领事职位,包办在华的所有外交事务。
第三,一口通商的垄断贸易,让伍秉鉴及十三行赚得盆满钵满
乾隆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总是试图北上,找到离产蚕丝区,产茶区近的浙闵一带交易。因为,广州港的商贸条件实在不好,茶叶运过来也慢。而清政府则担心洋船北上之后,洋人会惹是非,例如支持当地汉人的反清复明,威胁大清的统治。
于是,下令海禁,封闭闽、浙、江三个港口,仅保留粤海关,让广州作为唯一对外贸易的口岸,当时的粤海关比江浙的海关坚固,利于防范外敌和收税。3亿人口的中国就只有一个广州可以做贸易,而且必须经十三行中转,这等于获得了进出口贸易的垄断特权。
中国内地商人要出口商品,必须到广州来找十三行的行商,而外商下订单也要通过从十三行里找合作。海外热销的武夷茶,丝绸和瓷器不能走东部沿海出境,只能绕道广州,经过十三行才能出口。
一口通商后,广州十三行的口岸洋船络绎不绝。亚,欧,美三洲各国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商贸关系。在广州口岸有通向世界各地的环球贸易航线。鸦片战争之前,这里洋船一年二百艘停靠,上交的税银近一百八十万两,占广东地方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清政府年关税收入的百分之四十。银元源源不断地往大清的国库送,十三行甚至被人称为天子南库。
而伍秉鉴作为十三行总商,当然是里面最富有的。他的怡和行,一年就能卖出4-5万箱茶叶,交易额达到几百万银两。
鸦片战争后,十三行败落,伍秉鉴晚景凄凉
或许这时候,你要问了伍秉鉴和十三行后来怎么样了?说来你不信,伍秉鉴和十三行最后都没落了。
他们的没落和林则徐有关。大家都读过历史书吧,史书上记载林则徐是大英雄,为了禁鸦片,大义灭亲。
说到鸦片,早在乾隆年间就流入中国。它只是一种药材,在英国都是合法买卖的。进入中国后,下到百姓,官兵,上到皇亲贵族都喜欢抽。既然这么喜欢,后来又为什么要禁烟呢?
你可别以为,是朝廷担心老百姓和官兵抽烟成瘾,成了东亚病夫。他们担心的是自己的白银大量外流,国库被掏空。据说,每年国库为此流失白银200万两以上,民间银贵钱贱。
皇帝说禁烟,可是官员还在抽,不仅抽而且贩。
据《英军在华作战记》中记载,负责禁烟的两广总督邓廷桢自己就有四艘水师船走私鸦片。邓所谓的禁烟,实质上是要垄断贩运。他的水师副将韩肇庆,还有粤海关监督豫厚庵天天盼着朝廷禁烟,因为禁烟令一下,他们就可以去敲竹杠了。罚了烟贩子的钱,肥了自己的口袋。
有意思的是,那个豫厚庵,白天烧人家烟贩子的船,晚上自己开船贩运鸦片。英国商船也不懂了,不是禁烟么,怎么接货的船都是清朝水师的船?这哪里是走私,分明是走公嘛?于是,他们和官府好了之后,以后就不把禁烟当回事儿,每次大摇大摆地把印度的鸦片运进来。结果,鸦片越禁越多,皇帝银子越来越少。
道光皇帝后来明白了为何鸦片屡禁不绝,原来是广东地方官员太腐败所致。
于是,派来钦差大臣林则徐来禁烟。林则徐一向讨厌抽鸦片这件事,这次受皇帝重托来广州禁烟,非常得意。
为了向朝廷显示自己的能力,到了广州就立刻开始了自己类似”蛇吞象“一样的行动,想一次把烟民,烟馆子,英商和烟贩子及其保护伞,贪腐官员,还有涉案的十三行的行商,统统一网打尽。
他鼓励老百姓举报,一家有烟民被抓,担保的五户人家连坐受罚。他把治安权力下放给地方帮会,结果帮会之间开始互相打击报复。
结果卖面粉的和扫烟囱的打到一起,黑白难分。林则徐不仅查封烟馆,没收烟具,还抄家罚没财产。而帮会到处抓人和打人,拷打逼供,滥用私刑。禁烟变成了一场群众运动。
老百姓开始还觉得大快人心,到后来,感觉不对了,人人开始自危。谁知道自己会不会被连坐。十几天禁烟,揪出来的嫌犯1千6百人,监狱都不够用。有些案子还没查清,人就拖出去斩了,冤假错案一堆,民怨沸腾。
林则徐的严打,弄得广州城里人心惶惶。伍秉鉴和十三行的人也害怕了,根据保商制度,十三行可都是担保人。如果他们担保的外商出问题,他们要担责任的。林则徐没来之前,就有一艘美国船进关被查出鸦片,而担保这船的怡和行被罚了1万6千两银子,其他行商连带罚了5000两,罚金是鸦片价值的50倍。英国商人说,没一个行商敢私贩鸦片的。
这次,钦差大臣林则徐来了,说不定弄不好,是要被砍头的。林则徐还没到,伍秉鉴就派儿子去警告英商不要“顶风作案”。英商没当一回事,就把有运烟草的船藏了起来。谁知道这事儿走漏了风声,传到了林则徐耳朵里,变成了伍通风报信,勾结外商,私藏鸦片。
“商人遇到官”,有理说不清。
林则徐认定伍秉鉴,这家伙有问题。他说,城里这么多鸦片,你们作为担保的十三行,怎么会不知道呢?于是,令伍秉鉴去劝英商把全部的鸦片交出来。没办法,伍秉鉴跑去英商交涉。按照英国法律,鸦片贸易是合法的。这些货都是私人财产,凭什么交出来呢?他们死活就是不交。逼得伍秉鉴没办法。只得自己出钱买了他们1000多箱烟草,交给林则徐,希望就此,息事宁人不要再节外生枝了。伍秉鉴知道自己夹在中英之间,弄不好自己的性命不保,而且两国开战,对老百姓可不利啊。
可是,让伍秉鉴万万想到的是,林则徐居然大发雷霆,认为伍秉鉴这是在帮助英商脱罪。居然想唬蒙混过关。“来人啊,给我把伍秉鉴拿下”,就这样伍秉鉴被五花大绑,押到他们的商馆门前。林宣称如果到期不交出全部鸦片,就当场处死他。
伍秉鉴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又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行商首商,无端端受此羞辱,情何以堪。他说,做首商不如做条狗。其实十几年前,他早有退意。
甚至提出把自己80%的财产捐给朝廷,好让怡和行关门,朝廷居然不准退!现在被五花大绑,被一群吃瓜民众骂成卖国贼,真是无地自容。林则徐所谓大义灭亲,连身边的大老虎邓廷桢,不去办,却欺负一个卖茶叶的老头子,让人寒心。
林则徐不仅要求烟商交出全数鸦片,而且要英国商务总监义律签保证书(切结书),所谓 “ 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还要求英国保证他们所有的船,以后都不能夹带烟草,否则连坐受罚。又是“连坐”,虽然义律反对鸦片贸易的,但是,这种责任不分的刑罚,不讲道理啊,而且他只是一个商业总监,为英国商人服务的,不是他们的老板。
义律不肯签,林则徐则大怒,后果很严重。他把 350名英国商人困在十三行商馆里,然后断水断粮。里面的英国人,几天几夜又渴又饿,真是蓝瘦香菇。
义律和林则徐试图协商,林不懂什么法治和权利,两边沟通的是鸡同鸭讲。义律没办法,救人要紧,不得不收了两万箱鸦片代表英国交给林则徐。
林则徐把这些鸦片堆在虎门,一并销毁。林则徐也知道,这次得罪了英国,但是,他认为以天朝的实力,干翻这些“洋鬼子”简直易如反掌。
英国人回国诉苦,没多久他们的议会表决,决定正式对华宣战。
鸦片战争爆发,伍秉鉴捐出大笔银两,帮清军建堡垒、造战船、买大炮。可以,他有心报国无力回天,在船坚炮利的英军面前,清军输得一败涂地。为了避免广州城生灵涂炭,伍秉鉴又拿出100万两白银,换取了英军不进城的承诺。
伍秉鉴偏袒清政府的立场,惹怒了英国。鸦片战争后,英国在《南京条约》里提出开放五口通商的要求。伍秉鉴和十三行的人再不能垄断贸易了。
而朝廷不但不念伍秉鉴爱国有功,反倒是把鸦片战争的责任赖到十三行身上,罚他们去赔付英国商人的债务。伍秉鉴本来希望通过自己在官府和英商之间周旋,带来两国的和平。结果,自己的一世英名和成就,被一场禁烟运动给毁了!
鸦片战争,让伍秉鉴损失了200万两白银,但更让他痛心的是失去了政府和乡亲父老的信任。随着五口通商的发展,广州的外贸优势和特权也没有了,十三行也生意清淡。
晚年,伍秉鉴在给美国友人信中说,若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他实在想移居美国。通篇怆然涕下,懊悔不及的感受。1843年9月,风烛残年的伍秉鉴,中国最了不起的商人,就这样溘然长逝,终年74岁。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十三行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纷纷破产。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一场大火突如其来,把十三行街化为灰烬,这些有百年历史的商馆,从此在人们的记忆力里慢慢消失。
一百多年后,人们还记得虎门销烟的政府官员,林则徐,却早已忘了为战争付出惨痛代价的广州百姓,还有那个曾富甲天下,为保家卫国出力,为世界贸易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商人,伍秉鉴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打赏 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