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交互· 泰斯勒定律」如何平衡设计的复杂度?

元尧 长弓小子 2022-06-21
     欢迎关注「长弓小子」
   这儿有知识、梦想和有趣的灵魂


  小编语:  Hi,伙伴们,我是元尧,如果你想与我有更多交流,欢迎长按下图二维码加我微信哦,带你加入设计师社群,与更多小伙伴一起交流成长!
「添加好友请备注:设计交流」



   全文共 1898 字 9 图,阅读需要 8 分钟





什么是「泰斯勒定律」


「泰斯勒定律」(Tesler's Law)也被称作「复杂度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complexity),由 Larry Tesler 在 1984 年提出,定律认为:无论在产品开发环节还是在用户与产品的交互环节,其内在的复杂度都有一个临界值,到达临界值后就不能再简化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固有的复杂性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



「泰斯勒定律」在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设计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该由谁来为产品固有的复杂度埋单?于是更多的设计师会去思考,应该由软件开发工程师花费额外的时间来使产品变得更加简单好用,还是应该让用户自己去解决软件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调整与平衡的过程。





「泰斯勒定律」的应用案例


  1.  操作界面间的复杂度转移  


曾经我们使用过的电视机,在屏幕显示上极其简单,仅仅是单个屏道的切换,但电视遥控器的按钮却多的让你数不过来;相比之下,现在普遍使用的智能电视所配备遥控器界面按钮简洁了很多,但智能电视界面打开之后界面展示相当复杂。可以说用户在使用遥控器和电视机做交互时,交互过程中总的复杂度是不变的,只能通过其他手段进行转移,改善用户使用时的体验:



再比如一款叫做「the ghost of tsuhima·马岛之鬼」的游戏界面。普通的游戏界面,比如「王者荣耀」,你会看到界面上呈现的各种技能和主要操作,但是「马岛之鬼」的界面却很简单,UI 的面积和数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看起来它只能执行简单的砍杀操作,但事实上男主角目前可以进行 30 多种主要的攻击方式,用户在操作时需要更多要结合手柄上的按钮施展技能,使用「组合键 + 可视化 UI」 的设计思路,虽然手上操作略显复杂,但有效的做到了界面的沉浸式体验:




  2.  系统和用户间的复杂度转移  


苹果重新设计的 Macbook Pro 也曾受到了一些批评。用户抱怨不再可直接使用 HDMI,SD 卡,USB 等,包括手机的充电线也渐渐被快充替代。客观来说新机器的确更好看,在外观上也更简洁,但用户却不得不使用转换器来接入 USB 和 SD 卡等设备:



再比如带着 iWatch 打开 Mac 时,Mac 会提示用户:系统已自动识别相同身份登录的 iWatch,可以免输入密码解锁电脑。iPhone 的刷脸解锁、 iWatch 的抬手对话唤醒 Siri、Airpods 的自动连接、 AirDrop 的自动检测隔空投送等方式,都是为了帮助用户省略不必要的操作,提升用户体验:




通常来说,用户完成起来很困难、错误风险较高的任务,可以尽量转化给系统完成。支付宝拍照添加银行卡可以使用拍照功能,由系统识别银行卡号和开户行,减少用户的操作复杂度: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自然交互·预判」中提到过很多类似的设计案例,比如豆瓣 App 在用户截图之后,可以点击「分享」直接分享到其他平台,也可以直接发送到豆瓣动态,这种截图方式显然为用户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如果能够做的更人性化一些,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分析用户在分享过程中最常用的渠道,把分享渠道按照每个用户的使用习惯做个性化排列。但这样做虽然可能方便用户的使用,却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从运营到转化等各方面的成本:






「泰斯勒定律」的应用要点


我们在应用「泰斯勒定律」平衡交互设计中的复杂度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   系统的总复杂度是一个常数,为用户提供更简单的功能会增加其他方面的复杂性这提醒我们要注意用户体验的提升不是绝对指标,任何产品在设计和开发的过程都需要考虑综合成本。


 2.   找到复杂度转移的「最低成本的方式」:复杂度在转移的过程中和转移之后都会产生成本,我们需要找到「最低成本」的转移方式,为复杂度转移提供合理的理由,这样的转移才是可持续的。


例如上述的「马岛之鬼」的游戏交互与界面设计,虽然增加了用户手柄上的操作内容,但经常玩游戏的玩家对这种精心设计的机制很容易形成肌肉记忆,于是在很短时间的磨合之后就会沉浸在游戏的界面设定中了:



 3.   界面不能太过简单,适当的复杂度也会吸引用户过于简单的界面也会使用户失去兴趣。根据美国「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的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概念,当挑战或任务难度与用户的技能水平相匹配时,用户会更容易投入心力、更渴望达成目标、获得成就感,产生“心流”体验,从而更愿意去使用产品:



图片来源:
蚂蚁体验技术部 12 月 NBL 短篇的分享:《为了沉浸式体验, 3A 游戏们在UI设计上都做了什么?》




 


   干货丨微交互,原来可以这样做!

   详解| UI 材质中设计质感与肌理

   干货丨「防呆」手法在设计中的应用!



- END -

欢迎长按图片👇👇👇加我微信
带你加入设计师社群

了解更多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期待与你的交集!
「添加好友请备注:设计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