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你听说又一种“神药”横空出世

SCIENCEOWLS SCIOWL 2019-12-18



文|方舟子


在朋友圈看到一则新闻:“重磅:癌症代谢检查点抑制剂横空出世!科学家发明神奇小分子,能消除肿瘤的免疫抑制性,还能提升T细胞抗癌效果!”在媒体、网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这样的激动人心的消息,宣布某种能够治疗癌症、阿尔茨海默症、糖尿病等等患者众多的疾病的神奇药物横空出世,如果我们把这些消息都当真,世界上早就充满了各种“神药”,早已无所谓不治之症了。


其实上述的“神奇小分子”只是用小鼠做了实验发现它能抗癌而已。如果只靠动物实验就能证明一种药物的疗效的话,那么癌症早已经被战胜了无数次了。动物实验结果最多只能算是初步的结果,能够帮助发现有研发前景的药物,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但是动物毕竟不是人,实验动物的生理、病理与人的生理、病理或多或少都存在差异,在动物体内表现出惊人疗效的药物未必对人体也有效,实际上往往是无效的。所以光靠动物实验是不能证明疗效的,科研人员做动物实验的目的经常只不过是为了发表论文,一般也就止步于论文,而没能最终成为上市药物。


要证明药物的疗效,还需要在人身上做试验。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的宣传,某种药物治疗某种疾病的有效率达到80%,意思是得这种病的病人吃这种药,有80%病好了。这种宣传有可能是假的,研发者根本就没有统计过效果,只是胡编了一个数据。宣传药物的人喜欢把其疗效定为80%,这样既显得疗效显著又为无效留了退路:如果有患者吃了这种药后没有效果,就可以归咎于属于无效的20%,怪自己倒霉。


这样的数据也有可能是真的,研发人员的确找了一批病人服用了该药物,发现80%的病人的病情好转,于是就认定该药的有效性是80%。这种可能性很低,即便真的如此,就能说明这药很神吗?不能。很多疾病有自限性,不必治疗过一段时间后也会好转、痊愈,这段时间内如果服用了某种药物,就会觉得它非常有效。还有很多疾病病情会有波动,时好时坏,如果刚好在病情缓解期间服用了某种药物,就会觉得它有一定效果。所以生病后吃药病情有好转、痊愈,不一定是药物的作用,而是疾病自然演变的结果。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一种药物的确对某种疾病有疗效呢?要做对照试验,比较吃药的人和不吃药的人的结果。一般人会觉得做这样的对照试验很简单,找一批病人,分成两组,一组吃药,一组不吃,比较他们有什么样的结果,不就行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一批病人里头,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不尽相同,如果有意无意地把身体状况比较好、病情比较轻的病人分到吃药组,把身体状况比较差、病情比较重的分在对照组,这样就会夸大了药物的疗效,反之,就会贬低了药物的疗效。所以在分组时,要用随机分配的方式,这样才能保证两组病人的情况差不多。


对病人随机分组后,吃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疗效,是不是就能说明药物有效呢?还是不行。很多疾病病人只要吃过药物,即使是无效的药物,相当一部分病人也会有好转,是吃药这个行为,而不是药物本身,发挥了作用,这叫做安慰剂效应。要排除安慰剂效应的影响,对照组不能什么都不吃,而要给他们吃没有活性成分的假药(例如用淀粉做成的),即所谓“安慰剂”。这样两组病人都有了吃药的行为,但是吃的东西不同。如果药物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安慰剂组,才能说明这种药物的疗效是真实的。



但是如果病人知道自己分在安慰剂组,吃的是假药,觉得假药不可能有效,那么就可能让安慰剂效应消失,而知道自己吃的是真药的病人其安慰剂效应则可能会增强,这样就会让药物疗效显得不真实。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就不能让病人知道自己是分在哪一组、吃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要把安慰剂的外型做得和药物一样,让病人无法分辨。同样,如果医生、护士知道病人的分组情况,对安慰剂组的病人有可能有意无意地不予重视,在评价治疗效果时会倾向于认为无效,而对药物组的病人有可能过于重视,在评价治疗效果时会倾向于认为有效。为了避免这种主观偏差,在做试验时不仅病人不知道分组情况,医生、护士也不知道分组情况,这就是所谓双盲试验。病人分组情况由第三方掌握,在试验完成后再“解盲”,根据病人的分组情况分别统计效果,进行对比,看看药物组的有效率是不是明显高于安慰剂组。


如果参与试验的病人人数太少,统计的结果容易出现偏差,不一定可靠,所以病人人数越多,结果越可靠。但是病人多了,试验的投入也就大了。为了节省费用,一开始一般先用少数病人做初步试验,如果有效,再逐步增加病人人数。根据参与试验人数的多少,临床试验分成三期,前两期的病人人数都不多,通过了只能说明有希望,第三期病人人数通常多达一、两千人,通过了第三期试验才能说明药物的确有效。大部分已通过第一、二期试验的药物最终都没能通过第三期试验。


所以,一种“神药”如果说它已通过了临床试验证明有效,我们也还不能轻信,还要看看它的分组是不是随机的?有没有设安慰剂对照?有没有双盲?有没有通过大样本(即第三期)的试验?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是判断一个临床试验是不是严谨、可靠的金标准。


当然,每一种“神药”都可以声称自己已经通过了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证明有效,我们怎么知道其结果是真是假呢?我们怎么知道它有没有造假呢?很难知道。有些简单的方法可以一试。我们可以去查查研发药物的公司和药物发明人的底细。有的“神药”公司以前已被揭露过卖假药、假保健品,有的“神药”研发人员被发现以前发过假论文。制药公司、研发人员有造假前科,当然并不能因此就认定他们不会改邪归正,但是毕竟这种可能性很低,其提供的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就很值得怀疑了。我们还可以去查查临床试验是在哪里做的。某些国家、地区学术造假泛滥、医德沦丧,在这些国家、地区做的临床试验结果就很值得怀疑,只要给够了钱,想要什么数据医院就可以给你什么数据,实在不行研发人员还可以自己编造数据。


药物做临床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得药监部门的批准上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药监部门,但是各药监部门对新药的审核力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国家的药监部门非常腐败,并不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由其批准上市的全球首款“神药”的可靠性就很值得怀疑。世界各国药监部门中最严格、口碑最好的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其批准上市的药物相当于拿到了一块通行全球的金字招牌,是最可信的。当我们听说又一种“神药”横空出世,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看看它是不是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如果没有,就请它先去拿到其批准证书再来宣扬。


2019.11.13


(《科学世界》2019.12)


当你听说颠覆观念的最新饮食研究结果——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网站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