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 [在街上] 开了一家卖书的普通商店

在街上 一介YIIIE 2022-10-06



26号的晚上,我们将一株鸭掌木和一捧霸王蕨搬进了巷子里对面的新空间,又尝试用12个纸箱的书进行填充,发现书架似乎仍然有点稀稀疏疏。但当鹅黄色的灯光斜洒在叶片上,在地面勾勒出伸展的阴影时,大家开始忍不住感慨道,“好像有点商店的样子了”。


街道里的清洁阿姨突然从门外探进来半个脑袋,知会了我们她想要打包带走所有包装的纸壳子,紧接着又斜插入半个身子,眼神快速地在店内巡顾了一周,自顾自地嘟囔起来,“哦,原来是个书店啊。”



随着生活数字化以及公众阅读习惯的多维转向,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被日益压缩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复合书店与社群书店几乎成为了一种常态化。在面对如此微妙的行业局面,以及反复波动的疫情之下,一介为什么还要在低青年人流的巷子里开一间艺术商店呢?


可以笃定的是,我们肯定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冲动与热诚,或是为了所谓的艺文情节。自2016年在锦绣路的小空间开始,一介始终在尝试构建一个用于公众对话的平台,希望每一个人“无论你是否是专业的艺术家”都可以在这里表达分享。


但我们慢慢发现,搭载平台其实存在一定的物理局限性,而方便随意流动的书籍则可以破除距离的隔阂。于是2017年我们便以纸本作为空间的载体,将三期“一介小展”的内容装纳其中,作为一间移动美术馆带去了东京艺术书展“THE TOKYO ART BOOK FAIR”。


但开店这件事更迫切的因素,还是源于自身发展的需求。此前“巷子里”的存在,更像是一个容纳社交的开放场所,它能承载的内容方式也较局限于平面类展览与小型活动,所以我们想要通过新空间去扩展不同事件生长的可能形态。即在为大众提供多元化艺术的同时,持续以自身视⻆进行现象观察,探索艺术融入社区的多样途径,使之交融、簇生出各种有趣反应。


且虽然近几年设计/艺术刊物在各地书展的推动下逐渐被大众关注,但因独立刊物有着不可忽视的个性突出与印量稀缺等特质,仍然较难走进更居民日常化的中心地带。而本就身居街巷之中的我们,其实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能够以实体空间作为两者的连接点,去进行更多先锋性、开拓性的实验。


但不可否认,这其间的确藏着一份执拗,即使伴随着一些不可预知与质疑杂声,但我们还是想要在玉林这片丰饶的土壤间,尝试一种回归原始的可能。



之所以会取名为“在街上”,除了商店的确扎根在社区街道之中,还包含着我们希望更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在街上,更多人能够关注到身边路上本就存在的现象。


而之后商店也会以“街头”为起点,每个月向公众发起一场对生活的提问,并联动旁侧的“巷子里”、社区影院在空间内做出不同侧面的释义表达。


第一期我们想要探寻书店的本质,去阐述关于书的多样打开方式,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一次商店亲切的摆摆手打招呼。


在构想主题名时,我们采用了一种随机众筹的方式,让一介的小伙伴每个人提出一个对书或书店的印象词。于是经过各种翻前倒后的自由组合,终于得到了这样一句完整又贴合的叙述,“让平凡的我想想,翻出什么微妙开本的书卖给爱优惠的你。”


那书店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或许应当同所有商店一样,只是经过以店家眼光/喜好的悉心挑选,将好的产品转交到喜欢它的客人手里而已。又或许可以将其视为一个街巷之中的混沌场域,摆放的商品只是某种契机,只要场所开放,自然会有各类人物交织在一起,只要去那里,便可捕捉到层出不穷的信息。


故而,我们并未按作者、开本、类型来进行书籍排列,高高低低的错落可能甚至会让强迫症抓头。但若细细观察,你便会发现相邻的书之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书架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表达。


客人通过浏览这些被编辑过的书架,便能轻巧地获得网脉式的阅读体验,最后多条路径相互串联,亦能给人一种随意探索的迷宫感。



在三个空间诠释这一主题概念时,我们尽可量地摒除掉了与书籍无关的外在附加值,期望能回归“去便利化”的线下购物模式,以最本真的交互方式与客人建立买卖连结。


同时,我们还在“巷子里”、“在街上”、社区影院之间设置一条回游动线,进一步将关于阅读的感官关系串联起来——9月30日,欢迎大家来清清嗓子、动动脑筋、扯扯耳朵。




station 01  “巷子里”咖啡馆

【猜书迷】

大家需根据每盏灯笼上的关键词猜出对应书名,答对5题即可获得周边礼物一份


* 通关线索:答案都可在商店内找到




station 02  “在街上”商店

【书单推荐 & 神秘抽奖】

书单列架本是商店两周一更的固定栏目,通过扒取我们所感兴趣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的选书清单,以窥见其身份角色背后独属于自我的小小世界。


而开业的第一期将以一介小伙伴为出发起点,以“交换书单”的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月末,我们会根据实际销售情况决出一位销冠,由ta来随机抽取一位顾客送出喜欢的书。


【提问:街上的人都在看什么】

我们采取了在街头随机抓人、电话身边朋友等多种途径,向大家抛出“喜欢什么样的书/选书时的个人偏好”的问题,试图轻松地引发观众思考人与书的映射关系。同时,也欢迎前来的大家在空白区一起涂涂画画。


【abC回忆角】

活动的落幕并不是一场终结,诸多回忆与信息还叠藏在一些可以触摸的实物之中。我们搜集了abC历年的海报、周边、展册、地图,在商店一角为它们建构了一座时空穿梭站,经由手指一页页的翻动,即可轻然抖落掉时间的浮尘,再次去到那个曾经怦然一动的现场。




station 03  社区影院

【有声书推拿体验】

此前,在影院不放映的空闲时段,原点公益的志愿者们就借用了这里作为给居民推拿的场馆。于是我们突发奇想,似乎开业活动期仍然可以与她们继续维持这种有趣的空间并存关系。在无法使用眼睛观看的推拿过程中,大家也可以通过扯扯耳朵的方式进行另一种阅读体验,而有声书的内容则是商店海报墙与人对话的采集过程。


*原点公益: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有着四年多社区推广教学经验,倡导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管理第一责任人,并义务传授居民理疗按摩技术,组织学习者互帮互助。




虽然在8月底我们就确定了新空间的运营方向,但望见这个规整的方形空间时,仍然会感到有些抓耳挠腮——进深过长的书架怎么摆放书刊才能好看,一个月究竟能引入多少个团队的作品,如何才能将旁边的巷子里与影院串联成动线……无数的问题如飞石砸来,一时之间的确很难想象它最终会落定的样貌。


而在赶往目的地的沿途中,我们一路都在收获来自他人的惊喜与感动。不论是身居海外的作者们几经麻烦托朋友转寄作品,还是推拿的阿姨们为了配合商店开业临时加排国庆班次,抑或是,花市老板为了将植物留给“适合它的空间”而推掉了出价更高的客人……


这些温柔的光芒星星点点地群聚在一起,已足以照耀得彼此满心暖融融。我们也渐渐发现,在面对未知的经营境遇时,所有既往的策略和经验都变得不那么奏效,似乎只有真诚才是助力通行的唯一货币。





内容编辑:奶油

海报设计:h

图片拍摄:cafune22、h

未经允许,任何媒体、个人请勿转载。





一介是以成都为基地的建筑设计与多学科创意机构。关注公共空间、社区更新、试验性空间设计及生活方式,寻找商业性与社会性的平衡来使城市更加丰富和有趣。


于2019年建成的“巷子里”社区残障友好空间获得日本优良设计大赏GOOD DESIGN AWARD 2020奖、2021年台北设计奖公共空间类银奖、Award 360°2020年度最佳社会设计、Award 360°2020年度设计100、TINTA金邸奖2021年度设计人物、2021年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十佳社区规划师、2020成都生活美学大赏年度十大空间、美国A+Awards For Good组决赛提名、美国A+Awards Community组决赛提名、进入英国Dezeen Awards 2020 longlist等奖项。


希望通过多维度的思考与方式去探索各种可能性。虽然设计是一件理性的事,但我们想用浪漫的方式去描述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