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揭秘中国经济的屌丝逆袭之路

2017-11-28 A森 A视野

点击蓝字

关注A视野

《山海经》系列

——为你揭示各类财经现象背后的原因,以作投资参考。


前言:本文不仅篇幅较长,而且还有些烧脑。但是,由于其内容涉及到我们个人投资的重要信息,请各位老铁能够耐心阅读。如实在没有足够时间,建议可以直接看最后的小结。


1999年12月31日11点59分,整个神州大地都在倒数秒表、迎接新年。每个人都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充满期待。


但是,如果你要跟大家说,5年后你可以拥有敞亮的120平新房子,10年后你家可能有2辆汽车,15年后你可能有机会跑遍半个地球,OK,当时的人们一定会觉得你脑子有病。


事实上,当时的热点是:计算机“千年虫”,条件好的家庭挣扎着思考是否送孩子去国外(争取不要回来了),城市里充斥着“下岗工人”,医疗福利削减,教育产业化引发的大学扩招,银行系统也是各种呻吟,大部分人都在等待拆迁组进驻小区来“拯救”他们的人生,台湾同胞对我们的评价是“他们吃不起茶叶蛋!”


可是,现实往往就是那么的魔幻!


1

出口出口出口,赚取每一分美金

中国的神话是从2001年年底入世开始。

中国大陆GDP增长趋势图


如上所呈现的屌丝逆袭图,中国GDP在加入WTO后,以波澜壮阔的方式,像导弹般直冲云霄。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GDP的增长无非是靠“三驾马车”来驱动:消费、投资、净出口


在入世前,中国长期内需不振,消费根本起不来。说白了,大家都很穷:夏天开个西瓜消个暑都偷着乐。谁家里有台台式电脑,那算条件已经很不错了。


另一方面,要想靠投资来长期驱动当地经济发展,只能说,各地政府内心常常是万马奔腾:不是融资难,就是上项目后发展经济效益远远不及预期。


而现实的困境是,90年代地方财政其实非常困难。困难到不得不选择让大量国企倒闭,国企员工下岗(失业)。即使这样还是解决不了财政困境,还要实施教育产业化(就是花钱可以进大学),进而全面降低全民医疗福利。


人性的奥秘之一,是逼急了总会自己想办法。


因此,当时各级政府心里都明白,真的没有什么选择了,只有靠老外来投资、并且大力发展出口产业,进而能带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解决财政压力。


37 40647 37 15262 0 0 3625 0 0:00:11 0:00:04 0:00:07 3626tion>

恰巧2001年中国加入WTO。于是,我们走上了一条“出口导向战略”发展经济的康庄大道。


从经济学上来说,出口导向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一系列措施不断扩大本国生产的产品出口,逐步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战略。


说白了,国内没有人有那么钱来消费,我们就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老外。通过这个过程,逐步把本国企业的工业化程度提升。比如,最早做做轻工业出口,如衣服;后面甚至可以出口重工业产品,如钢铁水泥。


其大致的方式是: 老外投资、下单 → 中国企业生产 并出口 → 中国企业收到外汇 → 用赚到的钱扩大生产 并出口 →


如此往复,不断积累资金和技术,并在当地形成整条产业链。


就像你在上海要生产一件高级羊绒成衣出口,可能昆山某家厂可以为你提供纽扣,宁波的供应商可以为你提供面料。最后由这家上海的成衣厂完成生产,并远销欧美。


坦率说,一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有竞争力,最为公平的衡量方式就是看出口产业赚取美元的能力。


毕竟,美元是前世界各国都公认的第一储备货币。你有了美元,就可以去国际市场上大量购买本国无法生产的商品和服务。


上海浦东


那么,到底是怎么样的政策和现实因素,使得一个百年积贫积弱、“一穷二白三人多”的国家能够骤然之间成为全球第首屈一指的出口大国


2

没有路可走

大家可能要问,既然上文提到地方政府财政困难,那么向中央开口不就行了?


其实,国家和人生一样,常常都是各种因果循环。


80年代,造原子弹的人吃的是中央财政的饭。够铁的饭碗了吧?!但是当时最流行的说法是,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中央财政困难到连发工资都非常艰难。反而是不少地方财政相比中央财政要滋润不少,比如靠东南的几个省份。


要知道偌大的中国,如果中央财政积贫积弱那还了得?毕竟,中央还要负责军队、贫困地区等等方方面面的财政开支,而这些是地方政府不需要负责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总不得不强行实施分税制改革,即把税收分成国税和地税两种。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使得税收大头由国税机构负责征收;就把一些地方性的比如土地出让金等当时的小头给了地方政府。


这下各地政府瞬间压力暴大!


这个还不算,还要给各地政府GDP增长的指标,甚至鼓励不同地区实施GDP评比。而这些都与地方官员的升迁是直接挂钩的。


同时,中央允许各地国企私有化,不再给与财政补贴。中央就保住最大的几个央企,其它的你们自己去求当地地方政府,看看人家是不是可以给你帮忙。


而最绝的是,以前财政不够就问银行要钱,基本上银行变成了事实上的小金库。朱老大改革要求按照现代国家治理框架实施两者分离。从此,银行没有任何义务去为财政赤字直接拨款买单。


到了这个时候,A森只能说,朱老大,你不是要把人往绝路里逼吗?


按照按照西方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国家权力执行机构的政府在界定与保护产权的过程中其立场常常不是中立的,而是同时追求双重目标。即,社会总产出的最大化,与权力执行机构自身垄断租金的最大化。


这个时候地方政府遇到了一个窘境“诺思悖论”:最大化权力执行机构的及其集团垄断租金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会产生持续性的巨大张力,甚至是冲突。


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地方政府既想财政收入越来越多——这样可以帮助其解决很多财政支出的压力;又想保持本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你如果不计后果的收税,那么经济发展又会是一个大问题。


但是,在中央实施了上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后,事实上,在当时,地方政府只有通过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这唯一的一条路才有机会确保其财政收入有可能越来越多。


接地气的说法:就是盘子就这么小,分多分少还是那么小;还不如索性一起把盘子先做做大,以后再来提分成问题。


3

拼了!

我们知道,做一门生意是需要大量投入的,比如钱啊、人啊。其实,一个国家发展经济也是。按照经济学,一般我们将这些投入进行分类,大致有这些:


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技术,和信息。


我们统称这6项叫生产要素。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运行需要有这6项生产要素的投入,那么经济才有机会不断有序发展。


2001年入世后,伴随着出口导向战略的确立和90年代的改革,这下各地政府开始开足了马力发展经济。可以说,只要能够把经济搞上去的方式,基本上全部用上了。以下举几个例子:


01

资金

积极引进外资,甚至出现了几个地方政府抢一个大项目的情况。送土地、免税收,甚至降低环保执行标准。希望本地可以形成外企产业集聚的态势。


另一方面,严格限制国内各类投资渠道,并确保储蓄存款的刚性兑付。使得居民和企业在没有太多投资渠道的情况下,省吃俭用,把钱存到银行,并被迫接受较低的利息


同时,政府引导将这些低利息的资金,积极投入到出口导向型企业,做低出口企业的融资成本


而政府自己也将这些低利息的资金拿来实施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以便全面降低交易成本。比如,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建设。


02

技术

全面拥抱港台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企业。


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让当地企业先从参与全球最低端的简单加工贸易的方式起步,逐步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


所谓加工贸易,简单说,就是老外负责设计、下单、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国工厂就负责生产。比如,一件耐克T恤可能在美国卖100人民币,可是,中国厂商只能赚取其中10元的生产部分。


所以,当时有句玩笑,中国生产7亿件衬衫只能换美国1架破音飞机。


是不是觉得很亏?其实,非常值得!


因为,你生产的东西国内根本无法消费,国内的经济制度对于很多民企发展并不是特别有利。而参加国际贸易体系,哪怕只是生产一根毛巾,你已经享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几百年所积淀的制度红利。他们更加公平,更加有效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国家领导人会提出“有一万个理由要跟美国搞好关系”。


同时,外企在投资中国和对中国厂商下单时,一般都会提出大量的技术要求,甚至是直接实施技术支持,这对于中国逐步提升产业层级,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工业体系都是极有价值的。


可以说,没有西方的技术引入,中国经济根本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


03

企业家

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本身永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嵌入到全球贸易体系后,外企和出口型民企在长期的商务活动中培养了大量的现代职业经理人,并孕育了大量企业家。


这些人可能在90年代还只是土老帽。可是在经过入世洗礼后,已经深谙西方企业的运作方式,了解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商务模式。


可以说,这完全是一笔无形的巨额资产。它使得中国自己开始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大量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而且分布各行各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04

劳动力

允许人口流动应该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重要的政策之一。


伴随着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允许人口流动的政策和当年的下岗工人再就业政策,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添加了极为重要的燃料。


大家知道,初级制造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领域。当我们刚刚开始发展出口导向经济时,所有企业都对劳动力产生了极大的渴望:不仅要人多,更要便宜。


而内地的年轻劳动力大量的涌入东部地区,同时当地的下岗工人也从国企流入了当地的出口企业,使得这些企业始终可以在市场上以较低的工资找到充裕的劳动力。


许多工厂动不动是几万人,甚至是几十万人的规模。而每年的春运更是出口导向经济成功的明证。


因此,简单总结来说,中国是在尽可能压低上述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出口导向战略。


不仅如此,中国各地还对出口企业进行大量补贴。比如,出口退税,土地免费等等。


说白了,就是我的工资比你低、我的利息比你低、我的土地不要钱、我的交易成本比你低、我的税收也比你低,因此,我最终生产的东西的成本就比你低。


相当于打折后出口产品卖给老外,来赚取美元。


4

我们的制度优越性真不是嘴上说的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治体制给中国经济发展打下了极为优越的制度基础。简单说,有两个:先改革后追认,和中国式产业出清。


所谓“先改革后追认”,就是首先承认“对内改革”是非常有难度的事情,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确实是一条崭新的道路。中央允许各地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去发展经济,即先改革。当这些改革被事后验证为效果非常好的制度创新,那么中央给与事后追认。


这条大家应该都不是那么陌生,最好的例子就是小岗村的包产到户了吧。


这种改革方式其实可以称为“边际切入型改革”。即,通过不直接触动既得利益,而是在外围开启制度创新的方法,逐步深入改革的过程中,最终实现改革的目标。


至于“中国式产业出清”,这个确实非常有其特殊性。


大家都知道,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出清最激烈的方式是金融危机。通过金融危机,把原有落后产业里沉淀的人、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释放出来,让他们自己流向更加先进的产业中,以便实现经济发展。由于其过程非常激烈,所以,一般也叫作“创造性的破坏”。


但是,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首先是“稳定”。因为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使得大家有稳定的预期和游戏规则,这样经济活动才能有序长期稳定开展。


所以,上述“创造性的破坏”的方式,从现实的角度,其实是完全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基于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事实,同时需要平衡可持续性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国选择了一条独有的落后产业出清的道路。


在淘汰落后产业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引入优质外企来淘汰落后产业,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自身会根据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出台产业淘汰的计划。


90年代初的国企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而最近的环保风暴,更是一个眼前的例子。


恰恰由于上述两项特有的制度,使得中国经济内在具有强大的制度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动力,同时又能够避免社会的动荡。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就是中国现有制度的天然优越性。


5

赚到的美元全是国家的

90年代中国曾经实施过一次性的汇率贬值,人民币兑美元直接到10左右。当然,那个时候我们体量太小,而且还没有入世,所以反对的力量其实不是很大。


如果我们站在21世纪回过头去看,我们不得不承认,朱老大继分税制改革、国企改革、银行改革、福利改革等诸多重磅行动之后,最为重要的改革就是这场贬值后建立起来的人民币联系汇率制度,及进一步完善外汇管制制度


什么叫联系汇率?简单说,就是人民币以美元为锚。如果美元贬值了,那么人民币也会随之贬值;如果美元升值,那么人民币的购买力也会加强。比如2005年美国加息后,100元人民币就可以买好多东西。


由于之前的贬值,联系汇率使得人民币长期处于低估的状态下。变相等于,已经打折的出口产品又进一步折上折。


另一方面,完善外汇管制的政策,使得国内的企业全部安心大搞出口,而不是赚到了美元就想着到国外去岁月静好:


当中国厂家卖掉出口产品收到美元后,根据外汇管制制度,他是不能够直接收取和使用美元的。他的美元只能打到他在中国外管局的专门账户里。当他从海关拿到出口单据,并走完银行流程后,他才可以去外管局提出自己的货款进行自己企业的薪资偿付、扩大再生产等业务。


不过,请注意,他拿到的货款并不是原来的美元,而是人民币


因为,他的美元已经被政府直接拿走了。可以简单理解为,中国对全民手中的外币实施强制储蓄。同时,中国政府按照当时的汇率多印这笔“新钱”给到他。


我想,聪明的人已经明白了,在这种“出口导向+外汇管制”模式下,大量的美元流入变成了印制人民币基础货币(新钱)——人民币超发的重要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在国内始终处于不断贬值的状态,因为外汇管制已经使得政府不得不多印更多的钱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联系汇率所导致人民币低估使得国内货币超发进一步升级。因为汇率越低,印的越多。


其结果是,国内物价和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但是,地方政府由于经济的增长却可以收到越来越多的财政收入。毕竟,这些超发的货币在当时,大部分是流向了出口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同时,中央财政也得到了两个维度的扩充:国税的持续增长,和外储的不断膨胀。


6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人是一个奇怪的动物,他既是精神层面的捍卫者,又是物质层面的追求者。


在经历过80年代的喧嚣后,随着90年代越来越多的个体户成为人生赢家,和大量的下岗工人在城市涌动,当时的人们再没有那么多的情怀和远方。


他们心里想的就是赶紧赚钱发财!


尤其是,以前根本看不起的同学、邻居,随时可能开着一辆好车到你面前,或者是传统意义上的“暴发户”重金买下一线核心城市市中心豪宅,大家的神经全部被深深的刺激了。


现实的压力,人际关系的财富对比,这一切的一切,让中国迸发出了美国早期清教徒的狂热:追求更美好的物质生活。


遥想19世纪的欧洲大陆人还在嘲笑当时的美国人都是拜金主义者。而到了21世纪,遥远的中国人,在打开国门、放眼世界后,顿时睁大了双眼惊呼:为什么我们不能活的跟西方人一样好呢?


于是,古老的民族到处都是创业者,和行业的开拓者。大家吃得起苦,努力学习,一切只为了迅速摆脱贫瘠的束缚。


7

美国出了个二货总统

我们前面聊的那么多,都是供给层面。说白了,中国准备好了,我们生产的东西价廉物美,随时可以送到你这里,要多少有多少。


那么需求这面又是怎么样一个情况呢?让我们以美国为例。

前美国总统小布什


首先,我不得不感谢我们的“恩人”,二货小布什。这位仁兄据说智商是美国历届总统中低于平均值的。


当他刚上台的时候,美国经济刚刚经历了互联网泡沫重创,整个美国的经济一片哀嚎。


为了提振经济,他当时提出了新的美国梦“居者有其屋”,拼命鼓励大家按揭买房子。而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是一位政客,马上打印钞票、放水救市。


于是,美国经济又开始逐步复苏了。


而911事件后,美国连续打了两场战役,使得美国的内需进一步扩张。


正是在这个巧合下,中国横空出世的大量廉价商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按照当时美国一位高管的话来说,他恨不得将所有绿票子(美元)耗尽来换取中国的廉价商品。


问题是,中国政府在换得大量美元后拿着手发烫,转而进一步大量买入美国十年期的国债。也就是说,又借给美国人了。而美国人拿着自己印的钱,和从中国借入的美钞,又去购买更多的中国商品。


就这样,全球贸易新的体系循环开始运行起来了:


美国印钱 → 美国下单买中国商品 →  中国生产 → 美国付钱 → 中国买美债 →  美国下单买中国商品 →


站在中国的角度,我们正好天时地利人和地利用了这个良机,通过美国人自己举债的方式,实现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8

不是小结的小结

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一个国家也是。中国入世后的经济高速发展其实有着方方面面的因素:

1

分税制改革、银行改革、国企改革和地方政府GDP考核,让地方政府有了巨大的发展出口加工经济的动力;

2

地方政府积极招商引资、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允许人口全国范围流动,使得出口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价格);

3

联系汇率和外汇管制制度,让中国经济持续性的在汇率低估和资金不外撤的良好背景下,高速发展;

4

中国人发财致富梦,给了这个时代一个强有力的发展源动力;

5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小布什的救市计划和伊拉克战争,让中国的出口产品有了强有力的需求做背书。


当A森写到这里的时候,坦率说,感慨万千。我们确实在人生中遇到了中国最美好的时代。


遥想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苦岁月,A森感觉我们最需要感谢的是下面这位老人,无论怎么赞美都不为过。没有他的抉择和务实,就不可能有中国经济的现在。

小平同志打得一手好牌!


任何投资的成功和失败都是涉及个人及家庭的现在和未来的。因此,请关注我(下方有二维码),给到你不一样且更全面的财经讯息和分析,帮助你实现讯息与投资完美衔接。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也可以转发给到你的小伙伴,并记得打赏啊。

转载的朋友,请理解原创的艰辛,务必在转载时与A森取得联系获取A森的同意,并标注好“本文转载自公众号A视野”

公众号二维码

赞赏码

A森个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