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滥用的癌症分子筛查
历史教训
01
根据统计,在上世纪80-90年代期间,男性的癌症发病率陡然上升,从1975年代约450/10万,在1990-1995年间突然达到了约650/10万。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就在那段发病率突然上升的时间,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被用来筛查前列腺癌。在临床上引入这个分子筛查指标之后,男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翻了不止一倍。
PSA测试是什么呢?前列腺上皮细胞会分泌一种叫PSA的蛋白质,释放到血液中。一般情况下,PSA在血液中的浓度是很低的。但是,前列腺癌或其他前列腺病变会导致PSA的分泌大量增加。因此,检测PSA蛋白分子的浓度,在当时就被开发成了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指标。
然而大约在十年前,PSA早期分子筛查却被逐步叫停,并将指南修改为,仅建议年长男性(如50岁以上的无前列腺癌家族史男性)检查PSA。因为,约75%的PSA阳性男性,根本就没有罹患前列腺癌。
数字游戏
02
近几年,癌症分子早期筛查这个概念可谓炒得火热。“滴血验癌”这个说法,可谓走入寻常百姓家。有时候我们还会看到一些新闻报道,说某个癌症早筛分子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都达到90%以上,巴不得赶紧上临床用。
90%这个数字,看着还有点小激动,但这意味着什么呢?
在统计上,我们是这么来进行计算的。首先我们会得到这么一个表格:
所谓筛查的“灵敏度”,是指当你真的有病的时候,筛查到底有多大把握说你有病。用数学公式来表示,灵敏度 = A / (A+C)。
所谓筛查的“特异度”,是指当你真的没病的时候,筛查到底有多大把握说你没病。用数学公式来表示,特异度 = D / (B+D)。
但是,筛查的目的是,在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病的时候,用简单廉价的方法快速验一验。这种事先不知道真实情况如何,但筛查准确预测出真实结果的能力,叫做“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
阳性预测值 = A / (A+B),即筛查说你有病时,你真的有病的概率是多少。
阴性预测值 = D / (C+D),即筛查说你没病时,你真的没病的概率是多少。
最后,“符合率”是指,当筛查说你有病或者没病时,你真的有病和真的没病的概率是多少。符合率 = (A+D) / (A+B+C+D)。
下面我们来模拟一组数据。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09-2013年间,美国男性肺癌的发病率为75/10万(0.00075),属于高发肿瘤。假定新闻报道了一组“滴血验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数据都为90%,那么这个早筛到底有多靠谱呢?
借助前述的公式,我们通过小学水平的数学运算可以得到下面这张模拟数据表:
现在,让我们来计算一下阳性预测值,也就是:筛查说你有病,你到底有多大几率是真的有病?这里,阳性预测值 = A / (A+B) = 67.5 / 10060 ≈ 0.0067。也就是说,当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都为90%的“滴血验肺癌”说你有病时,你仅有0.67%的几率真的得了肺癌……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运算一下阴性预测值……
所以说,不报道阳性预测值的癌症早筛研究,都是耍流氓。
继续打脸
03
小儿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ALL)中,有个著名的基因结构异常,那就是TEL和AML1基因的融合。那么,我们能不能将这个基因融合作为小儿ALL的早期分子筛查标记呢?遗憾的是,每8000名携带TEL-AML1融合基因的新生儿,只有1名会最终罹患ALL。【参考文献:Blood Cells Mol Dis. 2009 Mar-Apr;42(2):117-20.】
又比如,在肿瘤中存在着驱动性基因突变。诸如TP53等基因的突变,在各类肿瘤中均存在。那你说,将TP53的突变作为癌症早期筛查的指标好不好呀?依然得慎之又慎。在我们身上正常的、暴露在阳光下的眼盖皮肤,有1/4的细胞就存在着大量肿瘤驱动性突变,其中就包括了TP53。【参考文献:Science. 2015 May 22;348(6237):880-6.】
至此,结论非常明确:有癌症相关基因的突变,未必能够引起肿瘤。许多其他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比如开篇讲的PSA,也未必能够指征肿瘤的发生。现阶段,“滴血验癌”跟“滴血认亲”一样不靠谱。
而PSA的例子又告诉我们,滥用分子筛查,会导致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给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就算是高危人群,也应该在PSA检查后,借助其他手段进一步确诊。这就好比在过海关时,一旦触动了金属警报器(早筛),就会被当成某些份子乱枪打死,未免过于夸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再设一道检查关卡,比如搜身,来进一步确证。
并非一无是处
04
所以,肿瘤的分子诊断,便只是辣鸡了?并非如此。只是说,在现阶段,需要采取正确的姿势来运用分子诊断。
事实上,分子诊断已经在肿瘤的临床病理中广泛运用了,并指导着用药等多种后续工作。这句话埋着一个大前提,即肿瘤已经发生了,而后我们通过手术、穿刺或者抽血等多种方法,将样本取出来进行分子诊断。
利用分子诊断,临床医生可以判断肿瘤的遗传背景,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用药方案。当肿瘤出现耐药,我们又可以通过分子诊断技术,借助抽血等方法,在快速获知肿瘤的新突变并修改用药方案的同时,又不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当病情稳定,我们又可以再度利用非侵入性的分子诊断,来检测肿瘤是否有复发的迹象。
其次,分子诊断对高危人群是有积极作用的。一般而言,有肿瘤家族史,和/或高龄的人群,是某些肿瘤的高危人群。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往往有助于及早介入治疗,提高生存率。比如,当家族里有多人罹患乳腺癌时,还未罹患乳腺癌的人可以去检测包括BRCA1/2基因在内的突变。当早筛出现阳性时,就需要借助其他手段,定期检查。极高危人群甚至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手术来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简单来说:现阶段,健康人不需要把“滴血验癌”太当回事,而高危人群和肿瘤患者,就需要认真考虑分子筛查与诊断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