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3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千帆过尽,公务员才是北大清华毕业生的最后职业归宿?

Honey Harley 视野青年 2023-03-03

视野解读

如果研究最近几年的就业情况,会发现最近两年,我国各个名校毕业生越来越青睐进入公务员队伍,而且对于岗位的要求也是逐年降低。

曾经清华北大的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一般只能看上中央部委、各省的省直机关、发达城市的市直单位等。

但是最近两年,清华北大的毕业生进入公务员系统的人数骤增,而且进入的单位也从原来普遍都是最好的单位而转向为普遍为较好甚至普通一般的单位。


公务员学位是毕业后最受欢迎的选择之一,每年有数百万毕业生参加。
很多职位都是几万人竞争一个,报考者很多。曾几何时,通往公务员竞争的独木桥上主要是普通大学,很少能看到清华大学的身影。因为公务员“待遇低、人情世故多、没有上升空间......”,清华北大的学生,选择公务员并不是最好的工作方式之一,他们有很多选择,但是普通院校的学生,出路没有清华北大的多,所以他们普遍愿意选择公务员。
但是,这几年,公务员的竞争队伍中,越来越多的“211”和“985”毕业生参与进来,甚至是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毕业生也多起来。

最近,清北发布了《2021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令人关注。

清华大学毕业生7441人,近七成进了体制内。他们的职业首选竟然都是公务员,其次是教师和国企员工。去民营企业的只有26.8%。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也差不多。

这两年,人们见多了类似的新闻:深圳小学招老师、杭州街道办招聘公务员,许多北大清华博士生应聘

2019年、2020年,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比例为61.2%、64.9%,能看出,2021年,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比例不仅高,而且增速加快了。

北大也差不多。

是的,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越来越低等级的内卷。

曾几何时,令所有年轻人向往的高等学府,那些挥洒热血、描绘梦想的地方,那些毕业后奔赴五湖四海、投身热火朝天的工业化建设的大学生,竟然都涌向了曾经令人嗤之以鼻的体制里,奔赴“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体制里。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顶尖院校毕业生奔赴体制内?

依我看,无非是内因和外因双重因素导致的结果。内因是公务员或者体制内的吸引力,外因就社会大就业现状。

首先说内因。

体制内的工作,曾经也被称作“吃皇粮”、“铁饭碗”,虽然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于体制做了深化改革,“能者上、庸者下”也从民营企业引入到体制内,但是体制终归是体制,只要不犯大错误,基本上还是很稳定的,体制内的优势还是存在的,尤其是大环境并不看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具体说来有这些:

工作稳定: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经济萎靡,政府总是不会失业的。只要你进来了,没有大的错误,不犯罪,就不用担心失业。

社会地位高:《大明王朝》里边,纺织局里面一个坐拥亿万资产的管事沈一石,江南首富,富甲一方,可是拼了命的也要向太监吕方谋得一个六品的官职,为的是什么?社会地位啊!而且你要办事的时候,大多数都得经他的手。

福利保障好:工资五险一金,双休、年假基本上可以实现(基层和外包的除外),最重要的是比如女同志产假,很多体制内女同志自从怀孕,几乎不用去上班,产假休完再休年假。国家开放二胎,出台了很多假期和政策,春江水暖鸭先知,哪里能真正享受?不言而喻。

工作环境好:你去任何一个地方,就会发现当地的政府一定是最好,至少是比较好的建筑,舒适程度不用多说。既没有业绩的压力,又没有加班的烦恼。谁不喜欢呢?


其次是外因。

就业环境:这几年经济发展滞涨,疫情肆虐,就业环境总体大不太好,体制外工作竞争太过激烈。

其实现在的大学在校生,除了医生等行业性质明显的外,择业基本只青睐于四个行业——互联网、金融、公务员、教师。这是因为我国的总体就业大环境并不太好,其他行业就业薪资和名校毕业生对于薪水的渴望有巨大差异,所以导致一些行业越来越内卷。公务员待遇虽然也一般,但是社会地位和社会福利较高,比其他行业待遇地位福利三大皆空强得多。

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大,996风气盛行(被“996”困住的年轻人),打工人不想再被过分剥削剩余价值。通过观测录取名单,大家会发现即使清华北大的计算机、经管等高薪热门学科很多人也选择了加入公务员系统。

这个原因很简单,有些人的确也有能力在企业赚取高薪,但是高薪的代价是996甚至9127等残酷的工作制度,随着我国人民总体经济水平的上升,高压力高工时的工作即使待遇天价,还是很多人选择放弃转而选择各方面都能均衡的公务员。

个人觉悟:旧时代那些美其名曰实现人生抱负甘愿付出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体系已经逐渐瓦解,马老师所谓的“加班就是福报”根本不可能再忽悠到年轻人。

随着我国的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尤其是考上清北的学生普遍家境都不差。当人不缺钱的时候,经济需求就是次要了,更高层的是精神需求,追求相对稳定和受人尊敬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的现实了。

高材生奔赴体制内对社会的影响?

仅仅几年前,许多毕业生还以进入华为、腾讯等大厂为荣,而现在,成为公务员的荣耀已经压倒其他一切职业。

按理说,随着反腐抓了一大批官员,官员不再像以前那么风光,体制内的工作应该吸引力下降才对,但体制内的工作的吸引力却逆势上升。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不确定性越来越高,其吸引力比体制内工作下降更快。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不利于经济发展,更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错配。


怎么理解呢?

从1998年至2020年我国经历了22年扩招,自1977年回复高考,参考人数270万,录取27.3万,考录比5%;到2019年,参考人数1031万,录取820万,考录比79.53%,我没记错的话,2020参考人数又创新高1071万。

我国总人口近15亿,现在还活着的,受过高等教育专科段(高职)及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比约9.29%,受过高等教育本科段及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比约3.8%。

很多人说,中国的大学生已经很多,满大街都是。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看到庞大的低学历人群,他们缺乏发声的渠道,自然也缺少被关注的报道。

每一个高材生,甚至是北大、清华学子,社会和个人花费大量的财力、精力去完成十几年的塑造,完了毕业后不费吹灰之力涌入到体制内,以及出租车和外卖行业,这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也是资源利用率的错配。

曾几何时,我们读书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是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读书是为了改变命运......,但是,如今读书是为了什么?没有人说得清楚。或许,读书仅仅是为了一份好的工作——这是很落地、也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当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涌入体制,干着不需要太多智商和太高能力的工作的时候,这还正常吗?

举个例子:办户籍迁移,无非是审核一下材料,初中毕业生难道不能做吗?甚至更进一步,干脆全面改革户籍制度,大力简化身份管理,那么,连这些岗位都不需要了,可以节约很多纳税人的钱。最近,国务院出台文件,在户籍改革上着力颇大,希望以后户籍不要再困扰老百姓。

其实,中国比较难做的公共服务工作,恰恰在农村和县城。可是,那样的工作,北京来的博士、硕士其实做不了。相反,基层成长起来的公务员,反倒更能理解老百姓。

公务员才是北大清华毕业生的最后职业归宿?

我们越来越多的听到这样一句话:公务员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那时候,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历经社会的磨练,被社会无情的打击后,你才会发现,每一个行业都不容易。

即使坐拥万亿的恒大许老板,愁事到来时一样“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风光无限的马老师,也会有风风雨雨如坐过山车。

何况,绝大多数普通人,并不会有这样的辉煌人生。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公务员。


曾经和一位学员聊天,问起为什么会来到北京时,他说他喜欢这个城市,第一次来到这里就喜欢。所以从实习期开始他就在北京找工作。毕业后,来到一家教育公司做运营,拿着8000多的收入,憧憬着未来的无限美好和荣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不觉得苦,也不感到累,即使那时候早上8点就开始通勤,每天加班到九点半才能离开公司,但他仍然愿意坚持,因为在这些努力的背后有他的明天。

但在27岁的那年他突然开始慌了,因为一切似乎和自己想的都不太一样。

“快30岁了,想要组建一个家庭,但一没钱,二没房子、三没户口。”这个时候他才发现,五年来好像都是他在一厢情愿,自己似乎从来没有被这个城市真正地接纳过。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激烈竞争和淘汰机制始终让他保有危机感,身边的同龄人越来越少,35岁之后还能留下来的仅仅是一小部分人,即使未来几年还可以拼死拼活的留在这里,但工资还能涨多少?35岁以后又该怎么办?

所以,2021年4月,他正式辞职了,“雪乡”出身的他希望能在南方某座小城上岸。

“3月份的省考试了一下,感觉还可以。现在报了冲刺班,准备参加2022年的国考。”

有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最终都选择了公务员这条路?

也许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妥协,也许这是多数人成长的归宿。

公务员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在现有体制下,官员聚集了对社会诸多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的权力,并进一步掌握了主导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话语权。职位越高,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就越强,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此外,官员还拥有种种可以想象的优越,这些都鼓动着人们的仕途梦。


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铁饭碗正在被一个个砸掉,唯有公务员的工作不仅是“铁”饭碗,更有向“银”饭碗、“金”饭碗转变的趋势。公务员的稳定和隐性福利已成为“稳定军心”的重要筹码,而社会地位高、发展空间广、收获成就感等已成为公务员的新标签,让公务员成为最有职业归属感的一类人。

公共资源的浪费、社会资源分配的错位,价值观的混乱,内耗的加剧......

我们身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既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巨大成果,也该承担起更大的复兴重担,而不是在滚滚洪流里,一泻千里而不知归路。

那些耕耘十几二十载,花费大量财力、社会资源而培养起来的高材生,却一拥而入到体制里,尤其是看起来并不是很高级的岗位,着实令人心痛。

倘若越来越多的高材生进入体制,或者是涌入低能力需求行业,不仅仅是资源的浪费和错配,更是挤占了低学历人群的生存空间。导致的社会矛盾,也会有增加的风险。

公务员不是北大、清华毕业生的归宿,也不该是年轻人职场的归宿。

公务员回归本质,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年轻人争相哄抢的梦想归宿。


本文参考资料:

21世纪经济报道《清华北大公布2021年就业质量报告:上海吸引力显著上升,留学比例持续下》;

公众号“青塔”《70%进入体制内!2021年,清北毕业生都去哪了?》

乎咕吝吝《目前中国共计有多少大学生?》


作者:Harley,互联网从业者,资深广告运营。长期提供公关文、演讲稿、广告软文、策划文案、公司自媒体内刊等的代写作以及互联网运营、推广等。欢迎搜索关注知乎官方认证号:是波波啊。

推荐阅读

西安封城和被封城困住的西安人
有赞“996”算什么,西贝员工享受“715”工作制32年了!
你见过哪些奇葩的形式主义?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秋天的怀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