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英国对华大变脸,鲍里斯亲自上阵,真要脱钩吗?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美国的“小老弟”英国近来不断在与中国“脱钩”的边缘试探。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6月3日在《泰晤士报》和《南华早报》发表署名文章,声称要就中国人大推进“港区国安法”而鼓动盟友成立联络组共同对付中国,而且考虑允许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持有人延长到英国的签证至12个月,以及在当地学习、工作,以便这类港人取得公民资格。
此前,英国的“老大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5月29日宣称,美国将取消香港作为单独海关和旅游地区享有的优惠待遇,制裁“有损香港自治”的官员,暂停被认定为有损美国国家安全的中国学生入境。6月1日,针对这些中国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入境禁令已经生效。
特朗普还曾扬言,要“与中国切断一切关系”。凡此种种,似乎不断坐实“中美脱钩”走向。
部分英国议员担忧“脱欧”后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受阻,除非英国“对中国的敌意与特朗普相匹配”。
《旁观者》杂志最近的一篇文章《逃离中国龙:英政府新的对华政策》指出,新冠疫情发生后,英国政界的对华态度发生了转变,约翰逊政府意欲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这篇文章的基调呼应了疫情发生以来英国不时出现的“重新审视对华关系”之说。
英国天空电视外交事务主编海因斯发文称,接近唐宁街的消息人士说,《旁观者》杂志此文的内容准确,虽然她援引英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和前驻法大使里基茨的话说,不希望世界分裂成美、中、欧盟三大阵营。
此前,虽然责难中国的言论时有出现,但中英关系都保持在积极稳定的轨道上。然而,近期英国方面的一些动向表明,英国对华关系的转向可能已成“实锤”。
而且,近期的一次民调显示,英国民众中对中国抱有负面情绪的人占据了多数,是历史上首次……
01
“忍受经济阵痛”减少对华依赖
《旁观者》的文章称,英国政府内部人士认为,面对中国崛起,英国不能像以往那样被动应战,而是要“忍受经济的阵痛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赢得主动权。
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
第一,确保英国在必需品的进口上不依赖中国;
第二,限制中国企业购买英国重要的企业和知识产权;
第三,减少对中国资本的依赖。
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此前刊登了题为《英中关系的政治战斗迫在眉睫》的文章,也表现出了类似的观点。文章称,英国应采取行动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例如增加供应链来源和市场多样性,用更多的保护机制阻止英国企业被中国收购等。此外,与有类似需求的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盟”,共同对中国施压。
目前看来,英国牵头组建的“D10”联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来源:OpIndia网站)
今年1月,约翰逊力排众议,宣布允许华为有条件地参与英国5G建设。目前,英国5家提供5G服务的电信运营商中,4家已采用华为技术。然而疫情发生后,随着英国反华情绪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敦促约翰逊“重新评估华为在5G网络中的作用”。有消息称,英国将从2023年起禁止购买和应用华为设备。
为此,英国政府还寻求建立“D10”联盟。该联盟由七国集团(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和澳大利亚、韩国及印度共同组成,目的是共同资助成员国的科技公司发展5G技术,以替代华为在5G方面的主导,提供5G替代供应商。《泰晤士报》报道称,英国已将这一计划提交给美国。
02
多重原因主导英国“变脸”
从戴维·卡梅伦到特雷莎·梅再到鲍里斯·约翰逊,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历经三任首相而基调未变,足见两国关系的良好基础。然而,近几个月来,英国对华态度急转直下,这其中的“推手”主要有三个方面:疫情、美国、香港问题。
新冠疫情发生后,英国政府应对不力,导致民怨骤升。随后,政界不时出现“甩锅”中国的言论。
结果显而易见,这一系列操作伤及了两国民众之间的信任。近期的一次民调显示,英国民众中对中国抱有负面情绪的人占据了多数,这是历史上首次。
舆论调查网站YouGov近日调查了一个问题:“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对英国而言是机遇还是威胁?”47%的人选择了“威胁”,只有11%的人选择了“机遇”。
在此情形下,英国官方对中国转变态度,似乎也迎合了舆论走向。
其次,英国对华关系的发展,免不了要看美国的“脸色”。
BBC报道称,右翼智库“政策交流”总监迪恩·戈德森认为,部分英国议员担忧“脱欧”后与美国的贸易谈判进程受阻,除非英国“对中国的敌意与特朗普相匹配”。
约翰逊的一位建言者称,无论谁在11月美国大选中获胜,都决不能“耗尽我们最重要的盟友对英国的信任”。
当然,在美国的行为越来越“出圈”的情况下,英国也不可能完全倒向美国。
英国智库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RUSI)高级研究员拉斐尔·潘图奇在一次网络研讨会上表示,英国一贯避免在中美角力上“选边站队”,因为一边是传统盟友,一边是贸易伙伴。同时,英国也不希望中美任何一方在角力中倒下,而是想保持实力的平衡。
另外,英国始终无法摆脱对香港的“前任情结”。
5月28日,中国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区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令英国非常不满。英国外交大臣多米尼克·拉布连续两次拉拢其他国家发表“联合声明”斥责中国,还声称将为持有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的香港居民提供更多权利。
香港一直是中英关系的“痛点”所在。自从去年香港发生反修例风波以来,英国煽风点火,一部分政客上蹿下跳,不仅让两国关系出现了裂痕,也让英国政界的对华“强硬派”更加有市场。
03
各层面提升对华关系关注度
《旁观者》文章指出,虽然因为疫情影响,英国政府多数外交政策的审核都推迟了,但英中关系仍被放在了紧要位置,可见英国政府“转向”的迫切性。
此前,所谓“对华政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多年来,英国政府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对华政策导向。
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潘图奇指出,英国政府层面对中国的政策较为分散,贸易、文化等不同的部门根据自己的需求与中国进行交往,各自为政,对华关系缺少一个协调统一的路线。
反对党工党也批评保守党政府,称其缺乏跨部门的连贯的中国战略。
BBC报道称,英国政府最近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在外交部成立了一个跨政府部门的机构来进行协调。
而在保守党内部,对中国的关注程度也在与日俱增。不久前,英国议会下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保守党议员汤姆·图根达特牵头成立了“中国研究小组”(CRG),立即获得了各方关注。
图根达特无论是在华为5G还是疫情问题上一贯批评中国,此番成立“中国研究小组”,与此前由“脱欧”派保守党人雅各布·里斯-莫格领导的“欧洲研究小组”遥相呼应,加之保守党内对该小组的支持,更是凸显出保守党议员将中国作为“脱欧”后新的角力场的意图。
最后,在各方的游说下,约翰逊本人的对华态度也出现了重大转折。
在担任伦敦市长期间,约翰逊从北京接过奥运大旗,借着奥运会的“东风”,欢迎中国投资者到伦敦置业。
在出任外交大臣期间,约翰逊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明,自己的女儿正在学习汉语。作为首相,他力压党内对华为的担忧,并且曾说出“我本人热爱中国”的话语。
不过,《旁观者》文章指出,由于近来种种外部因素,约翰逊在对待中国的个人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约翰逊的参谋们认为,如今中国正在寻求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英国过于依赖中国,将使自己陷入困境。
04
“脱钩”中国不切实际
《旁观者》文章指出,英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对中国的“过度依赖”,但问题是,英国是否有能力、决心和策略来及时逃离“中国龙”?
文章称,英国并不想“特朗普式”地面对中国。其目的是两国关系的重置和再平衡,而非割裂脱钩。同时,英国也从澳大利亚身上看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近来,澳大利亚在疫情问题上不断挑刺中国,中国则以对进口大麦征税、禁止进口牛肉等方式进行了强硬回应——英国并不想陷入如此尴尬境地。
何况,目前仍在抗疫的英国,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防疫物资。
英国议会跨党派中国小组主席理查德·格雷厄姆认为,英国在“脱欧”后把中国当作新的“替罪羊”,是权宜之计。但是,对选民来说,最重要的是就业。从这个问题上讲,与中国建立牢固的伙伴关系意义重大。
据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的数据,2019年,中英两国双边货物贸易额超过863亿美元,同比增长7.3%,创历史新高;两国对彼此直接投资存量均超过200亿美元;英国成为中国在欧盟最大的投资目的地,也是中国在欧盟第二大外资来源地。
更不用提中国留学生和游客每年为英国的教育、旅游产业带来多少收入、创造多少就业。
疫情之后,英国及其主要盟友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英国也明白,与中国加强贸易联系、吸引中国投资是其经济复苏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此外,“脱欧”后的“全球化英国”愿景中,很大一部分也涉及与中国更加紧密的关系。
近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了大国担当,与美国接连“退群”形成鲜明对比。英国和中国都是“巴黎气候协定”的支持者,也是伊核问题六方会谈的参与者,亦是贸易全球化的推动者。
原定于今年分别在昆明和格拉斯哥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及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都彰显了中英两国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
“脱欧”后的英国若想继续在全球议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与中国合作。有保守党议员提出,英国与“对大多数全球问题来说至关重要的国家”脱钩是不明智的。
如此看来,对英国而言,在对华问题上,如何在安抚舆论、平衡美国压力和保持经济增长之间寻求平衡并非易事。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当今波诡云谲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与中国“割袍断义”,绝非明智之举。
文丨国际范Plus撰稿人 孙六土
本文为国际范Plus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精选
本文为国际范Plus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联系我们:
微信号:littlesmart1978
邮箱:fuzhongwenhua@126.com
感谢点亮“在看”,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