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警告无法承受背弃中国的代价,牛津新研究打脸“甩锅”者
《每日电讯报》近日发表题为《英国无法承受背弃中国的代价》的文章认为,英国无法承受背弃中国的代价,还把与中国“脱钩”形容为“切腹”。
中国电信设备巨头华为最近在英国报纸上以整版广告的形式向英国民众直接“喊话”: 华为在英国20年,从3G做到4G,现在又全力帮助英国的电信运营商和政府全面推开5G,让英国走在发达国家启用5G的前列,要重证据,看实在的,不能被一些人的所谓安全威胁忽悠啊。
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的最新研究显示,虽然英国的最初的新冠患者是两名中国人,但新冠疫情传入英国有1356个来源,其中只有不到1%来自中国。换言之,中国对英国疫情的影响微乎其微,这让那些把英国疫情归咎于中国的人失去了充足的理据。
对英国抗疫政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尼尔·弗格森教授指出,如果封锁措施早实施一周,死亡总人数可能减半。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探讨“重新审视中英关系”负面影响的声音也逐步浮现。英国一些人士认为,与中国“脱钩”并非上策,和中国对立,英国也将蒙受损失。
工党影子外交大臣丽莎•南迪、工党对华政策发言人斯蒂芬•金诺克和前外交大臣威廉•海格都认为,没有中国的参与,就无法解决全球性的问题。
《卫报》专栏文章指出,英国如果要对抗中国,根本找不到盟友,连美国也靠不住。
01
“甩锅中国”论越来越站不住脚
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近日发表研究成果:
中国并非英国新冠病例的主要输入国。英国的新冠病毒疫情至少有1356个源头,即不止一个“零号病人”,而是至少有1356人带到了英国,他们主要来自欧洲。
所有输入病例中,只有0.08%来自中国。相反,2月下旬由意大利、3月上旬至中旬由西班牙以及3月中旬至下旬由法国输入英国的病例,是导致英国疫情蔓延的主要原因。
研究还指出,频繁起降英国机场的航班促进了病毒的传播,然而英国各大机场都缺失必要的防控环节。
此外,帝国理工学院流行病学家尼尔·弗格森教授认为,如果英国的封锁措施早实施一周,死亡总人数可能减半。
弗格森领导的帝国理工团队根据数学模型得出的研究报告曾是政府抗疫决策的重要参考。5月初,他因封锁期间密会情人而辞去政府顾问职务。
弗格森现在预计,英国将共有超过5万人直接死于新冠疫情。他3月份预测的数字是最多2万人。
他近日向国会议员们指出,在采取封锁措施前,感染新冠的人数每3到4天就翻一番。然而3月份时,科学家们“低估了这种病毒在英国的流行程度”,也没有预料到养老院会出现大规模聚集性感染,造成了后续的疫情暴发。
“国际范Plus”计算发现,如果提前一周封锁、死亡人数减半,那就是2.5万人死亡,基本符合此前的预估。
英格兰首席医疗官克里斯·惠蒂却辩解称,当时关于新冠病毒的信息有限。
“国际范Plus”发现,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都表明,英国政府对新冠疫情的应对有“贻误战机”之虞。这也让3月份开始出现的“甩锅中国”论越来越站不住脚。
英国内阁办公厅大臣迈克尔·戈夫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中国“没有明确报告疫情的规模、特质和传染性”,才导致英国准备不足。
如果说作为政府要员的戈夫这一表态尚属“模棱两可”,那么包括保守党前党魁伊恩·邓肯·史密斯在内的一些政客随后叫嚣“中国隐瞒疫情”“与中国清算”,则是更加赤裸裸。
现如今,一贯将“尊重科学”挂在嘴边的英国官员,面对这样的研究结果,不知是否还能说出英国疫情失控应由中国背锅这种话。
02
脱钩中国,英国受损
近来,英国一边抗疫,一边紧锣密鼓地落实脱钩中国的各项措施。此前有报道称,英国将在2023年后禁止本国电信运营商购买华为技术。
英国政府还准备制定新的法律,打击外国公司进行“有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的收购行为。《每日邮报》称,虽然这一动议并未表明所指,但是在政府和保守党越来越担心中国对英国基础设施的影响的背景下,这一立法可能剑指中国。
不过,一些舆论认为,中英关系越来越紧密,除了不断增长的贸易,两国在国际议程中也需紧密合作,脱钩中国不利于英国的发展。
英中贸易协会前任主席、现任会长,上议院议员詹诚信勋爵在《每日电讯报》发表了题为《英国无法承受背弃中国的代价》的文章。他在文中呼吁“别切腹”,这是用日语里的“切腹”(harakiri)来形容想要与中国切断联系的念头。
对日本武士而言,切腹是光荣的死法,但用生命去换取荣耀是否值得仍有待商榷。同样地,在与中国的交往中“转身离开可能会获得片刻的满足,但并非治国之道”。
文章指出,中国在英国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英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2019年英国对华出口额占英国总出口7%以上。英国服务业对中国的顺差也在不断扩大。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英国的金融、教育、医疗产业将迎来新的机遇。数以万计的中国留学生为英国高校提供了重要收入,每年赴英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也不断增长。中国资本还为英国创造了诸多就业岗位。
他指出:
脱钩中国“既不符合英国利益,也不符合那些我们希望保护的人的利益”。如果单单因为“全球化未能将这个古老国家转变为西式民主”就与其脱钩,是十分愚蠢的。对全球化英国而言,与中国加强联系才符合英国的利益。
《卫报》报道称,英政府对“与中国对抗”或是“加入特朗普对中国的贸易战”均持怀疑态度。在官方和企业层面上,中英两国的合作仍然密切。近几周,财政大臣、卫生大臣和国家安全事务副顾问都与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进行了交谈。
《卫报》称,戴维·卡梅伦确立的“黄金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但英国不赞成特朗普式的经济脱钩。英国是中国对外投资在欧洲的第一大目的地,过去5年中,中国对英国的投资已达到了过去30年的总和。
《卫报》5月初还曾发表一篇文章探讨海外留学生对英国高校的重要作用。2010年以来,英国高校研究经费减少了12.8%,这一缺口主要由国际学生的学费来填补。国际留学生的学费占英国高校收入的三分之一。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中国留学生所做的贡献。
工党影子外交大臣丽莎·南迪更是一语道破:“没有中国的参与,就无法解决全球性的问题。”
“国际范Plus”发现,一些人跟她所见略同。
最新被任命的工党对华政策发言人斯蒂芬·金诺克也坦言:“如果不与中国接触,就无法应对任何全球性挑战,所有的道路都通向中国。”他认为,“管理中国崛起”是世界面临的第一大地缘政治挑战。
英国前外交大臣、《每日电讯报》专栏作家威廉·海格表示,中国不会遵守西方规则,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没有中国,英国就无法解决世界问题。
他说:
如果我们要防止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促进全球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海洋,停止核扩散,恢复繁荣的全球经济,防止地球和太空发生危险的新军备竞赛,我们就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我们。
”03
对抗中国,盟友哪里找?
《卫报》专栏作家马丁·凯特尔在一篇题为《在新冠病毒疫情后,英国必须找到一些朋友来对抗中国》的文章中谈到,如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美国,能够在没有盟友和耐心的前提下独立对抗中国。
凯特尔认为,对于英国来说,需要有一个基于联盟和机构的对抗战略,与德国、法国、欧盟、印度、澳大利亚等方面合作,来拒绝来自中美任何一边的“霸凌”。而当前的英国政府无法做到这一点。
有意思的是,英国的“传统盟友”“老大哥”美国,这一次被凯特尔归到了“霸凌”英国的一边。
出于历史和地缘政治原因,英国一向崇尚和支持自由贸易,在气候变化等国际议题中也有意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与之相对的是,自从唐纳德·特朗普出任总统后,美国逆流而动,擎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旗,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如今又在全球抗疫的当口退出世界卫生组织。
如此折腾下来,英美的盟友关系也遭受了不少挫折。对抗中国不能靠美国,对于这一点,有些英国人倒是很清醒。
那么,欧洲邻居指望得上吗?
从2016年上演至今的“脱欧”大戏无疑严重磨损了英国和欧陆国家之间的信任。另一方面,经历了欧债危机、新冠疫情的欧盟,也是元气大伤。
去年底履新的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提出“地缘政治欧委会”构想,誓言将欧盟打造为一个更强大的“地缘政治”参与者。
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今年的新冠疫情,既干扰了经济复苏的步伐,也打碎了欧盟成员国“团结一致”的美好愿景。
如今,受“脱欧”、民粹主义等因素冲击,欧洲一体化面临严重考验,欧盟更是无暇与英国共担“斗中国”这一重任。不久前在香港问题上,欧盟发言人一句“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建立在互敬互信基础上”就很能说明问题。
至于印度和澳大利亚,虽然它们均为英联邦国家,也做出过一些挑衅中国的举动,但毕竟由于地理位置疏远,即便与英国形成联盟,也未必拧成合力。
英国前外交大臣马尔科姆·里夫金德认为,世界各国是否能联合起来对抗中国,主要看亚洲国家的意愿。但“遗憾”的是,亚洲国家仍然认为外交手段要好于暴力手段。
他也承认,国际社会即便形成同盟,也有很多问题。例如,各国在对中国采取什么行动的问题上一定会有分歧,难以统一认识。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英国人一贯务实,心里其实很清楚:与中国脱钩并不现实。
不过,此前为了甩锅抗疫不力而埋下的对中国的恨意,以及对日益强大中国的忌惮、分属不同“阵营”的意识形态,却难以让英国真心实意地与中国热络。
影子外交大臣南迪认为,应采取“双管齐下”的战略,一方面同中国进行建设性合作,以解决诸如气候变化或应对流行病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建立一个国家更大的战略独立性”。
但正如英国难以在短时间内建设能与华为匹敌的5G网络一样,构建战略独立性也非一日之功。另一方面,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又想享受中国经济为英国带来的红利,又想用“西式民主”挑中国的刺,一定是行不通的。
文丨国际范Plus撰稿人 孙六土
本文为国际范Plus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系统的新规则,新推送的文章容易被埋没。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粉丝群,及时获取新文章,参与互动交流。
(本二维码6月23日前有效,可到最新文章后获取新码)
往期精选
本文为国际范Plus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联系我们:
微信号:littlesmart1978
邮箱:fuzhongwenhua@126.com
感谢点亮“在看”,欢迎转发分享!